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江西貧困縣最新消息(依靠生態)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6)

◎ 科技日報記者 寇 勇 矯 陽 葉 青
煙波浩渺的廬山西海,一個個依山傍水的美麗村莊環繞其旁;青翠疊嶂的婺源城鄉,一幢幢白墻黛瓦的徽派民宿點綴其間……你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貧困戶“扎堆”的窮鄉僻壤。
從如詩如畫的武寧縣城鄉,到“龍蝦王國”彭澤,從千年瓷都景德鎮,到“豫章第一門戶”上饒,你不能不感慨,山、水、人在這里,是如此地和諧共生。

“移民村”里的新生活
走進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官蓮鄉東山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標著各省牌匾的民宿,有“浙江人家”“安徽人家”等,概因該村幾十年前由各省移民構成。村支書譚翊泉笑著說,村民們大多會幾門外省語言,簡稱“外語”。
雖然懂“外語”,但這里卻是“十三五”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40戶124人。盡管生態環境極佳,但交通不便、產業單一,“那時候,大家每天都為生計犯愁”,年過五旬的貧困戶朱勝華說。
無獨有偶,距東山村600里外的景德鎮市浮梁縣臧灣鄉史子園村,也是一座移民村。記者到來時,但見村間操場上,孩子們在盡情嬉戲;一間間作坊里,茶葉揉捻機在轟隆隆歡唱?!爱斈瓯桓改副е鴱恼憬景惨泼竦搅诉@里?!?6歲的朱志水說,“小時候天天吃紅薯,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米飯。”
從時間脈絡上看,兩村的根本轉折均發生在大約8年前。以“生態 ”為切入點的扶貧攻堅行動吹拂著昔日沉寂的山村。在九江學院、江西農大專家的幫助下,東山村找準產業定位,啟動了10多項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通過生態種養、微產業發展和生態旅游 就業及訂單農業等,先后建起了1.3萬平方米薄膜溫控大棚、21個單體大棚等,村里陸續辦起了農家樂、民宿19戶。
譚翊泉掰著指頭告訴記者,截至2020年5月,東山村流轉土地達95.3%,已發展了有機蔬菜、苗木、皇菊、龍蝦、稻田養魚、淡水養殖和旅游多種產業,村民年均純收入由2014年不足2400元上升到2019年的9600元,村集體經濟也從負債幾千元增長到年純收入25.3萬元。用朱勝華的話說:“貧困的帽子已經拋得老遠老遠了!”
而朱志水和村民們則依托著名茶鄉的優勢,在浮梁茶校老師們手把手地傳授下,個個掌握了茶葉種植加工的過硬本領,同時通過專業合作社的一條龍服務,以“一村一品”走上致富路。問他收入多少,老朱笑呵呵地說:“反正家家戶戶都買了小汽車,你說日子好不好?!”
生態“治水”引來桃花水母
今年8月25日適逢農歷七夕,游客紛至沓來,到廬山西??刺一ㄋ?。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一種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最大體長僅2厘米,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疤一ㄋ笇ι鷳B環境要求極高,非超一般水質不肯現身。”中科院博士、南昌大學教師、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西海)管委會掛職副主任蘭志春介紹。
而在3年前的2017年,由于西海部分水質由Ⅱ級轉為Ⅲ級,桃花水母已難覓蹤跡。如何守護好西海生態底色,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景區百姓脫貧奔小康的“金山銀山”,成為橫亙在西海管理者面前的嚴峻課題。
近年來,西海管委會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46座不同規模的分散式污水處理站、鋪設管網30余公里,均采用FMBR生物膜技術、人工濕地工藝等,日處理生活污水能力達4450噸,使西海水質恢復到全Ⅱ級標準。與此同時,漁業隊的第一、三產業融合轉型升級,并開發特色旅游小鎮的飯莊、農家樂、民宿、民俗館等近百家,新增就業670余人。

開了30多年漁船的陳禮江,去年通過培訓后開起了游船,閑暇時還從事旅游三產,與過去捕魚相比,收入不降反增,今年上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純收入仍然超過3萬元?!昂吞一ㄋ赶嘌喟椋@是新時代的漁歌!”他開心地說。
“治山”與“治窮”相得益彰
家住上饒市婺源縣篁嶺古村的曹任來,今年55歲,曾經是個木匠,年輕的時候便出外打工,一晃就是20年。10年前聽說村莊要整體搬遷到山下,他趕回來一度成為“釘子戶”。“現在想來實在不好意思!”他靦腆地說。
篁嶺坐落在高低不平的石耳山脈,有著600多年歷史,村民們的住房大多年久失修,經專家考察存在地質災害的隱患。為此,該村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由山上整體搬遷到山下,原村落整體保護修整并規劃為景區和民宿。要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像曹任來這樣的“釘子戶”不只一家。
促使曹任來們改變想法的,不只是山下整潔寬敞的新居,還有人人都能吃上“旅游飯”的生活保障。一方面,村集體攜手龍頭旅游公司,通過市場經濟杠桿,先后投資6億元,以古村產權收購、搬遷安置、古民居“原真性”保護與開發的模式,打造“空中攬勝”“天街訪古”“梯田花海”等游覽區域;另一方面,原住民們均可根據意愿進入景區工作,成為“上班族”。
“村民下山、游客進村”,秀美獨特的篁嶺景區在迎來絡繹不絕的游客的同時,也給曹任來們吃下了“定心丸”。老曹告訴記者,景區建成開放后,他成為景區伺花弄草的園丁,月工資2700元,妻子也在景區食堂幫廚,山下的新居還開起了農家樂?!肮ぷ鬏p松、收入穩定,再也不用出外攬木匠活了!”老曹的笑臉透著滿滿的知足感。

以優美的山嶺環境為背景、千畝梯田為依托、古村落民俗風情為主線的“篁嶺模式”的成功運營,不但使昔日破敗的古村躋身國家AAAA級景區、“篁嶺曬秋”入選最美中國符號,也使得搬遷后的村民留住了“鄉愁”,同時有了實實在在的收入來源。全村320名村民“下山”后,年均純收入從3500元增長至4萬元以上。
行走在贛鄱大地,朱勝華、朱志水、陳禮江、曹任來們的故事俯拾皆是,在綠水青山的輝映下,江西“老表”們正在用勤勞堅實的步伐,丈量著美麗家園的短長,也編織著一幅幅金山銀山的多彩畫卷。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0917.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