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越劇好聽又好看(這群醉心第二國劇)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24)

這群喜愛越劇的女性,在東陽劇院演出了一場晚會,奉上了越劇中8個經典折子戲。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吳旭華
浙江在線金華1月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吳旭華)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這膾炙人口的唱腔,出自越劇《紅樓夢》。對今天許多中國人來說,他們就是通過這一經典唱腔認識了越劇。年已五旬卻仍清秀無比的包蘭蘇,還有她那群同樣喜愛越劇的小姐妹,就是以越劇電影《紅樓夢》為媒介,戀上了越劇。
前不久,這群喜愛越劇的女性,在東陽劇院演出了一場晚會,奉上了越劇中8個經典折子戲,以此宣告東陽首個越劇民間藝術團體——聆越越劇藝術中心成立。
尺調弦下哀忱情,起調拖腔意無窮。江南靈秀出鶯唱,啼笑喜怒成雋永。
這群醉心“中國歌劇”“第二國劇”的女子說,越劇,是她們生活中美麗的力量。
一部經典,令她們如癡如醉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1962年,徐玉蘭與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放映,掀起了一個時代的狂熱。
若干年后,豆蔻年華的包玉蘭邂逅了電影《紅樓夢》,便好似,“三魂去了兩魄”。“從來沒想到世間會有這么好聽好看的戲劇!”讓她更沒想到的是,多年以后的2006年,當年電影中那位風流倜儻的“賈寶玉”,會成為自己在越劇藝術上的導師。
一部《紅樓夢》,同時吸附了許迎巧、黃青玉、王凌云等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女性。她們以不同的方式“追劇”,追到越劇發源地嵊州,追到越劇發祥地上海,越劇小百花的大本營杭州,更是成了她們經常光顧之地,不戀風流湖山,獨愛一腔越韻。
“那時候我父親在南馬五金廠工作,廠里的大喇叭每天早、中、晚播放三次越劇唱段。”包蘭蘇就跑到掛著大喇叭的樹下,將耳朵貼在樹身上,細細地聽,“甚至能聽到唱針在唱片上滋滋劃過的聲音。”那柔美的唱腔啊,深深攫住了少女的心。百轉千回的越劇,讓包蘭蘇千百次在心底對自己說,“我也要站到舞臺上唱越劇!”
這個夢想在2007年得以實現。在徐玉蘭策劃下,作為“女小生”的包蘭蘇在上海逸夫舞臺上甫一亮相,就震驚、吸引了幾百個“粉絲”,“包老師,你演得太好了!”這群如遇知音的女性圍著她,請她帶著她們一起“飛”。于是,她發起成立了越劇聯誼會。但是沒過多久,在安徽從事建筑業的丈夫要求她過去協助業務,聯誼會就此無聲解散。
“蘭蘇,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想辦法發揚越劇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傳承這門藝術。”2006年有幸拜入徐玉蘭門下后,包蘭蘇將老師的話銘記在心,并終于在2015年末真正踐行。
“越劇太美,不僅唱腔美,長于抒情,唯美典雅;而且扮相美,靈秀動人。”在包蘭蘇看來,越劇集中國傳統戲劇各種美于一體,令無數“連越劇有幾個流派都不知道的人”,傾心癡戀。

