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蘇軾被貶的三個地方的美食 蘇軾仕途坎坷被貶海南
發布時間:2024-10-28閱讀(18)
如果要評選千年來中國最受歡迎的文人,宋朝有一個人肯定會上榜。他是一代文豪,書法繪畫皆精,人還長得很帥,天生樂觀,愛好美食,自創了不少美食,還為美食寫了不少文章,直到今天他依然有很多粉絲,千年來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從未遠去,他就是北宋第一文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詞豪放派主要代表。蘇軾是“三蘇”中最為出名的一個,蘇洵正是因為有蘇軾這個兒子,所以才在歷史上有一定知名度,蘇轍其實并不比蘇軾差,但是奈何蘇軾的名氣太高,硬生生蓋過了他。
蘇軾從小就是一塊讀書的好料,稱得上是神童,他曾立志要識遍天下字,讀盡天下書,不過這個目標估計是沒有實現,漢字浩如煙海,還有各種變體字和異體字,窮盡一生也很難學完。蘇軾雖然沒有學完所有的漢字,但不能否認,他依然是個博學的人。嘉祐元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兩人正銳意詩文革新,蘇軾那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考試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 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因為歐陽修誤認為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了個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后,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于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傲人的應試成績加上歐陽修等文壇大佬的稱贊賞識,蘇軾一時間名聲大噪,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按照科舉的老套路,蘇軾中舉之后的生涯應該是一帆風順平步青云的,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正當他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家鄉突然傳來噩耗,他的母親去世了,需要回家守孝,于是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踏上了回家的路,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之后,守喪期滿,蘇軾返回東京,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后還朝判登聞鼓院。
治平二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彼時的蘇軾,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內心有一種莫名的悲涼,他覺得他應該做點什么,王安石的新法并沒有收到太大的成效,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這一切蘇軾都看在眼里,熙寧四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任知州,熙寧十年四月至元豐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四月調往湖州任知州。
無論被外放到哪里,蘇軾都以一顆平靜的心接受著,他在當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不因循守舊,為官頗有政績。如果一直能過這樣的為官生活,對蘇軾來說也是很不錯的,但是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元豐二年,蘇軾四十三歲,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帝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了。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這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 烏臺詩案”。蘇軾在烏臺詩案中差點沒了性命,這一巨大打擊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新黨們一定要借著這次案件置他于死地,但是宋朝有祖宗家法,不殺文人,再加上太后求情,蘇軾得以免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這個職位很低,還要受人監控,一時間蘇軾心灰意冷,心情郁悶,為了排遣胸中塊壘,蘇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并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著作,同時在黃州,他于公務之余帶領家人在城東開墾了一塊坡地,種田貼補家用,“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在黃州,蘇軾還發明了一種美食,就是現在的東坡肉,蘇軾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了這種食物的做法,他吃貨的外號絕對不是吹出來的。如果能一直留在黃州為官,對他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可是命運總是喜歡捉弄人的,就在蘇軾以為人生再也沒有希望的時候,轉機再一次出現,起起落落,真的是造化弄人,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元祐四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逐漸干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20余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并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筑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蘇堤在春天的清晨,煙柳籠紗,波光樹影,鳥鳴鶯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蘇軾在杭州的一段歲月應該是他人生中為數不多的快樂時光,西湖風景如畫,蘇軾泛舟湖上,吟詩作畫,或與高僧大德談經論道,直到今天,蘇軾依然是杭州的一塊金字招牌。不過命中注定蘇軾的一生是漂泊的,蘇軾在杭州并沒有待多久,因為他又被貶官了,紹圣四年,年已62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當時的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追從蘇軾學習。正是“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郟城縣,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縱觀蘇軾的一生,多次起起落落,也正是在起起落落中,他的人生得到升華,最終成就一段文豪傳奇。留給我們的,只是無盡的猜想,以及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文。
聲明:文字內容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913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