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為什么說借衣服不借鞋(俗語借米不借柴)
發布時間:2024-08-26閱讀(15)
摘要: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啥意思?為何衣能借而鞋不能借?
文/農夫也瘋狂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五日,也就是傳統的元宵佳節。過了今天,也就意味著春節結束了,農民又要開始準備外出打工了。其實在往年,初三以后很多農民就已經出去了。今年因為肺炎疫情的原因,所以農民不得已一而再的推遲外出打工的行程。老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出門在外,如果朋友多,遇到有什么事情了也好有個幫襯。在和朋友打交道的時候,相互借一些東西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農村里,都是熟人社會,遇到誰家里有困難了都會主動幫忙,像借東西這些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老祖宗卻流傳下來一句老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說的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衣能借而鞋子不能借呢?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句話在今天還適用嗎?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還是很簡單的,說的是如果親朋好友找你借東西了,比如借米借糧食了,就可以借給他們,但是如果對方向你借柴火,就不要借給他們。如果有人向你借衣服穿,也不要猶豫可以大方借給他們,但是像鞋子這樣的東西就不要借給對方了。這是為什么呢?這里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
前半句“借米不借柴”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因為借糧食給別人,這是救人命的。古人認為借糧食救濟別人一下,可以幫助別人渡過難關,并且這也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火就不一樣了,在農村里到處都是雜草、木柴,這些只要自己肯努力,就有取之不盡的柴火。古人說“借米不借柴”就是提醒我們可以救急救窮,但是不能救懶。對于一個懶人,你給予對方再多的幫助,他只會變得越來越懶,并且還可能會恩將仇報。比如古人還有另外一句俗語“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后半句有些人比較難以理解,認為既然衣服能借,為何卻鞋子不可以借給別人呢?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很忌諱把鞋子借給別人穿。這是因為衣服基本上只要體型差不多,就都可以穿的,哪怕是衣服大一些,也并不會有多大的影響。但是鞋子就不一樣了,不同的人鞋子的尺碼是不一樣的,很難找到合腳的鞋子。同時衣服是穿在身上,借給別人穿在身上也不會穿壞,借完之后洗一下就可以還給對方。

但是鞋子卻不一樣了,它是用來走路的,這樣給人弄臟弄破了就不好還給對方了。何況鞋子也不值錢,與其找別人借一雙,還不如自己買一雙。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鞋子是比較私密的東西,何況有些人腳上可能有皮膚病,所以是很忌諱借給別人的。古人這話背后的意思,就是說向別人借東西,不要強人所難,最后可能導致雙方都不愉快。

古人所流傳下來的這句老俗語,在今天依然是適用的,告訴我們救急不救窮幫困不幫懶,同時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而向別人尋求幫助,也要盡可能不給對方增加負擔和麻煩。其實在農村里關于借東西的說法還是比較多的,有不少的東西是只借不還的,如果主動歸還了,還會讓東西的主人不高興。比如蒸饅頭用的酵母、藥罐子、拐杖和輪椅等,借用之后就是不能主動歸還的。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只借不還的呢?對于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大家怎么看呢?歡迎留言討論!(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566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