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做老式布鞋的步驟及圖樣(針線密密縫制成千層底)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9)
說起手工布鞋,很多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不由會想起小時候母親為自己納鞋底做布鞋的場景,一針一線濃濃愛意隨著時代的變遷,手工布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古城青州卻有一位與手工布鞋結緣四十余載,到現在仍在堅守這一行業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張善智,幾乎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購買他制作的手工布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做老式布鞋的步驟及圖樣?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做老式布鞋的步驟及圖樣
說起手工布鞋,很多出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不由會想起小時候母親為自己納鞋底做布鞋的場景,一針一線濃濃愛意。隨著時代的變遷,手工布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古城青州卻有一位與手工布鞋結緣四十余載,到現在仍在堅守這一行業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張善智,幾乎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而來購買他制作的手工布鞋。
跟隨母親習得手藝
張善智的手工制鞋坊位于青州市心寺街一條小巷內,這是一座普通的小院,在一間并不寬敞的房間里,他每天都和老伴及幾位工友在流水線上忙碌,制作各種手工布鞋。
1955年11月,張善智出生在青州古城將軍巷,他說自己堅持做手工布鞋與母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他的母親是安丘人,做鞋是拿手絕活,她做出來的鞋既漂亮又舒適,街坊鄰居見了贊不絕口。張善智小時候經常偷偷拿起母親未納完的鞋底,學著母親的樣子一針一針地納上幾趟線,技藝日益精進。
1974年,益都縣鞋帽廠招收制楦工人,張善智因為有著很好的木工基礎從眾多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成為鞋帽廠一位制楦合同工。“鞋楦是保持鞋內具有一定規格尺寸的胎具。”回憶起最初的制鞋經歷,張善智說,“當時的制楦車間里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師傅傳授技巧,我只好用自己的腳當模型,一層一層地修整楦胚,一遍遍地打磨,很快為工廠設計出了滿意的成品。”張善智心靈手巧,成為車間里獨當一面的技術人員。
在鞋帽廠工作五年后,張善智到一家飲食服務公司工作,工作之余并沒有放下自己熱愛的制鞋技藝,經常抽空做上幾雙手工布鞋過過手癮。
制鞋40載精益求精
1994年11月,張善智下海經商,他在青州市當時最繁華的王府商場租了一個地攤,一邊經營布料一邊賣鞋。那時他就開始制作童鞋了,由于樣式好看、面料講究、穿著舒適,很多人專門找他給孩子訂做。1998年,他帶著自己做的童鞋到南陽河邊的大集上銷售,每次趕集30雙鞋子不到兩個小時就能賣完。
這時,張善智萌生了擴大生產規模的想法,于是在心寺街樂園巷租了一處院落,找來以前的幾名工友,一個簡單的手工布鞋“流水線車間”誕生了。
成為“廠長”的張善智對制鞋每道工序都嚴格把關。一雙小小的童鞋,就有30多道制作工藝。做“千層底”的面料,他只選上等的純棉布,絕不摻雜碎布料,用6層棉布粘合在一起做成袼褙。晾干后,用4層袼褙疊在一起做成“千層底……從下料到制成成品,四五個人流水作業一天只能完成12雙左右鞋子。
張善智制作的工農鞋、圓口鞋鞋面選用禮服呢面料,鞋底有純布底的,也有橡膠底和牛皮底的,穿起來不出汗無臭味。為讓更多人穿上傳統手工布鞋,張善智在青州古街大槐樹北開了一家名為“將軍巷手工布鞋”的鞋店,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上門選購。
張善智表示,自己雖然進入了花甲之年,但四十多年的制鞋情結讓他對這門技藝愈加珍惜,他要竭盡全力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讓手工布鞋煥發新活力。
文/圖 王慶和 紀魯華
人物名片
張善智,1955年11月出生在青州古城將軍巷,當過鞋帽廠工人、飲食服務公司職工。自幼結緣手工布鞋,現專業制作傳統手工童鞋、圓口鞋等各類布鞋,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4952.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