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蘇軾和食物有關的詩詞 詩詞歌賦里的美食家
發布時間:2024-10-28閱讀(15)
作者 野鶴
東坡美食自誕生以來,就是一朵閬苑奇葩。用當下的話來說,東坡美食就是飲食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就是跨界成功的典范,就是名人效應的最佳展現。“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肘子”、“烤生蠔”等一系列美食佳饌,在垂涎欲滴的美味之外,讓人依稀感覺到的,還有一種特殊的文化氣息彌漫著,緩緩地攪動著食客內心的漣漪,讓人們不斷地探詢:蘇軾,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美食家。

蘇軾,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是宋代文學巔峰的代表,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位列文學“唐宋八大家”和書法“宋四家”,詩冠文壇,詞開豪放之一派,引領文人畫派之先河;用今天的眼光看,還是一個水利專家和防疫專家。2018年,在香港的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上,他的一幅《枯木怪石圖》,以4.636億港元成交,約合4.1億元人民幣。此外,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身份,被人津津樂道,競相追捧,那就是北宋時期的超級美食家、美食達人、食神,自謔“老饕”。所以,當今如果誰敢自稱老饕的話,那還真有點不知天高地厚。

在蘇軾的詩詞歌賦中,有五十多篇與飲食有關,可真是一個讓詩詞里美食飄香,把菜譜寫進詩詞里的牛人。他不單愛寫關于美食的詞賦,還喜歡研究烹制美食。在蘇軾的詩詞里,有魚有肉,有茶有酒,有菜有羹,有蘿卜薺菜,有荔枝有櫻桃,有河豚也有鮑魚,可謂是包羅萬象。他吃野雞寫《野雉》詩,吃蟹寫《丁公默送蝤蛑》,吃鮑魚寫《鰒魚行》,吃鳊魚寫《鳊魚》詩,吃竹筍寫《送筍芍藥與公擇二首》,吃饅頭寫《約吳遠游與姜君弼吃蕈饅頭》,哪怕一碗粥也要入詩《豆粥》,小小一碟時蔬也成全了一首《春菜》。

蘇軾在《老饕賦》中開篇寫道:“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潔,火惡陳(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惡勞。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就這寥寥數語,就點中了烹飪的要害,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烹飪的技巧、食材的選擇,后面還有酒水的遴選,席間舞樂的調配,甚至是用餐的方式等,堪為一篇廚藝教科書。

蘇軾是四川眉山人。今天的川菜名列四大菜系之一,有“味在四川”之譽。在蘇軾生活的北宋時期,川菜的地位我們不得而知,但眉山在宋代可是學霸橫行的時代,在南北兩宋共有886人考中進士,被稱為“人文第一州”。年少時的蘇軾和弟弟蘇轍為了進京應試,有大半年的時間,只吃“三白飯”。所謂三白飯,即皛飯,就是一碟白蘿卜、一小撮白鹽和一碗白米飯,類似于今天的飯前開胃菜,寒窗苦讀的酸楚可見一斑。

蘇軾生于公元1037年,在21歲時考中進士,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選拔治國之才。由于少時名動京華,蘇軾出仕之初便擔任八品官職。用16年的時間從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做到了六品的湖州知州,也算是仕途坦蕩。大家知道的官府菜,諸如“譚家菜”、““孔府菜”、祖庵菜”之類的,那都是雇傭廚師創出的品牌,官員自己只是個吃貨。蘇軾也是吃貨,但不是一般的吃貨,他吃出了哲理,吃出了文化,吃出了情懷。在出任密州知州期間,蘇軾不僅寫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名作,還寫過一首《和蔣夔寄茶》。密州即現在的山東諸城,此時他離任杭州通判一年有余,詩中寫道:“扁舟渡江適吳越,三年飲食窮芳鮮。金虀玉膾飯炊雪,海螯江柱初脫泉。”又寫道:“廚中蒸粟堆飯甕,大杓更取酸生涎。柘羅銅碾棄不用,脂麻白土須盆研。”詩中感慨了南北飲食習慣和食材的巨大差異,也勾畫了一個高級吃貨的饕餮之旅,渲染了其對美食的特殊感受。

