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生肉和熟肉哪個更容易變質 生肉能吃嗎熟肉有多好吃
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17)
把肉類煮熟了再吃,有一個致命的問題。

那就是,一不留神,就容易吃多。
生肉和熟肉的本質區別,可以從食品安全、營養和好不好吃三個角度來看。
一、熟肉更安全。
生肉里面可能含有致病菌、寄生蟲,像生吃三文魚、水產品、甚至牛排,都是用繩命在吃飯啊。
常見的致病菌:大腸菌群、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菌、沙門氏菌;
常見的寄生蟲:肉絳蟲、感染異尖線蟲、腸道吸蟲、微孢子蟲、肺吸蟲。

肉絳蟲
下面有兩份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幾年前的報告,雖然是經過挑選的,但也說明部分地區的生肉還是存在微生物和寄生蟲污染的。
生肉到我們手上之前,要經過飼養、屠殺、運輸、終端銷售等環節,在每個環節里都有可能引入風險。所以說,肉還是煮熟了吃比較好。
二、生肉、熟肉的營養其實差不多。
題主問的是區別,這兒就長話短說了。
加熱烹飪不會改變肉類蛋白的氨基酸組成,也不會影響蛋白的營養價值。有興趣的可以看下這個回答:食物加熱后蛋白質不是會變性嗎,那營養是怎么保存下來的?其次,肉里的礦物質和脂溶性維生素都是熱穩定性比較高的物質,在烹飪過程中不會有太多的損失。
而且,烹飪的過程其實是對肉的“預消化”。換句話說,肉在鍋里已經“消化”過一遍了,在腸胃里消化時就不會那么費勁了。
煮熟的肉,在營養上更好消化吸收了。
三、熟肉更好吃。
這應該是生肉和熟肉最本質的區別了。可是,好吃是一個主觀的感受,是由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幾個環節組成的,這兒咱們把好吃分成幾個客觀的方面去看。
熟肉肉質更好。生肉雖然很嫩,但牙齒咬上去滑不溜秋的不受力,很難咬斷。而且,生肉里面雖然含有很多汁液,但這些汁液都被蛋白組織緊緊地包裹在里面,光靠咀嚼是沒辦法把肉里面的汁液“擠”出來的。
鮮嫩多汁?那是用來形容烹飪后的肉的。

肉在被加熱的過程中(里面的蛋白)會凝固收縮,變得更有彈性,里面的肉汁會被慢慢“擠”到肌肉纖維的邊緣。這樣的肉,稍加放置或者咀嚼就會有汁水從肉里流出來。
煎好的牛排要“醒肉”5-10分鐘,也是這么個道理:除了是用余熱繼續加熱牛排、讓整體的熟度更統一以外,就是為了讓多余的汁水先流出來,避免上菜的時候“血流成河”。
考慮到安全性,牛排一般會挑選品質比較好的肉來做;而且在五/七分熟的肉里,分布在肉表面的大部分(不完全)微生物已經被殺死了,而整肉的里面是很少會受到微生物污染的。但嚴格來說,任何沒有完全做熟的肉都會有食品安全的風險。
另一方面,肉要是煮過頭了,也會因為汁水過多地流掉而變得干硬,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用淀粉或者裹粉把肉裹起來煎、炸,就是為了平衡熟度和口感這兩個屬性。
除了裹粉之外,還可以通過快速加熱讓汁液不會完全流出,或者分兩次加熱來減輕肉里面蛋白的凝固收縮。烹飪這個領域答主也不是特別專業,靜待其他大廚的補充。
熟肉的色澤、香味更好。生肉是基本沒有味道的,但是煮熟了卻產生了誘人的香味,這是怎么來的呢?
生肉里面沒有很多風味物質,所以聞起來不像熟肉一樣有濃郁的味道。但生肉里面有風味物質的前體,比如氨基酸、糖和脂肪等等。這些前體物質在加熱烹飪的時候互相發生反應,在肉里面生成了一系列的風味物。而且,溫度本身也會幫助這些物質從肉里面跑出來,讓我們可以聞到。
這些反應里面,最主要的就是氨基酸和糖之間發生的Maillard反應。Maillard反應最后會生成很多小分子的醛、酮類物質,這些物質賦予熟肉香味,讓肉聞起來像肉。而肉類的特征香氣主要來源于肉里面脂肪的加熱降解,比如雞肉里面特有的脂肪發生降解了,生成了一些小分子物質,讓雞肉聞起來像雞肉。其他肉類的脂肪分解同理。
一些肉類的特征香味物質
在烹飪的過程中,這些Maillard反應、脂肪降解反應的中間產物也會互相反應,繼續生成數十上百種風味物質,讓肉的香氣更飽滿、更有層次感,在嗅覺端刺激著我們的食欲。
簡單來說,熟肉在色、香和口感上比生肉更好。
客觀的說完,咱們聊聊主觀的感受:生肉和熟肉的本質區別就是好不好吃。
記得第一次出國時候,也因為點一份全熟的牛排而鬧過笑話,服務員在和我再三確認之后把牛排做成全熟了。結果端上來的牛排像法棍一樣硬,而且還配了一把和其他小伙伴不一樣的、專門用來鋸全熟牛排的刀,以至于十年過去了我還記憶猶新。。。
結論:從主觀和客觀來說,兩者的本質區別都是:熟肉更好吃。
本文原作者,知乎開爾文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6255.html
下一篇:離地面多高會失去引力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