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非遺織布技藝 這些非遺你見過嗎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8)
“樹葉也能織成布?真是太神奇了。”
26日,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西昌市火把廣場舉行。此次活動是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主要配套活動之一。在展演中,涼山州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展示了彝族銀飾制作、彝族服飾、彝族口弦等技藝。其中,最令廣大游客稱奇的是,傈僳族婦女用居然能用一種樹葉織布、做成衣服,原來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火草織布”。

今年54歲的李從會是德昌縣人,自13歲就掌握該項技藝,能獨立完整操作“火草織布”這項技藝,是四川省級非遺項目目前唯一傳承人。據李從會介紹,涼山州德昌縣的傈僳族深居大山,火草遍山皆是。她的先輩們很早就發明了精湛的火草織布技藝,并在本民族內相傳至今。
“這種樹葉也能織成布?”在展演現場,這項技藝吸引了眾多游客圍觀。面對好奇的游客,李從會耐心的答疑,“這個看起來像樹葉,其實它是大山里生長的一種野草,我們當地都叫‘火草’。”

據她介紹,傈僳族自織的布俗稱“火草布”,系用山上生長的一種當地人稱火草的植物葉背上的白色絨毛,捻成線晾干后織入麻布中,形成獨特的麻布,再做成衣服。火草麻布綿軟潔白 ,結實耐磨,穿在身上冬暖夏涼,因此被贊譽為麻布中的極品。

每到農閑時,德昌傈僳族的婦女們便忙著種麻、捻麻、扯火草,織布、紡衣。“整個制作過程要經過采、撕、割、曬、淋、泡、理、漂、繞、紡織等20多道加工環節,每一道工序都是靠 她們的雙手親自來完成。織一件衣服,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2014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目錄。

“如今,機制布成本低、產量大、樣式好,逐步替代了傳統的火草布,可‘扎衣披次’(傈僳語意火草布衣服),仍是傈僳中老年婦女們的最愛……”,李從會每年3、4月份,都會用房 前屋后的兩、三分地種上火麻,織 出火草布縫制衣裙,留用或贈送給他人。


隨著現代文明的侵染,類似的傳統技藝遭到沖擊,火草布也面臨著現代傳承的問題。她說,自己家一家三代傳承著“火草麻布”織布技藝,目前當地的很多中年婦女還會這種技藝,但現 在的年輕人很少愿意學。但她表示,會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據了解,目前,涼山州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有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彝族服飾、傈僳族火 草織布技藝、彝族口弦音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會理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等。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江龍 攝影記者 張建編輯 余孟祥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421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