縱有宰相之才,隨性率直,清正孤傲的蘇軾,在北宋政治變革的旋渦中,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在他做官的40年當中,當然,也有人認為是45年,因為他先后有六年“丁憂”的時間,就是古代官員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實際是27個月,因為“丁憂”期間要辭官請假,但保留官員身份,也就是不在工作崗位但計算工齡。所以,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看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說清楚點事情真的特別不容易。不管40年也好,45年也罷,其中24年蘇軾都在被貶謫或者被貶謫的路上,兩次自請離京外放,三次被貶,先后被貶到過八個地方。在某種意義上講,自請外放實際上也就是一種體面的被貶。他在晚年《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公元1079年,在湖州知州任上的蘇軾,因給皇帝的上表和詩詞著作中,有嘲諷時政的嫌疑,身陷烏臺詩案,入獄103天,險些丟了性命,甚至寫下了:“實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絕命詩。幸而朝中大臣及王安石等紛紛上書,以宋祖遺訓力勸神宗皇帝不要痛下殺手,蘇軾總算得以從輕發落,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也就是民兵自衛隊副隊長一類的閑職。

初到黃州,蘇軾寫下“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完全沒有意識到,很快就陷入經濟上的困境,在朋友的相助下,他申請到黃州城外東山坡上,一塊約十畝的官用營地,自己開荒種田,自食其力。辛勤有趣的勞作,悠然的田園生活,也給蘇軾帶來些許的慰藉,由此自稱“東坡居士”。此時,他的文學創作也進入了一個高潮,創作了詩歌詞賦三百多篇,其中包括《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名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等書法名作也陸續問世。生活的勞苦,文學寫作的激情,也讓蘇東坡這個美食老饕更加關注和追求美食。

黃州就是現在的湖北黃岡,很多中學生及其家長一定對這個地方很熟悉,沒錯,這里就是《黃岡密卷》的誕生地。當時這里地處偏僻,養豬的人很多,卻不怎么會吃豬肉,估計也就是放點鹽煮熟了就吃。在宋朝,牛是重要的生產力,是不允許任意宰殺的,牛肉屬于稀有食材。羊肉則被推為上等食品,豬肉淪為最低等的食品。蘇軾于是研究了一套豬肉的烹飪方法,他在《豬肉頌》里寫道:“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后來,蘇東坡任杭州知州后,又加入米酒等佐料進行改良,犒勞疏浚西湖,修筑堤壩的民眾,讓現代人津津樂道的“東坡肉”由此定型,流傳至今。也正是一個詩人和藝術家的情懷,以及對百姓的關愛,讓賤如黃土的豬肉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流芳百世。

假如說《豬肉頌》只講到“東坡肉”的烹飪秘訣的話。那么,蘇軾在《煮魚法》里,則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東坡魚”的菜譜:選取鮮鯽魚或者鯉魚,洗凈切塊,同冷水一起放入砂鍋,燒滾;放入白菜心和幾支蔥白,半熟后,倒入由鮮榨白蘿卜汁、酒及一撮姜絲混合的秘制調料;臨出鍋,撒上橘皮絲即可。要點:期間不要翻攪。可見,蘇軾不只是名家吃貨,還是一個烹飪高手,要是放到今天,開專欄,做節目,那銀子收入嘩嘩的,也不至于生活困窘。

在黃州,蘇軾還研發了與“東坡肉”、“東坡魚”并稱“黃州三味”的“東坡羹”的制作方法。蘇軾專門寫了《菜羹賦并敘》和《東坡羹頌》,詳細地介紹了東坡羹的做法:這道菜不用魚肉五味,以白菜、蔓菁或者瓜、茄子,赤豆和粳米等常用的原料烹制成菜羹,其味“有自然之甘”,清香味美。做法還是比較講究,先用生油涂鍋,把菜下進沸湯中,再下入生米,摻少量生姜,用瓷碗蓋住,一直到熬熟。這道純天然的養生菜,可謂是“人間有味是清歡”,在后世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推崇。

