發(fā)布時間:2024-06-23閱讀(15)


小姨家的茜茜出月子了,定在老家舉辦滿月酒。雖然是周一,親戚朋友的都盡量請假回老家參加。小家伙生的粉雕玉琢,可能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多人,短暫的清醒時間里總是不停地轉動眼珠看大家。
小姨帶著寵溺的眼神看著孩子,用那種聽起來好像略帶責備實際上歡喜無比的語氣對我們說:“這小家伙除了吃就是睡,剩下的時間都是在哭,尤其是晚上,太折騰人了。”
前幾天就聽說,這個孩子也是一個“睡渣”,晚上總是不停醒來吃奶。好在已經和茜茜溝通過,她正在慢慢幫助孩子調整,相信很快就會有收獲的。(我在另一篇文章《家有“睡渣”娃會多痛苦?新生兒睡眠不好,最大責任基本都在媽媽》中詳細敘述過這個問題。)
不過,新生兒真的除了吃喝睡,就沒事可干了嗎?

當然不是。嬰兒可不是閑人,他們并不只是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總是不停的吃、睡和哭鬧,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其實都花費在大量自發(fā)的或是因外界刺激反應產生的行為上。
這些行為有很多是較原始的,如呼吸、吮吸、眨眼和大小便等反應,這些行為能夠保證嬰兒在某些方面能獨立生存;但其他的一些反應,如握拳頭、扭頭等,則發(fā)展出更加復雜的功能,目的就是進行自我刺激,促進大腦、身體的發(fā)育。
1、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顯得比以前的孩子聰明?我們現在總能聽到這樣一種聲音:“現在的孩子真是太聰明了,小小年紀就知道這知道那。”確實,仔細觀察,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現在的孩子智商普遍比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要高得多。
究其原因,就跟我們小時候物質條件極度匱乏有一定關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嬰兒生長發(fā)育會滯后,因為大腦成熟本身不是行為變化的充分條件;如果各種機能缺乏鍛煉的機會,嬰兒的神經發(fā)育會遲緩。
嬰兒的行為能力,取決于大腦的發(fā)展。當然,大腦的發(fā)展又會反過來刺激嬰兒行為能力的提高。這是一個相互刺激和促進的過程:一方面大腦在胚胎期和嬰兒期的發(fā)展有一定的速度,從而使嬰兒顯示出逐漸增多的行為能力;另一方面,這些行為產生的反饋刺激也在推進大腦發(fā)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如果嬰兒能夠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能夠得到多方面的刺激,那么他的智商發(fā)育就會更加全面。現在的孩子,基本都能得到足夠的營養(yǎng),家長也比較重視早教,孩子自然大腦發(fā)育較快。
我記得曾在悟空回答上看到一個問題,說五六十年代的家長白天上班,不得不把孩子扔家里,或者固定在床上,或者栓桌子邊等等,然后中午再回家喂奶,下午又繼續(xù)。這樣的孩子,早期得到的刺激肯定比現在一出生就能看到五顏六色的音樂玩具的孩子要少得多。
當然,智商在一個人的人生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絕對的,還有很多因素,如情商、財商、運氣、環(huán)境等等因素一起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

既然嬰兒的大腦發(fā)育和行為能力是通過外在刺激和自我刺激共同完成的,那么是否意味著家長如果給嬰兒足夠的大腦刺激,就能讓孩子更加聰明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類早期大腦發(fā)育的相關知識。這些知識來自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H·魯道夫·謝弗的《兒童心理學》一書。
(1)早在胚胎期,大腦的發(fā)育程度就已經超過了身體的其他部分。例如,在胎齡4-6個月之間,大腦的重量增加4倍。所以,新生兒的頭與身體其他部分相比大得不合比例(如下圖所示)。

