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苦夏食譜大全 苦夏吃苦夏不苦
發布時間:2024-10-28閱讀(12)
“苦夏吃苦夏不苦”,常見的苦味食材有苦瓜、苦苣等苦味蔬菜,還有蓮子、陳皮等。苦味食材不只有苦瓜,各地吃法也多樣,各地都哪有些苦味美食呢?
1.甘肅:苦豆子花卷甘肅有種叫苦豆子的植物,嘗之微苦,但氣味芬芳,西北人待它成熟后將其拔出來曬干,磨成粉,廣泛用于面食當中。典型的食物如苦豆子花卷,既有特殊香氣,又有上色之效。

俗話說:“清油調苦菜,各人取心愛。”春夏季節,在子洲、橫山、綏德一帶的人們,愛吃“杏仁調苦菜”這一道涼拌菜。

一般會將苦菜經過焯水,再將其冷水泡發,泡發的時間稍微長一點,至少倆個小時以上,可以有效的減少苦味。杏仁泡后去皮。再用清油潑辣子、食鹽、醋、花椒面、姜面等調料攪拌均勻,就可以吃了。
3.四川:干煸鳑鲏魚、苦瓜燒鴨子鳑鲏魚非常常見,但平時在水產市場里很少見到,因鳑鲏們大多在天然水域分布,產量有限,經濟價值也不高,味道發苦,體型又很小,肉少刺多,一般人都不愛吃。
有人將新鮮的鳑鲏魚裹上薄面粉油炸,也有人將此魚拿去熬湯。四川人將體型小、味道苦澀的鳑鲏魚干煸后搬上餐桌。

苦瓜燒鴨是川渝人在夏季非常受歡迎的一道家常菜,佐以泡椒、泡姜的苦瓜燒鴨子,憑借鴨肉香嫩、苦瓜回甘,成為開胃滋補的美味。

涼山苦蕎麥是四川省涼山州特產,也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四川涼山州是苦蕎麥的起源地之一,彝族人長期把苦蕎麥當作主食,它的營養在所有谷物中首屈一指,還可泡水以代茶飲。
4.云南:苦蕎粑粑、牛撒撇、刺五加撒撇麗江寧蒗地區的彝族人還會將苦蕎面烙成餅,在灶灰中捂熟,即苦蕎粑粑,蘸上蜂蜜來招待客人。另外,還有苦蕎粥、苦蕎米線、苦蕎涼粉甚至西式蕎餅等。
牛撒撇,“撒”意為涼拌,“撇”是牛小腸接近胃部分的一段,里面尚有未消化完全的草料渣滓,將牛胃與牛小腸中未完全消化的內容物拿出,擠出其中汁液。撒撇分為生撒、熟撒、魚撒、檸檬撒等,但都脫離不了牛苦腸汁,再混合其他食材。云南餐廳有一道特色菜,叫刺五加撒撇,苦味翻倍。

在云南,怒江竹葉菜、臨滄樹頭菜、苦青菜、刺五加、野果子等,都是入口苦,嚼著有回甘的野生苦味菜。
5.貴州:牛、羊癟湯牛癟/ 羊癟(biě)是在牛羊胃中取出半消化的草來擠出的湯,做鍋底,加以花椒、辣椒,用來煮食羊肉和蔬菜。煮好的牛癟湯有一點點苦,但越吃越香,它流行于黔東南地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美食。

廣東人的夏天少不了涼茶。涼茶用“涼性”草藥煮出的湯。廿四味是廣東涼茶的苦茶代表之一,冬桑葉、銀花藤、魚腥草、土牛膝、枇杷葉、鴨腳木、淡竹葉、崗梅片和土公英等熬制而成。癍痧涼茶也是代表性的苦涼茶之一。
苦筍長在粵北、閩東、四川宜賓的崇山峻嶺之中,苦筍的吃法與其他筍無異,清炒、涼拌、煮湯都可以。在廣東,還會用苦筍、排骨、咸菜做苦筍煲。閩東地區還有將苦筍用紅糟腌制后,用黃酒、白糖等佐料涼拌。

釀苦瓜,將苦瓜切小段掏空瓤,過水后把調制好的肉餡塞進苦瓜圈中,肉泥、紫薯、南瓜等都能與苦瓜做伴搭配,再蒸軟。梅州人用苦瓜(涼瓜)來烹制涼瓜排骨煲,待黃豆、涼瓜、肋排煮至軟糯。
7.福建:苦抓湯、苦菜小腸湯、苦櫧糕福建省龍巖市新羅的傳統小吃苦抓湯,苦抓,又稱苦菜,是一種苦味蔬菜。做法也很簡單,水開,苦抓去梗后燙水,之后將大腸苦抓一起燉兩小時即成,湯色發黑,湊近了還有一股大腸的膻味。
苦菜跟小腸都有清熱去火的功效,做成苦菜小腸湯,便是閩東人家夏季餐桌最常見的消暑湯。做這道湯,會把兩根清洗干凈的小腸套在一起,這叫“腸套腸”,苦菜葉摘洗好,直接放在小腸湯里燙熟。

浙江臺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腸卷,是苦味內臟的入門級小吃,臺州人特色下酒菜。浸著鹵湯的小腸卷吃起來彈彈的,小腸卷是由豬小腸一根根卷起來的,卷的十分扎實,就算是切片也不會散掉,入口微苦是它的特色,味道咸咸的。

慈姑,也叫茨菰、茨菇、烏芋、白地果,鉀含量特別高,味道有點苦。吃法上有素炒慈姑、慈姑炒肉片、慈姑釀肉等。
荷葉蓮子蒸滑雞,作為一道以荷葉為原材料的菜品,滋味鮮醇,蒸制的過程中,荷葉的清香滲透到雞肉當中。

蒲公英,葉似苦苣,東北人把蒲公英稱為婆婆丁,可以熬湯,還能包餃子,也可這么蘸醬吃,苦澀中帶著股山地的清野,倒也原汁原味。
除此之外,東北人還會搭配味苦、性寒的苦苣直接蘸醬吃,清脆爽口,一解夏天的炎熱。

你的家鄉都有哪些特色苦味美食呢?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5966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