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溫州的十大古村(五馬街區的于園)

溫州的十大古村(五馬街區的于園)

發布時間:2024-09-03閱讀(18)

導讀這幾天,當你路過五馬街東邊的大眾電影院廊道,會發現這里悄然出現了一個漂亮的民國風小廣場,往紗帽河走,位于紗帽河44弄的于園也經過重新整飭,露出了它“近代溫州....

這幾天,當你路過五馬街東邊的大眾電影院廊道,會發現這里悄然出現了一個漂亮的民國風小廣場,往紗帽河走,位于紗帽河44弄的于園也經過重新整飭,露出了它“近代溫州十大私家花園”的真容。

于園小廣場

其實,清末民初的溫州古城,雖然不大,卻精致玲瓏,山水環繞,很有特色。溫州之有花園,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尤其是清乾嘉年間,名園幾遍郡城。歷代著名的花園有18處,其中附屬于官衙的3處,私家的15處。特別是在近代,一度有“十大私家花園”的美稱。

其中,位于今五馬歷史文化街區的就有六處,它們是:于園、如園、周宅花園、巽園、春草廬。其余幾座主要集中在松臺山麓、九山河畔,以及康樂坊等處,有籀園、松臺別業、怡園、陳宅花園、楊園等。

如今,這些花園,有些仍然在城區各自精彩,有些悄然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只能從一些老照片中,找尋它們曾經的綽約風姿。

一、于園(呂宅)

于園,俗稱“呂宅”,位于紗帽河44弄、原大眾電影院后門。它曾是晚清至民國期間溫州顯赫人物呂渭英的私家花園。

紗帽河44弄于園 鄭鵬攝

于園建于民國初年,坐北朝南,為三進兩天井合院式建筑群,亭閣花墻,尚依稀可辨。西北角原建有“花園”。于園的名字,來源于清代著名詩人袁枚《過謝客巖懷康樂公詩》的“詩人重友于”之句。原主人呂渭英也是能詩好聯,著有《于園詩集》。

呂渭英(1855—1927),字永年,號文起,又作“文溪”,晚號“文老”,鹿城區晏公殿通道橋人。呂渭英光緒十五年(1885)中舉人,曾任福州知府,后官至福建候補道,福建省變法之初的新政,多由他所規劃。入民國后,呂渭英投身實業,興辦廣東地方實業銀行和浙江地方實業銀行,擔負孫中山革命、蔡鍔護法運動及陳其美倒袁運動之籌款任務。1909年,呂渭英回到溫州后開始投身實業,曾擔任溫州府商會最后一任總理。他大力推動近代溫州實業發展,在民生、文教方面做過大量公益事業,溫州進士、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陳黻宸曾言:“溫州之事非呂公不可”。

于園 鄭鵬攝

在此次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于園的舊址——紗帽河44弄及五馬街大眾電影院后的小廣場,都被納入整治提升的范圍。

呂宅原為三進飛檐斗拱的古屋,青石板鋪就的路,水磨磚用糯米汁兌水砌成的門臺,彰顯大家風范。

據呂氏后人回憶:祖屋共三進,天井中有小假山、果樹和盆景。于園即為其后花園,面積不大,僅占地三畝許,但小巧玲瓏。

園內最獨特的是兩層建筑的八角亭,為會客休閑、吟詩作賦的佳處,頂部的八角形和特有的瓦片彰顯了八角亭的風韻。亭子一邊的墻壁上貼滿了書法、碑文,內有呂渭英自己撰的亭聯。亭的西側有幾棵芭蕉樹,周邊擺滿了松柏等各式盆景,出了亭子可通過園中水塘上的九曲橋直達藏書樓。每當春季園中鮮花盛開的時候,后花園免費向老百姓開放賞花。于園藏有大量的古籍,后悉數捐給籀園圖書館。

二、籀園(依綠園)

籀園,系延用“依綠園”舊址所建,位于九山河畔(現溫州籀園小學內),是清乾隆時期溫州著名士紳曾唯和他的弟弟曾儒璋所建。

曾唯,字岸棲,號近堂,出身于豪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家,家業殷實。乾隆五十四年任江蘇溧陽知縣,編有《東甌詩存》、《廣雁蕩山志》等。胞弟曾儒璋,字玉西,歷官刑部、戶部郎中,乾隆五十二年時任福建興泉永兵備道。