胚胎大腦重量和體積的增加反映了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增加。據估計,每天新增大約25萬個神經元,最終總數將達到數千億個。
(2)腦細胞會在出生后的數年內繼續(xù)快速增長(如下圖,大腦的、生殖器和身體的相關生長率)。新生兒的腦重量約為成人腦重量的25%,但在3個月內就會達到40%。新生兒的大腦每天以平均1%的速度在增長,到了接近90天的這段時間里速度放緩,以每天以0.4%的速度增長。6個月的嬰兒的腦重量已經達到它成熟時重量的50%,而兒童體重直到10歲才能達到成人的一半。

(3)神經元的數量在出生后不再增加。出生后大腦的重量和體積的增長完全取決于突觸和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結的多少。到2歲時,任何一個神經元可能與多達1萬個其他細胞建立不同的聯系,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反映出兒童越來越復雜的腦力活動的高度復雜的網絡。
但是,突觸的數量并不是簡單地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大約2歲時,在一個仿佛“修剪”一樣的過程中,那些個體所不用的突觸會被去除掉,從而對腦中的路徑進行重新組織以適應兒童的生活模式。
(4)大腦各部分的發(fā)展不是均衡的,而是從低到高進行的。首先發(fā)展的是皮下組織——我們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擁有的“古老”結構,最后發(fā)展的腦皮層——控制較高級的心理功能的部分,并在兒童期繼續(xù)發(fā)育。

即便是腦皮層內部的發(fā)育也不是均衡的。例如,和視覺相關的枕葉的發(fā)育比與注意力和計劃相關的前額葉要早得多。
又如,大腦中控制運動的區(qū)域——小腦的增長速度最快,90天內出現翻倍的增長。而大腦中用于學習和記憶的重要區(qū)域——海馬體的增長速度最慢。科學家認為,嬰兒大腦的這些變化跟它們所對應技能是密切相關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嬰兒在頭幾個月動作技能比讀書認字的技能發(fā)展更快。
由此可見,孩子大腦發(fā)育的基本情況,也暗示家長應該在孩子剛出生后到2歲之間,給孩子足夠的外部刺激,以避免突觸修剪的不合理。

嬰兒大腦結構的發(fā)育帶來的自然是功能的提高。要理解這個過程,我們需要區(qū)分新生兒腦內的兩個神經系統(tǒng)。
第一神經系統(tǒng)叫“經驗——預期系統(tǒng)”,指那些出生時就已經建立、管理人類所共有的經驗和行為的神經回路。比如,吮吸、呼吸、體溫控制等這類關系著生存的功能。嬰兒必須具備這些能力才能生存下來,這些能力也是提前“預裝”好的,屬于人類共有的基因程序,并從一開始就清楚自己的使命。
第二神經系統(tǒng)叫“經驗——依賴系統(tǒng)”,指那些出生時沒有專門功能的神經回路。它們做什么完全取決于嬰兒所接收的感知輸入,而對特定神經聯系的反復體驗又會加強這個神經回路。這是嬰兒學習和經驗的結果。
第一個神經系統(tǒng)必須提前到位,否則孩子無法生存;但第二個神經系統(tǒng)則會在一生中不斷發(fā)展。只要個體間存在不同的經驗,第二神經系統(tǒng)就會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大腦的發(fā)展在某些方面是由基因決定的,但另一些則因個體經歷的不同而不同。學習和經歷的確會在第二神經系統(tǒng)中發(fā)揮作用,但因為有第一神經系統(tǒng)的準備工作,一些感知或動作的學習會變得很容易。
在第二神經系統(tǒng)中,細胞組合的設定是一個緩慢的、需要與相關視覺聽覺刺激反復接觸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可塑的。
科學家們用貓和鼠做實驗證明,如果出生后把他們立即放入一個極單調的環(huán)境中,它們的大腦皮層就會萎縮,腦重量減輕,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系也明顯減少。那些被嚴重忽視的孩子,其腦部掃描圖中負責情感依附的大腦區(qū)域根本沒有得到適當的發(fā)育。
從上面的理論知識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在嬰兒大腦可塑性上,家長應該做些什么了。對于那些“天生”的功能,大可不必太擔憂;對于那些需要“后天”刺激的功能,可下工夫幫助孩子刺激刺激。

