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0-23閱讀(25)
隴西臘肉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還吸收和融匯了歷史上聚居在隴西地區的各族人民的智慧,吸收了各族肉食烹調技術的精華。遠在隋唐時期,“金錢肉”“臘口條”就是聚居在隴西地區和少數民族和部分入居的西域少數民族相互交融所產生的結晶。

唐武后時,名冠江南的隴西傳奇作家李朝威對飲食很講究,他的母親就是一位烹調技藝超群的女廚師,一種食物在她手下能做出不同的口味,被人稱作“膳婆”。經她制作的“臘羊肉”色香味俱佳,曾被作為貢品進貢長安,為隴西臘羊肉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遼夏金時代,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隴西縣域形成西部民族交錯融合和相互爭奪的時期。遼國的契丹族、西夏的黨項族、金國的女真族,都在這里有飲食文化的往來。公元907年至1125年,契丹人活躍在黃河、洮、渭流域的廣大地區,主要菜肴以“豬、羊、雞、兔”連骨肉煮熟后,備“生蔥、韭、蒜、醋各一碟”蘸而食之最為常見,這與當今“臘八節”后開始宰豬啃骨頭的吃法頗為相似。

契丹人進入隴西后,在長期的各民族雜居生活的環境中,也將隴西臘肉的制作技藝傳承了過去。金國大量的女真族進入隴右和漢族交錯雜居,并在隴西設立金國鞏昌都總帥府,至公元1234年金國滅亡期間,按照女真族“宴飲音樂、皆習漢風”的習俗和元朝時期準許隴右漢人吃豬肉的生活習慣,延續和發展了“隴西臘肉”這一地域性的肉食產品。明代,漢族和女真族、回族、畏兀兒(維吾爾)族等兄弟民族的飲食交流空前活躍。這可從劉伯溫的《多能鄙事》一書中看出來。劉伯溫不但是軍事家和朱元璋的軍師,而且還是一位飲食養生家,他在該書中收集了唐、宋、元以來各民族的食譜,其中肉食品類就有隴西臘肉火腿的記載。因此,隴西臘肉的形成也是各民族之間飲食交融的結晶,各民族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同樣也為隴西臘肉創造了延續發展的條件。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657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