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詩女子服飾別稱(古典詩詞曲賦中美女的別稱)
發(fā)布時間:2024-09-19閱讀(14)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來,文學作品中對美女的詠頌就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就像今天我們稱美女為“美眉”、“靚妹”一樣,在中國古代詩詞曲賦中,作者筆下的“美女”大多另有所代這種借代手法的運用,既避免了詞語的直露和重復,也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練性,從而使女性形象更加鮮活生動、美麗多姿,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古詩女子服飾別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詩女子服飾別稱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來,文學作品中對美女的詠頌就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就像今天我們稱美女為“美眉”、“靚妹”一樣,在中國古代詩詞曲賦中,作者筆下的“美女”大多另有所代。這種借代手法的運用,既避免了詞語的直露和重復,也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練性,從而使女性形象更加鮮活生動、美麗多姿。
一、以服飾、化妝品代美女“紅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馬上石榴裙。”前人對于美女的代稱,首先是從服飾、化妝品著眼的。因此“紅袖”、“紅裙”、“金釵”、“紅粉”、“粉黛”、“紅顏”、“紅妝”等,在古代詩詞曲賦中都是女子的代稱。“釵”是婦女固定頭發(fā)用的兩簪,“黛”是古代女子用來畫眉的青黑色的顏料,類乎現(xiàn)在的眉筆,“紅粉”則是胭脂和鉛粉,這些都是女子的案頭必備之物品,用以代稱女子順理成章。“紅妝”則是從“裙”、“釵”等具體的服飾到束妝完畢,以整體的盛妝代稱女子。
紅袖
“今夜還先醉,應煩紅袖扶。”(唐·白居易《對酒吟》)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倚江樓。”(唐·杜牧《南陵道中》)
“紅袖擁門持燭炬,解勞今夜宴華堂。”(唐·韓偓《邊上看獵贈元戎》)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清·席佩蘭《壽簡齋先生》)
紅袂
即紅袖。
“清歌且罷唱,紅袂亦停舞。”(白居易《秦中吟·五弦》)
“臥思陳事暗消魂。羅衣濕,紅袂有啼痕。”(前蜀·韋莊《小重山》)
“縞裙紅袂臨江影,青蓋驊騮踏石聲。”(北宋·蘇轍《記歲首鄉(xiāng)俗寄子瞻·踏青》)
翠袖
“翠袖年年寒食淚。為伊牽惹愁無際。”(北宋·王采《蝶戀花》)
“紅樓桂酒新開,曾攜翠袖同來。”(北宋·晏幾道《清平樂》)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南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琵琶馬上再三彈,翠袖朝啼關塞寒。”(明·何景明《明妃引》)
紅翠
“紅翠”為“紅衣翠袖”或“紅巾翠袖”的省稱。
“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北宋·柳永《鶴沖天》)
“紅翠斗為長袖舞。香檀拍過驚鴻翥。”(北宋·張先《蝶戀花》)
紅裙
“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唐·萬楚《五日觀妓》)
“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唐·韓愈《醉贈張秘書》)
“歌喚紅裙,酒招青旆。”(南宋·高觀國《踏莎行》)
金釵
和一般指代女性的詞不同,它偏重于特指歌舞之妓,且常與“珠履”并稱。
“競斗草、金釵笑爭賭。”(柳永《夜半樂》)
“珠履金釵常滿座,問誰人、得似張公子。”(南宋·劉克莊《賀新郎》)
“珠履三千,金釵十二,朝承恩暮賜死。”(元·汪元亨[雙調]《沉醉東風·歸田》)
紅粉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白成灰。”(唐·李商隱《馬嵬》)
“偶發(fā)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稀。”(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
“愁眉蹙損愁腸碎。紅粉佳人傷別袂。”(北宋·陳襲善《漁家傲》)
粉黛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
“綺繡張筵,粉黛爭妍。”(北宋·賀鑄《綺筵張》)
“當年粉黛,何處笙簫?”(清·孔尚任《桃花扇》)
紅顏
“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清·吳偉業(yè)《圓圓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重籠坐到明。”(白居易《后宮詞》)
“比擬紅顏多薄命,更不如今還有。”(清·顧貞觀《賀新郎》)
紅妝
“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唐·李白《江夏行》)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北宋·蘇軾《海棠》)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清·吳偉業(yè)《圓圓曲》)
本文摘自:魚夢龍的博客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2727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