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劉志丹上級 劉志丹遺孀同桂榮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1)

賀子珍
1935年12月17日,六屆中央政治局在陜北安定縣召開了著名的瓦窯堡會議。
這次會議不僅組成了一支以彭德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委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
同時也通過了毛澤東關于東征山西的軍事行動方針。
而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劉志丹就是當年東征的一員。
由于出色的政績,他也被任命為紅軍東征北路軍總指揮兼二十八軍軍長。
只不過,這次東征,兇多吉少。
臨行之際,他給患病的妻子同桂榮留下了一封信。
信中他這樣說到:“這次上前線,是再去為我的信念而奮斗,又一次表白我對國家,對人民,對黨的忠誠,為救國救民我可以獻出一切。這一去可能時間很長,戰斗也一定很殘酷,過去我對你和孩子關心不夠,您要體諒。”

劉志丹
就在開始戰斗之前,劉志丹就預見了這次戰斗的殘酷性、持久性,但心中的信念不斷告訴他,這就是他應當承擔的事,這就是他的宿命。
對他來說,給妻子留下的這封信,既是一封表忠信,也是一封訣別書。
表的是對于國家對于黨對于人民的忠誠,而訣別卻是對自己深愛的妻子以及缺少自己陪伴的孩子。
他不止一次舍小家為大家,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卻是自己家庭的“罪人”。
東征護國,兇多吉少,縱使劉志丹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縱使夫妻兩人早已做足了心理準備。
只是兩人都沒有想到劉志丹這一去可不僅僅是時間長的問題,而是再也沒能活著回來。
可惜家中的妻子同桂榮缺少他的愛護,年幼的孩童缺少他的陪伴,對于他們劉志丹始終滿懷愧疚。
只不過,這些愧疚在這次東征之后便再沒了償還的機會。

1936年4月,33歲的劉志丹在山西省柳林縣三交鎮被一挺機槍掃中。
子彈穿透了他的胸部,還沒等來醫生的搶救,就停止了呼吸。
也不知彌留之際的劉志丹是否想起了妻兒的音容笑貌。
可惜,這一世再沒了相見的機會。
從那以后,對人民來說,他們少了一位抗戰英雄,對同桂榮來說,她永遠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消息傳到同桂榮的耳中,她悲痛欲絕,絕望的氛圍籠罩了她許久。
她拼命地回憶自己同丈夫的點滴回憶,只是越回憶越悲涼。
這位民族英雄陪伴家人的時光幾乎是少得可憐,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同桂榮出生于陜西省吳起縣樓坊坪鄉九嘴坡,劉志丹則出生在距離此地不遠的保安縣金丁鎮。
兩家的大人關系親近,稱得上是世交。
就這樣,劉志丹和同桂榮在很小的時候便結下了娃娃親。
在那個年代多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親事,娃娃親在兩人身上顯得如此合情合理。

油畫劉志丹
家鄉雖相隔不遠,但兩人的第一次見面還是拖到了1918年。
那年,劉志丹的父親劉士杰帶著他前去拜訪未來的岳父岳母,順道也和未來的妻子同桂榮見面。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并沒有過多交談,都是舊時代家庭教育出來守禮節的少男少女,自然是不會有出格的舉動。
雖沒有近距離接觸,但兩人也沒有顯示出抵觸之情。
雙方見過了家里人后,婚禮便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
三年后,兩人便順利成了親,從此成為了一家人。
要知道,當時的劉志丹竟還是利用假期時間同同桂榮結的婚。
原來他結婚那年順利考上了陜北聯合縣榆林中學,也是從這里開始劉志丹開啟了自己革命生涯的征程。
能夠嫁于革命志士,同桂榮的心中也是無比驕傲的。
她或許也早就看出了自己今后的婚姻生活會時常孤身一人。
畢竟從劉志丹決心投入革命那天起,就注定他的旅途必定充滿艱苦充滿忙碌。

同桂榮與女兒
他極少有時間能夠在家中陪伴妻子。
大革命失敗后,為了中華民族的危亡,劉志丹時常轉戰各地,為的便是組織起義。
缺少受教的同桂榮也只能做好賢內助的角色,對于劉志丹事業上的事情,她是一概不知的。
她不是沒有想過努力追隨丈夫的步伐,只可惜連私塾都沒有上過的女子,又能幫得上什么忙呢?
甚至在嫁給劉志丹之前,她都不曾擁有過姓名。
兩人成親之前,同桂榮只有個“秀子”的昵稱,又因為在家中排行老三,大家通常都叫他三秀子。
當時的農村,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
但這劉志丹可是讀過許多圣賢書的人,又是一名革命志士。
既然同桂榮已經嫁與自己,自然是不能無名無姓的。
因此,劉志丹就給“三秀子”起了同桂榮一名,也預示著兩人正式成為了一家人。