兄弟兩人于晚年購得九山湖畔五畝多菜園地,建一私家花園。由于花園依水環境幽靜,風景秀麗;況且佳園菜畦,雅俗交融,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故用杜甫詩《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的“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句,取名依綠。昆仲自稱“依綠園主”,并著有《依綠園詩草》。

依綠園西傍九山河,南枕松臺山,環境清幽,風光旖旎,結構精巧,雜植佳卉,四時芬芳,為當時一方之勝。曾唯兄弟交游廣闊,疏財好義,樂善好施。據嘉慶年間《孤嶼志》記載:曾唯不僅獨資修造海坦山石壩,江心嶼的浩然樓、文天祥祠堂等,都是他出重金重建的。

舊溫屬圖書館(籀園)

1908年樸學大師孫詒讓(號籀庼)逝世,為了追念孫先生的學術貢獻和辦學成績,溫州文教界人士倡議建園立祠紀念。1913年秋,由瑞安師范第一任監學郭鳳誥發起,舊溫屬六縣(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泰順、玉環)學界人士黃群等集資1400緡,購得曾氏“依綠園”故址,興建籀公祠,于1915年竣工。1919年擴建為“溫州公立圖書館”,后在祠旁疊假山,建庭軒,遍植花草樹木,以孫氏號籀庼,易名為籀園。

籀園

三、如園(今池上樓)

說起如園,很多溫州人都不會陌生,它就是現在位于謝池巷的“池上樓”。園址在積谷山西麓,大門開在謝池巷。舊時的如園,北起府學巷,南至謝池巷,東與中山公園一墻之隔,西邊包括現溫醫附一院急診樓。

池上樓

清道光年間,時任湖南糧儲道的邑人張瑞溥(號鑒湖,字百泉),辭官回到永嘉故里后,在謝靈運“池上樓”舊址旁,臨池建屋三幢,取名“如園”。張瑞溥在建如園時,“以存謝公(謝靈運)之舊”,在傳說中的“謝池”邊建了“池上樓”、“春草池”、“春草軒”、“懷謝亭”等。清代溫州知府梁恭辰之父梁章鉅的“樓閣俯城隅,一角永嘉好山水;風流思太守,千秋康樂舊池塘”,正是如園的寫照。

如園面對青山,門前碧水流連,故門上刻有清翰林侍講杭州梁山舟撰寫正門聯:“水光連岸碧;山色到門青。”園內有飛霞山館,館中有名聯一對,嘉慶進士江蘇全椒人吳鼎撰聯:“青草池塘仍舊跡,東山風月繪名園”。此聯后不慎遺失,張家后人于1925年請北大第三任校長朱益藩補寫,并于2007年捐贈給池上樓,成為一段佳話。

池上樓

園內臨池建樓,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四面回廊。登池上樓,臨窗而望,對面為積谷山的小赤壁和月擔橋。樓下就是傳說中與謝靈運有關的謝池,池中橫臥一塊長方形巨石,石側刻有“枕流”兩字,這就是枕流巖。園內有池一泓,仍稱春草池,池周園柳垂絲,鳴禽婉轉。池南有春草軒,池東有十二梅花書屋、池上樓等。池上橫跨一石砌小橋,如同玉帶,月帶橋把謝池巧妙地一分為二。相傳中秋佳節,浩月當空,光照水面,橋之左右各出現半爿明月,因而名月帶橋,變稱月擔橋。樓左沿石欄,可到鶴舫,并水依山,最為幽勝。另有石徑可通花墻環抱的懷謝亭。樓臺亭閣,回廊曲榭間,盡栽名花異卉,梅、蘭、松、菊、蕉、竹樣樣齊全。附近的荷花池很大,占地10多畝。

如園風光秀麗,建成后好評如潮,引來詩人雅士爭相吟誦。

1981年,池上樓被列為溫州市第一批文保單位。2000年,池上樓開始重建,整個工程按清式恢復原貌,民居式木構建筑。

四、周宅花園(涉園)

