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衡水4月28日電 (崔志平 苗鳳強)28日,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縣王集鄉崔楊莊村,衡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布鞋第三代傳承人楊西利的手工布鞋廠內,工人們正忙著進行縫制鞋幫、鞋底,整修、裝楦、檢驗布鞋等工序。

工人整理快遞發單。 苗鳳強 攝
手工布鞋是中式文化的典型代表。據介紹,楊西利家從事手工布鞋制作已有近百年,1930年楊西利的祖父楊友順在北京內聯升鞋鋪學徒做鞋,在保留了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創新,形成了現在的28道工序。2019年,阜城手工布鞋入選衡水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人在縫制鞋幫。 苗鳳強 攝

工人在绱鞋。 苗鳳強 攝
“從記事起,就看著爺爺一針一線地做布鞋。做一雙布鞋的過程相當繁瑣,從剪制底樣到填制千層底、切邊、縫制鞋底,直至最后定型。制鞋工具有刀、剪、鉆、錐、針、箍、釘、錘……不一而足。”楊西利說,受家庭熏陶,他從13歲開始跟著做鞋,一直秉承“做鞋就是做人”的祖訓,把每一雙鞋做好,讓每一位客戶都滿意。

工人在裝楦定型。 苗鳳強 攝
楊西利說,他們在保存傳統老布鞋制作技藝的基礎上,改進創新。比如樣式在相巾基礎上,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觀點,有圓口、方口等。選取的材料也多種多樣,有純毛、純棉的鞋幫和防滑、防水的皮底等,還有芳香、養生等多種功能性布鞋。目前已形成五大系列四十多個品種,年銷售10萬余雙。

工人在整修布鞋。 苗鳳強 攝
“我就在隔壁住,從建廠就在這打工,負責裝楦定型,活也不累,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不耽誤家里的事,很方便。”在鞋廠打工的周秀梅說,目前在鞋廠打工的都是附近村的人,就近解決就業問題。再遠一點的,把手工活拿到家里,定期送,定期結錢。再遠一點的,通過網上聯系,輻射到周邊保定、滄州地區。

工人在縫制鞋底。 苗鳳強 攝
楊西利表示,為了保護和傳承手工布鞋,他2012年注冊“順成”鞋廠經營,輻射帶動周邊村500多人從事手工布鞋加工,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目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制鞋匠,讓手工布鞋老技藝能夠傳承下來。

工人檢驗布鞋。 苗鳳強 攝

工人對布鞋進行除塵。 苗鳳強 攝
“我們現在手工布鞋網上銷售達到90%以上。”楊西利說,一些年輕人對手工布鞋產生濃厚興趣,拜他為師,在傳承保護老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讓手工布鞋煥發新青春。同時,年經人熟悉網絡,借助網絡優勢,實現了手工布鞋的私人訂制,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要求。(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4955.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