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時尚>漢初王侯的下場(王公侯)
發(fā)布時間:2024-09-05閱讀(13)
#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之后便實施分封制;大肆分封皇族以及功臣;
從周朝開始,中國歷史貴族開始進(jìn)入爵位時代;
“公、侯、伯、子、男”五等成為封建社會貴族身份的代表。


王爵,封建社會君主專政制度下的一個爵位;地位僅次于天子,位處古代五等爵位之首。
周朝建國后實行的分封天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周天子也只是王爵,其他的宗室及功臣,基本都是公爵或者侯爵。
姜子牙雖然功勞很大,但是只被封為齊侯,尚未達(dá)到公爵。
所以大家雖然稱呼他為姜太公或者齊太公,可也只是個侯爵而已。
率先稱王的楚國
眾所周知大家都知道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因為楚國身處南方,沃野千里;再加上楚國的軍事實力逐漸強(qiáng)大,開始不滿周天子的統(tǒng)治,因此公元740年楚國楚武王就率先稱王了。
其實楚國的等級特別低,最初在周朝分封只是個子爵國而已。
戰(zhàn)國七雄第一位王爵:
這些諸侯國王并不都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國君主自立為王,因此也不是嚴(yán)格意義上的王爵。

因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自稱“皇帝”,因此秦漢君主都稱皇帝;
漢高祖劉邦因為擔(dān)心漢朝實行郡縣制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于是恢復(fù)了封國制,同時推行郡縣封國;并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按照遠(yuǎn)近親疏之別,王爵分為“一字王”和“二字王”。
所謂一字王一般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名為王爵封號,如:"魯、趙、魏、梁等;
二字王則一般用于地位比"一字王"較低的王爵,如常山王、長沙王、中山王等;
但這時候的一字王和二字王都是王爵的一種,并沒有親王和郡王之分。
晉朝時期,王爵開始升華,王爵這時候開始被細(xì)分為親王和郡王;這就是所謂的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區(qū)別,一字王爵位稱親王,二字王則稱為郡王;
晉朝開始以后直到明朝,親王爵的封號都是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這時期的王爵一般被稱為“王爺”。
不管是親王爵還是郡王,王爵一直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實際權(quán)利要根據(jù)朝代而言,例如明朝的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軍事;晉朝時期的藩王甚至和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一樣擁有獨立自治權(quán),從而引發(fā)“八王之亂”。

明朝藩王分布圖
鐵帽子王清朝王爵封號相比明朝又不一樣,清朝不再使用地名和國名來分封王爵,清王朝時期的親王一般以“和碩親王、多羅郡王”來區(qū)分親王和郡王爵位之分;
例如和碩寶親王—乾隆帝;和碩雍親王—雍正帝;和碩睿親王—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多羅克勤郡王"等。
清朝時期王爵規(guī)定,王爵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類;
所謂世襲罔替就是指后代繼承王爵繼承的還是親王爵,清朝稱為“鐵帽子王”;
但世襲遞降則不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不能世襲,每世繼承都要下降一級;
清朝共有十二位王爵無需降級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zhàn)功的皇親宗室,另外四位屬于恩封,他們是清朝中后期因功而受封的鐵帽子王。
清朝12位世襲罔替鐵帽子王: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jì)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值得注意的是清朝時期的王爵不管是鐵帽子王還是親王郡王,沒有封地也沒有地方軍政權(quán)力,王爵的地位成為一種榮譽。

歡迎補(bǔ)充;
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關(guān)注、謝謝!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0659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