周宅花園,位于謝池巷,與如園一弄之隔。原屋主張仙山,清嘉慶年間(1796-1820)由周雨生購得,故俗稱周宅大屋。

清時周家后人圈地17畝,建起了這座當時堪稱浙江最大的整體民宅。周宅南北有河,正門在謝池巷,后門在府學巷。后門對岸,為周氏大祠堂,祠堂前有一對大石獅,祠堂內的棟柱要兩人合抱,足見其氣勢宏偉。

大屋為青磚門庭,大門的橫梁上有一塊藏青石匾,上刻“涉園”二字。大屋縱深五進,每進有正屋七間,邊置軒房,共設大小中堂36個,道坦30個,并有可供演戲的敬善堂。東側為駐春園,西側即為涉園,園內有大花廳,懸掛“種蓮池館”匾額,取北宋文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之意。另有“友花吟館”、“小浮沚廊”。園中有假山、水池、廊榭花墻,種有桃、竹、梅、柳,四季如春,花樽、花盆無數,楠木、紅木制的太師椅、八仙桌,太湖石制的石墩多座放置園中。

弘一大師寄給周孟由的明信片。

清郭鍾岳有《過周氏涉園看菊》一詩,清方鼎銳亦有《竹枝詞》一首,均描述當時園中盛景。

近代,周家在溫州經營典當、錢莊和醬園等實業,家業殷實。與許多大家族一樣,周家也出了各種人才,如留學日本、曾參加同盟會的周孟由和我國銀行界元老周守良等名人。

民國初年,周宅當家長子周孟由(1887—1958),1910年畢業于杭州高等師范學校,后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讀史地專業。曾追隨孫中山先生謀求強國富民之路,亦為老同盟會會員,與同在日本求學的李叔同(弘一大師)因志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

周孟由因體弱提前回國后,致力于實業救國,開辦了周氏錢莊,家境更為富足。他還熱衷于教育事業,將周宅祠堂捐辦為“民德小學”(今府學巷小學址)。

1921年弘一大師與周孟由等人合影,左二為周孟由,右二為弘一。

1921年舊歷三月,周孟由與吳璧華、林同莊等人,力邀弘一大師赴溫講法治律。周孟由還和吳璧華一起親赴杭州,陪同弘一大師從杭州出發經上海至溫州,駐錫慶福寺(城下寮)。弘一大師在溫州的伙食費均由周孟由、周仲錚兩兄弟按月供給。

周守良是我國銀行界元老,曾就讀北京大學商科,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弟子,蔡元培曾稱贊他“居士仁心到魚鳥,古人居教自詩書”。他還受梁啟超賞識,書聯教誨:“得意當為三日雨,問心可對十年燈”。

五、松臺別業(黃群花園)

松臺別業,晚清黃群所建,俗稱“黃群花園”。園址在松臺山下落霞潭畔。

黃群(1883-1945),字溯初,平陽鄭樓人,近代實業家、教育家。他早歲留學日本,袁世凱稱帝時,親赴云南,協助蔡鍔將軍舉行起義,反對袁賊竊國。還曾策反高宗武和陶希圣披露日汪密約,公開汪精衛賣國的證據。

黃群1911年返里,他認為,振興中華,必先振興實業,發展普及教育,回國后先后創辦了甌海醫院、溫州師范學校等,對溫州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溯初(前排右一)與劉景晨(前排左一)等親友合影。

在溫州師范學院舊址,至今保存著一塊牌匾——《平陽黃氏捐助校址記》,是國民黨要員陳布雷為表彰黃溯初先生創辦鄭樓小學和溫州師范學校的業績所寫。據1936年《溫師史略》記載:“溯初先生將校舍捐歸省有,估值三萬一千元。”

此外,黃巖蜜橘和無核甌柑也是他從日本引進培育推廣的。1925年,黃群還曾牽頭集資3000銀元建松臺山頂的凈光塔塔院,現在的觀松閣。黃群喜歡藏書,藏書樓名敬鄉,曾匯編《敬鄉樓叢書》四輯等。

黃溯初信札

松臺別業占地近1公頃,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花園最大特色就是建有水邊長廊。據溫大陳增杰教授回憶:“1972年春夏間,蘇(淵雷)先生欲在溫整理詩稿,為避開應酬,商定借用我的居室。我當時所住原系黃群花園,舊稱松臺別業,傍臨九山落霞潭,環境幽雅,蘇先生稱為‘市內第一勝處’。于是他每日早上八時步行而來,晚歸陳(仲雷)宅,中午即在我處用餐。這樣繼續了一個多月。”

