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10-28閱讀(15)
文/圖 芒果君爺爺

羹,從羔,從美。二字疊加造出的會意字。中國古代以羊肉為主,故用“羔”“美”會意,以示羊肉的鮮美。《說文》道“五味和羹”,即帶汁的肉。看來,古早的“羹”是葷食。
肉羹為達到黏稠,常用勾芡之法,所謂羹,就是濃湯。
紅棗與銀耳熬煮的湯汁,謂“紅棗銀耳羹”。烹煮雖簡單,但食材大有講究,不能敷衍草率。那硫磺熏烤的銀耳和蟲卵蝸居的紅棗,用之煮羹,是對胃腸的褻瀆。

銀耳,色白,但多為淺米黃色。荊沙稱作白木耳,也有文人附庸風雅,另起“雪耳”之名。雅士當然不知道“雪白木耳”是硫磺熏烤的杰作,不然,他們不會挖空心思弄出個“雪耳”來。
干燥的銀耳手感堅硬,可一旦沾水,堅硬忽變柔軟。若用清水浸泡,銀耳變得更加嫵媚,“化干戈為玉帛”,原來僅須一盆清水。
四川通江的段樹白木耳最為名貴,但荊州少見。古田的銀耳因價格適中,占了荊沙的半壁江山。古田位于福建閩江北岸,境內山巒起伏,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的氣候最宜銀耳生長。荊沙人很少見過白如秋菊的鮮木耳,它僅以干品展現(xiàn)在鄂人面前。干品白木耳預處理一點都不麻煩,沒入水中即見端倪。如泡發(fā)一夜,干品銀耳恰如枯木逢春現(xiàn)出真身,白色的葉瓣盡情綻放。
銀耳羹中的紅棗,同樣是干品。

棗樹非荊楚喬木,江漢平原偶爾可見。記得棗樹灰褐樹皮,小枝綠葉尖刺裏身。看見棗樹,總讓人想起北方院落那綠葉枝椏探出的粒粒紅棗,猶見累累碩果掛滿枝頭。荊沙棗樹稀少,稀疏幾株經(jīng)不起頑皮小兒竹竿橫掃,不等棗紅之日,樹上青棗悉數(shù)告罄。
新疆若羌,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古絲綢之路直通中亞。若羌盛產(chǎn)灰棗,也稱樓蘭紅棗。它是中國獨一無二樹上吊干的紅棗。若羌紅棗之所以叫灰棗,緣于它在成熟伊始忽的通體發(fā)灰得名,奇特的變化,讓人不解,天知道它為什么由青到灰再變紅。
若羌紅棗的歷史可追溯到西域樓蘭古國,那是公元前三世紀的事兒,距今太過久遠。在茫茫的沙漠戈壁中,若羌遠離海洋,一年長達210天的無霜期,使紅棗的生長期極其漫長,正因為若羌奇特地貌,才造就若羌紅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若羌,名符其實的中國紅棗之鄉(xiāng)。
分享紅棗銀耳羹的烹煮之法,才是拙作的初衷。
一夜之后,泡發(fā)的銀耳花瓣綻放,摘去深黃的耳蒂,將其掰成小朵。灰棗無灰,但要洗凈,保持囫圇方顯完美。
加幾塊冰糖入電飯煲,功能調至煲粥檔,擬定四小時精細熬煮,銀耳在熱力下盡情釋放十七種氨基酸,與灰棗的甜潤相擁,冰糖融蝕湯羹中,食之,粘稠細滑。
紅棗銀耳羮,銀耳盡顯粘稠,灰棗圓潤甘甜,若冰鎮(zhèn)后飲之,蜜汁沁人心脾。好喝!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