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中秋記憶深處的菜 七夕會美食梨花深處月餅香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5)
清朝乾嘉年間一個春天,詩人兼美食家袁枚路過吳江,吟誦:“吳江三十里,地號梨花村。我似捕魚翁,來問桃花津。”說的就是吳江黎里古鎮。

在古鎮還未形成時,這里就是一片美麗水鄉。春天,鎮南水岸阡陌,開滿無邊無際的梨花,因此人們親切地把這里稱為“梨花里”。因為靠近糧食集散地平望,黎里市鎮的繁華,一度超過了吳江縣城,還誕生了許多美食,月餅就是其中之一。
初秋時節,我漫步在古鎮大街小巷上,黎川河兩旁的明清建筑、廊棚、石板路、古橋橫跨黎川兩岸,各色美食一一展現在眼前。只見一家沿街的商店前排著長長的隊伍。走近一看是游客和居民在排隊購買月餅和糕點。我向店內一位老人問起情況:他自我介紹說是店經理名叫袁小春,他說店鋪生產的糕點及月餅已列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店雖不起眼,歷史卻很悠久,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當時,黎里旁邊的蘆墟鎮,有個落第秀才黃渭陽和表兄袁生官合作創建了生祿齋點心店。不久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到達蘆墟,當地官員備茶點款待乾隆,茶點中就有生祿齋生產的月餅,其特點是色香味俱全,皮薄均勻,餡甜而不膩,入口松、回味無窮,乾隆吃了贊不絕口,好吃好吃。從此生祿齋生產的月餅就成為清朝皇室的貢品。
每年農歷七月中旬,生祿齋都要精心制作一千只月餅,分裝在四只竹籠里,上覆黃緞蓋子,寫上“進京茶點”字樣,裝上快船運至吳江縣衙,吳江知縣則派專人隨船陪同進京貢給皇室。
清咸豐年間,明代思想家,吳江人袁了凡九世孫袁召齡與生祿齋黃老板后裔黃寶書在上海外洋街合股開設生祿齋上海分店。
1956年,生祿齋被合并為公私合營蘆墟糖煙酒商店,后改為國營。當時,袁了凡的后代袁金林和袁小春都在糕點門市部工作,后來由于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百年老字號生祿齋歇業關門了。袁小春到了另一家企業工作。
十多年前袁小春離開單位。2007年他在吳江蘆墟重開生祿齋。2014年他又在黎里古鎮新開袁記生祿齋傳統糕點門市部,生產月餅有百果、玫瑰、椒鹽、豆沙四個品種,分大中小三種規格。餡兒用桂圓肉、紅綠瓜、芝麻、糖桂皮、赤豆沙、玫瑰、桂花等,均用手工制作經烘烤而成。
袁記生祿齋還生產百果糕、栗酥、芝麻片、酥糖、核桃糕、米糕、麻餅等,深受江、浙、滬一帶市民的青睞。(張錦渭)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497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