“這一年重陽,蘇先生相約徐堇侯、戴學正、謝印心諸先生聚會,即興賦詩,作《壬子九日集增杰所寓松臺別業舊館繼步長橋占擬同游》七律。后來他將我所居取名‘豁蒙樓’,題寫樓額,跋云:‘增杰所居小樓一角,開窗挹翠,湖光泛綠,甚得幽居之樂。爰綴杜老語,為題樓額。’并作《為豁蒙樓題壁》聯:“雪寺疏鐘,霞潭秋水,佳興四時容嘯傲;江山文藻,湖海詩情,高樓百尺快登臨。”此亦為松臺別業添上一段佳話。

六、怡園(曾宅花園)

怡園,又名曾宅花園。園址在小雁池,今信河街松臺山東麓現松臺大廈的位置。怡園是清道光三年(1823),溫州名士曾佩云、曾裔云兄弟所建。“怡園”取義《論語 子路》:“兄弟怡怡”,意為兄弟和悅相親。

曾佩云《怡園同懷吟草》瑞安胡玠續

曾佩云、裔云兄弟時稱曾百萬,皆好詩酒交友,純謹好義,喜藏書。曾佩云,字小石,著有《小石詩鈔》及《王咸鵬館詩草》等傳世。曾裔云,字次石,與兄一起刊有《怡園同懷詩草》。后來在“怡園”留下了不少的憑吊詩句。據史料記載:道光初,縣學毀于臺風,曾氏兄弟獨力重修計白金八千余兩,學使朱文定公有碑文以志之。

怡園雪景

當年,曾氏兄弟邀請當時號稱“本朝永嘉第一”的詩畫家項維仁(字壽春,號果園)吸收蘇州名園建筑的精華,精心設計施工,布局別具匠心。有人贊其:“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中山公園湖心亭是曾宅花園拆遷時移來的。

怡園為六間四進的大庭院,占地約為9畝。堂額“活潑潑地”,為沈竹亭書。園中建有“西爽樓”,登樓四望,城郊各山,盡收眼底。還有“風到月來亭”寓有“月到天心,風來水面”的情趣。

位于中山公園假山上的太湖石,來源于曾宅花園。

對于怡園當年的盛況,近人李仲騫也有詩云:“名園獨枕松臺曲,詩酒流連憶昔游,一代文章幾枚馬,百年賓客半應劉。”大意是說怡園往來的都是枚乘、司馬相如、應玚、劉禎這樣等級的文人騷客。上世紀90年代中期被拆除。

七、陳宅花園(徐宅大屋)

陳宅花園位于大士門,園址在九山湖畔馬宅巷(信河街寶綸大廈附近),門對松臺別業。原屬清咸豐年間(1851-1861)溫州名士陳鏗所建,園地面積近一公頃。后因家道中落,部分典予京畿道掌印監察御史徐定超居住,故后人又稱徐宅大屋。

徐定超(1845-1917),字超然,一字班侯,永嘉楓林人,近代政治家。光緒九年(1883)中進士。曾任京師大學堂醫學館提調兼總教習、京畿道掌印監察御史等。宣統元年(1909)入浙,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監督、浙江省學務議長,主持浙江學務。辛亥革命后,擔任溫州軍政分府都督,編修《浙江通志》。

1903年京師大學堂重要教職員合影,第一排左五為徐定超。

蘭芬堂原是三廳兩院的大宅,院內有蘭芬廳。“蘭芬”之名取自唐詩《郊廟歌辭·蠟百神樂章·雍和》中“蕙馥雕俎,蘭芬玉酎”句。據說該廳仿蘇州留園的五峰仙館而建,足見其典雅華美。

廳內有蔡元培題聯:“御史樓臺高百尺;諫官祠宇壯千秋。”另有仿蘇州留園“南木亭”所建的書齋一處,名為“還我讀書處”,旁有明代名畫家何白所書“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巨聯。書齋旁亦有聯曰:“春秋多佳日;園林無俗情。”園中最盛處為后花園,主要有四景:湖石花壇,精巧自然;古木婆娑,濃蔭蔽日;池水清澈,魚翔淺底;山光倒影,上下爭輝。