典雅唯美的越劇唱腔讓人穿越到舊時光,更讓人感受到這群女性的用心與付出。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吳旭華
一臺晚會,令她們似癲似狂。
《梁祝》、《紅樓夢》、《孟麗君》、《玉簪記》……在東陽劇院舉辦的成立晚會上,典雅唯美的越劇唱腔讓人穿越到舊時光,更讓人感受到這群女性的用心與付出。
從發起申請到正式成立,不過三四個月時間。43位喜愛越劇但不會表演的女性,如何“速成”出這樣一臺在國家一級導演戎慧娟看來頗具專業水準的晚會?包蘭蘇說“愛拼才會贏”。
“我從小喜歡唱越劇,但是不會演,我們都是零基礎。”專演花旦的許迎巧說,對于這群沒有任何舞臺表演基礎的“學生”,包蘭蘇手把手教,每周一、三、五晚上,大家聚集在月亮灣小區老年活動中心,學習越劇基本動作。“最初的一個月很崩潰,一個簡單的動作老是學不好,晚上愁得睡不著覺。”許迎巧的丈夫是房地產開發商,見狀勸她別折騰了。可是看到包蘭蘇頂著對“比眼睛還大的眼袋”,就知道她的壓力更大,而越劇的美,更讓她不愿放棄。
從安徽回到東陽的目的,原本是照顧剛問世的孫輩。最后,為了越劇姐妹,包蘭蘇“冷落”了孩子和兒媳婦。個性平和的她,在訓練中常被急得脾氣很燥。“《玉簪記》中演陳妙常的那個演員,和我關系非常好。可是,當一個動作學了七八天都不到位時,她有點自暴自棄,我忍不住數落她了。”過后,包蘭蘇發微信給她,“生活中我們是姐妹,藝術上我們是師生。對待藝術,我必須嚴格。”誠懇的話語給了“陳妙常”以信心。
從20歲到50歲,學員的身體條件不一,學習進度也就各異。《梁祝·回十八》中,10位清秀俊雅的書生為梁山伯伴舞,“原本設想讓她們的動作整齊劃一,但到后期彩排時,發現這種因基礎不一而造成的細微差別,反而令舞姿更加生動。”這種順勢而為、應人而宜的做法,包蘭蘇其實自己心里也沒底,但最后獲得了導演的肯定。
“我對她們的要求不是一般的嚴格,一是因為時間不多,二是我們沒有樂隊。”沒有樂隊,意味著演出時只能用伴奏帶,這樣,演員的臺步、動作都要絕對正確,跟上伴奏。這無形中加大了訓練難度,而分角色排練時,離正式演出只有1個多月時間!
“感謝姐妹們的努力,感謝那么多朋友支持。”當演出結束時,包蘭蘇情不自禁地撫著自己的胸口,欲說還休:“比我自己第一次登臺演出還要緊張。”合肥市歌舞團創作室主任戎慧娟連續5天為她們排戲、導演,一點點地糾正不足之處,最后一天從上午10點鐘調整到下午5點,全程無休。國家一級演員、上海越劇團梅花獎得主王志萍專門前來為晚會壓軸。這位以演林黛玉著稱的演員,2013年與包蘭蘇同臺演出《西園記》后,對她一見如故,“你天生就是演小生的!”雖然兩人平時交往不多,但當包蘭蘇邀請她前來壓軸時,她欣然答應。演出當天下午4點鐘,王志萍趕到東陽,馬上投入緊張的彩排中……
“對我們來說,王志萍、戎慧娟兩位藝術家的參與,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信心。”黃青玉說,兩位藝術家對姐妹們的努力與水平,一致肯定,卸下了她們上臺前的心理包袱并超常發揮。

越劇,是她們美麗的力量。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吳旭華
一種力量,令她們念茲在茲
“其實,最早在東陽落戶的戲劇是越劇,越劇在民間根深蒂固。”東陽市文化館原副館長張宗苗來自越劇的故鄉,他的妻子就是曾經的東陽縣越劇團的演員;1980年,東陽還出現了城關鎮越劇團。但是,隨著上世紀80年代末國有劇團改制,越劇團體逐漸消失。“聆越”的成立,讓這位老藝術家看到了曙光。他和妻子一次次前來,為這群追尋越劇藝術的女性指導業務。
沒有場地,就去租借;沒有經費,大家自籌。到最后,東陽市文化局領導被這群女性的熱誠所感動,以最快的速度玉成其事。熱愛越劇的東陽副市長蔣銀生也應邀擔任了名譽會長。
“一些在外地的姐妹知道我們要成立聆越越劇藝術中心后,一定要加入,并不惜放下生意趕回參加演出。”說起此事,包蘭蘇很是自豪。在《孟麗君》中飾演孟麗君的曹玲嬌、在《梁祝·樓臺會》中飾演梁山伯的施唐慧,分別在上海和天津做生意,并加入了當地的越劇愛好者團體,為了演出提前一周趕回排練。20歲的羅娜是中心最年輕的成員,在市婦幼保健院工作的她,直到看見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成員名單上,才放下心來……
東陽市婺劇藝術傳承中心主任、東陽市文化局副局長金堯生接觸到包蘭蘇和她的姐妹們后,深為感動,促成東陽劇院為她們提供彩排場地,負責舞美造型。
這個以越劇藝術傳承、研究為目標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接下來的路將怎么走?
“我們將排練全本大戲,第一本就是《五女拜壽》!”包蘭蘇豪爽地一揮手。“聆越”將以演繹越劇經典劇目為主要工作內容,同時擴大越劇藝術愛好者的隊伍,提升她們的越劇藝術欣賞和表演水平,并致力推動隊伍的年輕化。“我們不會謀求在演出市場中分一杯羹,而是追求把越劇的美麗傳遞給更多人,為市民的文化需求服務。”包蘭蘇說,大家都不為“利”而來,部分姐妹甚至家境優渥,“時代不同了么,我們的家人都以我們表演越劇而驕傲!”許迎巧開心地說,丈夫把她的演出照片和視頻發布在微信朋友圈里,以此表達對她的欣賞支持。
“我們只想認認真真地演戲。”這群美麗的女性如是說,越劇,是她們美麗的力量。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053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