同桂榮
同桂榮的名字說來也講究,“同”自然是隨了她父親的姓,而“桂”這個字取的則是劉志丹的原名劉景桂中的桂。
取這樣名字的意義也是劉志丹希望夫妻二人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他無言的表白。
夫妻二人的生活也是過得頗為甜蜜。
只要劉志丹一有時間,便會教同桂榮識字,向她傳授革命道理。
在丈夫潛移默化的教育下,同桂榮不僅認識了許多漢字,她的心里也在那時種下了一顆革命的種子。
她變得更加支持丈夫的革命事業,家中的繁雜瑣事她一并承包,為的就是讓劉志丹沒有后顧之憂。
能得到妻子的支持,劉志丹更是安心革命。
全身心地投入事業也使得他很少有時間回家,他也成了家人們心中“不知有家的人”。
話雖如此,家中的老小也明白劉志丹的事業,他們更明白沒有國便沒有家的道理。

東征的紅軍將領合影
對于離別,他們愿意承擔。
劉志丹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并不是沒有回家的機會。
1934年2月,他帶領隊伍在離家不遠的劉家砭進行任務布置。
盡管自己的家近在咫尺,可他不能回家。
他只能帶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在片刻的休息時光中,望著家鄉的位置,想想自己家中的妻兒。
當時,得知自己丈夫就在離自己不遠處的同桂榮帶著自己四歲的女兒前去探望。
她明白,盡管自己的丈夫不能離開,但她卻可以去找他,孩子也已經很久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了。
當她到達劉家砭的時候,這個家庭終于迎來了難得的一次團聚,后來同桂榮回想起來竟是屈指可數的一次團聚。
在過去的幾年中,劉志丹也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夠同自己一般加入到革命戰斗中來。
但這次同桂榮的探望明明是最好的機會,他卻沒有開口。

年邁的同桂榮拿著劉志丹的照片
原因是那時第五次圍剿已經開始,劉志丹已經暴露,他上了敵軍的黑名單。
若是此時讓自己的妻子貿然加入,無疑是給自己的家庭帶去災難。
聽到丈夫的解釋,同桂榮絲毫沒有猶豫,她永遠懂得孰輕孰重。
她背著自己四歲的女兒趕忙跑回了家中,將劉志丹的情況告訴了家里人,家人們時刻準備著轉移。
為了避免敵軍的追殺,他們全家幾十口人,進森林,躲山洞,分分秒秒都提高著警惕,過著虎口求生的生活。
期間同桂榮更是與敵人斗智斗勇,她要確保自己不能被抓獲,家人不能被抓獲。
就算是身死異地,她也絕不能成為劉志丹的拖累。
終于,他們等來了紅軍的救援,一家人被接到了劉志丹的身邊。
這一次,亦是難得的團聚,也是這一次同桂榮真正地加入了革命軍,從此留在了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與賀子珍
在這兒的她比在家中更加勤快,她主要從事后勤與婦女工作,做軍服放軍哨、掩護傷員、改善部隊伙食,統統不在話下。
同桂榮還有個很好的習慣,她總是會隨身攜帶針線包,不為別的,就為能夠給劉志丹以及根據地的其他同志縫補衣服。
劉志丹的戰友們也紛紛稱贊他娶了個好娘子,他們親切地稱同桂榮為“劉嫂子”。
就連后來的毛主席和周總理見了她都喊這個稱呼,一是親切,二是尊重。
回想同桂榮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是在1935年10月。
那年中央紅軍橫跨兩萬去潛力從江西到達了陜西吳起縣。
令同桂榮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寒冬臘月,同志們紛紛換上了棉鞋,只有毛主席還穿著夏天才會出現的草鞋。

周恩來與劉志丹
陜北的冬天冷風刺骨,看到這樣的場景,同桂榮不理解的同時,也對這位革命領導人十分心疼。
天寒地凍的這怎么行?
由于賀子珍身體太過虛弱,同桂榮便決定替她給毛主席納一雙棉鞋。
她趕忙量下了毛主席踩在地上的腳印,問賀子珍要了紙張,比劃著剪了一張鞋樣子。
備齊了所有做鞋的原料,趕了三天趕出了一雙棉鞋,還貼心地準備了棉鞋墊子。
毛主席收到棉鞋之時,腳上溫暖心中也同樣溫暖,以至于不停地對同桂榮同志說著“謝謝”。
二十年后毛主席還同周總理以及其他革命領導人說:“劉嫂子在瓦窯堡給我做的那雙棉鞋,又軟又結實,穿上可舒服嘍。”
這雙棉鞋,毛主席一穿就是一年。
享受過“六嫂子”貼心舉動的可不止毛主席一人,部隊的同志們也時常享受著她的“恩惠”。
同時,同桂榮也十分樂在其中,這也給了她久違的自豪感。