與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有過曠世愛情的胡蘭成,曾經在他的《今生今世》一書中寫道:“徐家臺門原是三廳兩院的大宅,正廳被日本飛機炸成白地,主人今住在東院,那里的花廳樓臺尚完好。西院的花廳也被炸毀,但廂房后屋,假山池榭尚存,分租給幾份人家,一家做裁縫,一家當小學校長,后屋住的打紙漿的人家。外婆住的一間,則原是一個柴間,長方形的平屋,又窄又是泥地,連一張桌子亦擺不平,一排窗格子糊著舊報紙,小缸灶即擺在房門外檐下,亦是泥地。”這徐家臺門就是蘭芬堂。

八、楊園

楊園,系溫州名士楊青、楊黃兄弟所建,位于市區大簡巷二醫西首附近(康樂坊中段)。

楊青(1865-1935),字淡峰,號楊園主人、菊傭氏、四香老人,出身仕宦之家,父藜庭,曾任內閣中書,參與創辦溫州米業義倉,濟餉饑民。楊氏有兄弟七人,青排行三,長兄楊黃,字遠峰,秀才,曾宦游龍州。楊黃、楊青二兄弟同讀私塾,關系尤好。二人均擅詩聯,名著于鄉。楊青自20歲始即在家辦慈毓學堂,講學達50年。楊青作品生前無集,但窮老吟哦,知有竹枝詞約700首、百花吟250首、《慈蔭山房筆記》和《慈慕山記筆記》共35卷等。諸生王熙載對楊青的評價甚高:“四靈詩學今誰繼,五百年來又屬君。莫道談詩生性別,怡園不服服楊園。”清徐燮有《楊園訪菊贈遠峰、淡峰兩明經》詩。

楊園的結構淡泊雅潔,尤以藝菊著名,東首是書齋,屋后設置湖石,周圍種植梅、竹、芭蕉,構成了一幅美麗而精致的園景;廳前紫藤棚罩蔭,玲瓏軒朗,瑰麗無比。昔有樂清洪邦泰贊嘆楊園:“永嘉山水是盤桓,城市繁華懶去看。獨有楊園花木好,更多詩句任人觀。”

九、巽園(綺園)

巽園,又名綺園,位于花柳塘(今人民東路街心公園一帶)。主人就是楊雨農(1880-1951),民國時期溫州著名商人和慈善家,當時以“多財善賈,長袖善舞”為時人所稱。站在車水馬龍的人民路街心公園,很難想象五六十年前這里曾經是溫州城區很有名望的一處私家花園。

楊雨農(左一)與友人在巽園

這片宅院位于花柳塘(今人民東路街心公園一帶),占地10余畝,由一座歐式建筑風格的洋房——余綺樓和幾座別致的中式平房及一個大花園——巽園組成。楊家遷居花柳塘時,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七間中式平房,前有二軒間,后有二廚房。這處老宅的西邊已有個四五百平方米的小花園,楊雨農當家時,將緊挨老宅東首的五余畝空地買下,于1920年建造了一幢歐式樓房和一個大花園。歐式樓房起名曰余綺樓,是于園的主人、當時的溫州名人呂渭英所擬,并撰聯:“華袞褒揚片石壽;綱常撐柱一亭尊”。

余綺樓正對飛霞古洞,四面云山如列屏障,小橋前橫,清水環抱,洵為佳景。樓后有天井,通向河埠頭的門邊有株橄欖樹。余綺樓東邊旁門出來就是巽園。巽園南面有粗石壘成的圍墻,設有大門。門上方有青石板的園額。兩個大約50厘米左右、由龍游余紹宋題書的行楷陽刻于青石板上。

楊雨農捐助永嘉私立新農小學的字據

園西旁余綺樓處,自成一大天井,內有荷花池和花壇,鵝卵石徑逶迤其間。荷花池有長廊圍繞,并與石徑相連。人在長廊憑欄而坐。夏日可觀池中盛開的荷花,劉景晨先生曾有“前月巽園池荷盛開,中有一花半紅半白”句。長廊東邊是假山,假山最高處豎有一根1米多高的筍石。園的東北角有一護碑亭,亭額“松筠”出于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手筆。該護碑亭是楊雨農為其母節孝所建,碑額雕刻精美,碑文由當時浙江省省長吉林齊照巖撰,甌海道尹張宗祥書。