我們知道,嬰兒出生后大腦的重量和體積的增長完全取決于突觸和神經元之間建立的聯結的多少。到2歲時,任何一個神經元可能與多達1萬個其他細胞建立不同的聯系。
很多研究都已經表明,適當的積極的刺激能夠幫助嬰兒大腦發(fā)育,這個刺激甚至可以提前到孕期。
孕期:在孕期,準爸爸和準媽媽可以對寶寶進行刺激大腦發(fā)育的胎教,比如多和肚子里的寶寶說話,播放優(yōu)美的音樂等等。胎兒的聽力在7個月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子宮發(fā)揮作用。這些都能激發(fā)胎兒大腦控制聽力的神經的發(fā)育。

嬰兒時期:新生兒時期的寶寶處于警覺靜止狀態(tài)的時候,是最容易對環(huán)境發(fā)生反應的,也是進行社會互動和學習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的寶寶,視覺和聽力刺激都能幫助大腦的發(fā)育。
3歲之前:這段時間,父母需要認真聆聽孩子的內心,善于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多陪他們做一些有創(chuàng)造力的游戲,多給他們一些擁抱等等,都能刺激嬰兒大腦的發(fā)育。所有這些支持性的關愛和照顧都能讓嬰兒大腦的結構得到健康發(fā)展。
到了3歲,大腦將停止發(fā)育。雖然這并不意味這大腦發(fā)育過程的完全停止,但此后大腦本身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基本定型。用計算機的術語來說,就是“硬盤格式化完畢,等待編程”。在今后的日子里,除非意外發(fā)生,孩子都將繼續(xù)使用這個已經定型的大腦。

我記得我家孩子小時候不小心曾頭朝下摔倒過,當時嚇壞了,擔心孩子大腦受損。好在,掉下來的地方不是很高,孩子當時就哭了。估計不少家長都會有我這樣的疑惑,自己孩子如果不小心摔倒了,而且還是頭部先著地,會不會導致大腦摔壞呢?
這有一個比較關鍵的點:孩子摔倒后有沒有噴射性嘔吐,也就是惡性嘔吐。如果有,一定要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應該是大腦受傷了。
對大腦的損害可能會發(fā)生在任何情況下,這一個重要器官的損害必須非常重視。比如孕期母體內的有害物質;在圍產期生產過程不順利;嬰兒期遭遇事故、疾病或者傷害等等,都可能會對孩子大腦產生損傷。

大腦的各個部分是不是專司其職,這個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直到今天都沒有定論。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定位是確實存在的。例如,負責語言的是左腦的皮層,負責空間的是右腦的皮層。但如果這些基本的皮層受到損害,結果會如何?
腦細胞無法再生,損傷了就是損傷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其他健康的腦細胞能夠承擔起損傷腦細胞的功能,關鍵就在年齡!
年幼的孩子腦損傷往往比年長的孩子恢復得好,當然損傷的位置、受影響的具體功能也會對恢復產生影響。

大腦損傷后的恢復情況,大概分為這三個階段:
(1)產前和嬰兒早期。在這個時期,就算嬰兒大腦雙側受損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恢復。未受損的部分會擔當它們通常不負責的功能,恢復情況這一期最強,神經元的重大重新組合仍有可能。
(2)兒童期和青春期。在這個階段,單側受損依然有可能恢復,因為大腦功能從一個半球轉移到另個半球是可能的,但雙側受損就無法恢復了。
(3)成人期。由于神經元的組合不再像以往那樣富有彈性,這個時候無論是單側還是雙側受損都是永久性的傷害。這是因為大腦的很多功能已經高度專職化,無法承擔本職以外的功能。
可見,年齡是大腦恢復的重要治療依據。

古語曾說“三歲看到大”,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大腦會在3歲停止大于孩子頭幾年的經歷也會影響他們日后的性格,雖然有一些性格特征,如過于害羞,可能與遺傳有關。正如有人說的那樣,遺傳提供的是基礎,生活體驗造就的是精神與靈魂。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4191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