同桂榮
本以為這樣充實團結又幸福的生活會延續很久。
可身處戰亂時代,同志們總要為國拼命。
就在同桂榮逐漸適應了根據地的生活后,噩耗悄然來襲。
1936年4月,劉志丹東征犧牲的消息終于傳到了她的耳朵里,身體虛弱的同桂榮是當場昏死了過去。
幸福是如此短暫。
可惜了他們十五年的婚姻生活,最甜蜜的也只剩在部隊的短暫回憶。
夫妻二人總是聚少離多,就連劉志丹離開人世之際,妻子同桂榮都沒能陪伴在他身邊。
或許這就是民族英雄與其家人們不得不承受的命運。
無論是被北洋軍閥政府絞殺而亡的李大釗,還是死于28歲,犧牲79年后才與家人團聚的張璋保。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上這樣的英雄數不勝數,也正是由于這群人的存在,中華民族才能在歷史這條長河中生生不息,歷久彌新。
盡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歷史英雄永不會被人民遺忘。

年邁的同桂榮與女兒
劉志丹的犧牲的消息讓同桂榮病情加重,直到自己丈夫的遺體即將被火化之時。
同桂榮才靠著被同志們用擔架抬著,去見了劉志丹最后一面,也算是送自己的丈夫走完了最后一程。
流淚過后,悲傷過后。
同桂榮更加堅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她要繼承自己丈夫的遺志,將革命進行到底。
劉志丹走的那年,他們的女兒僅6歲,少不更事,便沒了父親。
但長大后會有很多人不停地告訴她“你的父親是個英雄”。
丈夫死后,同桂榮帶著年幼的女兒繼續留在了革命根據地,繼續干著她熟悉的后勤工作。
為了開導同桂榮,毛主席總會帶著賀子珍請她吃飯,十分細心地安慰她。
有了賀子珍的開導,同桂榮也漸漸走出了喪夫的陰霾。
后來的同桂榮時常忙著毛主席與賀子珍洗衣服,照顧賀子珍病重的母親。
賀子珍也時常在同桂榮忙得不可開交之時,照顧她年幼的女兒小力真。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
在劉志丹犧牲的額三個月后,毛主席身邊的警衛員焦急萬分地跑到同桂榮的住所說到;“快!快!生孩子啦!毛主席叫您過去。”

劉敏
同桂榮一聽便趕忙跑了過去,她知道,這是賀子珍要生了。
到了屋外,她還聽見賀子珍撕心裂肺地喊著劉嫂子,聽著簡直像求救。
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同桂榮是趕緊趕到了崗樓中。
這一進門,就看見了滿頭大汗,面色蠟黃的賀子珍,她甚至還躺在床上打著哆嗦。
正值盛夏,硬是憋得滿頭冷汗。
見此情況,毛主席也急了,趕忙問同桂榮如何是好。
同桂榮趕緊吩咐了警衛員燒壺開水,她幫著賀子珍調整位置。
警衛員把開水拿來,她先喂了幾口給賀子珍,直到賀子珍的臉色開始變得紅潤。
在她的幫助下,沒過一會兒,一聲啼哭襲來,孩子順利降生了。
只是崗樓中的溫度實在太低,他們得將孩子趕快轉移。
在趕來醫生的幫助下,終于是母子平安。
這個新生兒就是未來的李敏。
或許是孩子剛出生第一眼見到的便是同桂榮,兩人之間的關系是十分親密。
長大后的李敏是尊稱同桂榮為“劉媽媽”,即便身處國外,還不忘了給同桂榮寄上自己的一張近照。

毛主席與女兒劉敏
建國之后,同桂榮便一直留在陜北從事幼兒教育工作。
當時的賀子珍雖已回國,在上海居住,但由于種種原因,兩姐妹始終是見不上面。
直到1979年,同桂榮前往上海探望賀子珍,這是她與賀子珍母女難得的一次會面,卻也是最后一次會面。
五年之后,賀子珍便在上海去世,兩人也再沒了見面的機會。
二十年后,同桂榮也在西安逝世,享年94歲。
這位善良堅強的女性結束了她一生的故事,也終于能夠與自己另一個世界的丈夫團聚。

晚年同桂榮
她將帶著中國如今的輝煌驕傲地告訴自己的丈夫。
到那時,他們或許會含笑說上一句“好久不見”。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