假山下東南邊植有數株桂花與木樨,金秋時節清香誘人。園內還有數十棵老梅,皆來自茶山。

巽園一大特色就是種植了各種果樹,如荔枝、楊梅、石榴、桃、李、柑、桔、柚等等。巽園自然也少不了各種花卉。大屋中堂掛有“楊瑞鳣堂”匾額。該齋堂名典出《后漢書·楊震傳》,后因以“瑞鱣”為稱頌楊姓仕官人家之典。況且“瑞鱣”兩字的溫州話發音與“慈善”兩字的發音完全相同,恰好可用“楊瑞鱣堂”名義行善。老宅中堂還有一方“急公好義”大匾,匾額系民國初年總統徐世昌題贈。

值得一提的是現當代臺灣女作家、散文大家琦君曾經是楊家小姐的閨密。她曾在《劉景晨劉節紀念集》中回憶:“我最最快樂的事是由父親帶著到城里楊伯伯家去作客。楊宅府第好大,好像是兩幢房子相毗連,一幢是他們家居住,一幢供親友留宿,并開放給游客觀賞。亭臺院落,樹木青蔥。我常與楊宅小朋友們在曲折的假山樓樹叢中捉迷藏游戲,慈愛的楊伯母給我口袋裏裝滿了糖果,端張矮凳叫我坐在她身邊,聽她慢條斯理地講故事。她與楊伯伯一樣,也是那樣的和靄、慷慨,樂於助人。所以楊宅里經常是高朋滿座,一片欣欣向榮氣象。”

當時,凡溫州或外地頭面人物蒞臨溫州或過境,楊雨農無不在家熱情接待,并在余綺樓旁專設幾間廂房供客人居住。晚年,楊雨農喜歡與文人交往,龍游余紹宋系兩浙名宿,抗戰時曾避居楊宅。溫州知名人士黃溯初、徐寄庼、劉景晨(溫州著名學者)、梅冷生、葉適庵、潘鑒宗、吳洗凡、夏承燾、王季思等,常在楊家賞花弄月,彼此關系十分密切。

十、春草廬(墨池居)

位于楊柳巷,占地面積約2畝,為謝磊明所建。又因址在墨池坊,故顏其居曰墨池居。

謝磊明(1884-1963),名謝光,字烈珊,一字磊明,以字行,號玄三、磊廬。因出身于鹽商家庭,故曾自號賣鹽客。他是著名金石篆刻家和收藏家,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建國后任浙江文史館館員,溫州市文管會委員等職。

謝磊明故居春草廬

春草廬為七間樓房,外天井鑿辟池塘,中養游魚,旁栽花竹楊柳,石筍羅列,玉蘭花發,香溢庭院;內天井筑有花墻,玲瓏透巧。春草廬內所蓄金石書畫印璽甚多,主人喜將藏品展示于廳堂,以印石點綴于壁間案上,且數日一易,供觀者把玩。其中有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明代顧從德輯成的《顧氏集古印譜》,為海內孤本。故藏《顧氏集古印譜》的樓就被稱為顧譜樓。

可惜此屋1948年曾遭大火,謝府藏品盡毀,這是上個世紀溫州文化界的一場災厄,夏承燾日記中有“不謂俄頃灰燼,令人起無常之感,悵惘無已”的嘆息。后謝家將劫余文物宋瓷、葉適墓志及曾衍東小說《小豆棚》手稿等盡捐溫州市圖書館和文管會。

附:

《過謝客巖有懷康樂公》清 袁枚

一夢傳千古,詩人重友于。

池塘應在此,春草綠如初。

水色芙蕖嫩,苔痕屐齒疏。

相傳崖上篆,猶是謝公書。

此詩作于乾隆47年(1782),袁枚赴溫州游覽積谷山上的謝客巖,謝客巖上篆相傳為謝靈運當所書,令袁枚遙懷康樂公,聯想起其《登池上樓》詩中“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名句。以及西堂夢得謝惠蓮,即成池塘生春草句。這首詩中主要是在回顧謝公詩象出水芙蓉,自然清新,而如今這一切都已經成為歷史,只剩下這荒涼的謝客巖,引起詩人無限的感傷。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803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