蘇軾結束黃州之貶后不久,變法皇帝神宗駕崩,哲宗小皇帝繼位,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女人又一次垂簾聽政。不過這一次給我們偉大的蘇軾帶來了好運,高太后臨朝聽政,舊黨得勢。這高太后可是蘇大學士的粉絲,加上蘇軾曾經反對過變法派的某些政策,因此得以重回朝廷,一年之內連續升職三次,官至吏部尚書。然而,重回朝廷中樞的蘇軾,厭倦了黨爭和舊黨的腐敗,再次選擇自請外放,在各地留下了許多美名,杭州的蘇堤就是這一時期的業績。八年后,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重新啟用新黨,蘇軾再一次被貶,一路從定州貶至惠州、儋州。

蘇軾這一時期再次陷入了生活的困頓,初到嶺南便領略到了嶺南之地的貧瘠。宋朝的官員都酷愛吃羊肉,剛剛做了八年高官的蘇軾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到了嶺南之后才發現想吃羊肉是一種奢侈的愿望,因為此地羊肉都是高官的專享。蘇軾就讓屠夫把“骨間亦有些微肉”的羊脊骨賣給他,再次發揮改造美食的天分,將羊脊骨涂了些酒和鹽,放到爐子里面烤,沒想到酥香無比。他在給弟弟蘇轍的書信中贊美道:“如食蟹鰲,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對嶺南的水果,詩人也是毫不吝嗇地贊美:“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海南儋州是蘇軾仕宦生涯的最后一個貶謫地,在宋代這里還是一片荒蠻之地,初到海南,蘇軾“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于是到海邊敲起了生蠔,研究這新鮮東西該怎么吃:一是將蠔肉與漿加上水、酒一起煮;二是取出蠔肉,在火上燒烤,熟后直接塞進嘴里。他迫不及待地告訴兒子,說:“這么好吃的美味,可千萬別讓朝中大臣知道,不然他們可要搶著被貶,過來和我爭著吃了。”吃過海鮮,蘇軾又背著籮筐,帶上鋤頭,去野外挖野菜吃,順手寫下另一名篇《菜羹賦》。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從惠州到儋州,蘇軾不僅推動了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造福于民。在食物上,也從廉價的羊脊骨到海邊任意撈取的生蠔,但他始終保持著一個樂觀向上,風輕云淡的心胸。追求的也不僅僅天下美味,還有人生的態度和對美食的哲學思考。他可以隨性地帶著白酒、鱸魚,渡江去會見朋友,一起吃槐葉冷淘,也就是今天的涼面,一邊感慨“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三余,即冬季、夜晚和雨天。看來,蘇軾真的是悟透了生活。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一種特有的魚類,體內的血液、內臟、卵巢中含有劇毒,但味道極為鮮美,營養價值甚高,是著名的“長江三鮮”之一,烹飪技術要求那不是一般的高。蘇軾有一次到常州,有位朋友請他吃河豚。朋友家也是第一次烹制河豚,吃飯時一家人緊張地躲在屏風后面,等著看蘇軾吃河豚的反應。只見蘇軾大朵快頤,忽然抬頭大呼一聲:據其味,值得一死。由此留下了“拼死吃河豚”的典故。

在《於潛僧綠筠軒》這首詩中,他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借助飲食,歌頌了風雅高潔,批判了物欲俗骨。有感于食物的來之不易,他又揮毫寫下《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生》等詩篇。

蘇軾不但身體力行,為我們留下許多美食經典,也讓后來的美食愛好者,借助他的轟動效應,衍生出與他有關的“東坡系列美食”。像“東坡肘子”,據傳是蘇軾的夫人王弗所創;“東坡餅”是因為他品嘗過的佛家寺院的素齋,由他的好友佛印法師命名而傳揚開來。

東坡美食不僅溫暖了你的胃,還穿透了你的魂。蘇軾面對人生的風雨坎坷,跌宕起伏用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表現得波瀾不驚。以一個官員的身份,烹制出百姓的美味,又用詩詞歌賦讓美食千古流芳,這就是蘇軾讓人望塵莫及的地方。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863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