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松露巧克力餡料:干酪菜花和巧克力
發布時間:2024-10-29閱讀(28)
(Ritu Lakhtakia/文,伏維閣主/譯)一切活著的生物要想生存下去,都需要食物,不過它們的選擇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演化或天賦之才讓某些生物對食物的選擇范圍更加寬廣——或者價值昂貴,或者口味神奇。而人類的口腹之欲,也悄然反映在了從古至今的醫學記錄之中。
醫學界從來都不缺乏用食物描述病癥的說法,這些“美食詞匯”通過生動的形象、聲音或氣味,加強了人們對某些疾病的認識。不過,它們或許也會讓不少人從此和某些食物保持距離。接下來,我就將帶領讀者您領略那些關于醫學與食物的巧妙比喻。
人們常拿源于動物的食物來和疾病做比。記得當年在醫學院時,我那些素食主義朋友們為了能充分了解肉類食物的形貌和質感,常常陪我在周末溜出來飽賞美食(當然,他們并不曾嘗過那些美味佳肴)。從詞源上看,“肉瘤”(Sarcomas)一詞當然來源于“肉”(在古希臘語中,“sarcoma”就是“肉”的意思),而纖維肉瘤(軟組織惡性腫瘤)細胞顯微結構中的“鯡魚骨紋”(人形紋),則會讓我們想起鯡魚脊柱上支棱出來的肋骨。風濕性心臟病的二尖瓣狹窄、增厚的瓣膜和融合的邊緣,就好像“魚嘴”一樣。
還有另一個更倒胃口,但是相當寫實的視覺比喻:阿米巴(一種寄生蟲)感染造成的肝膿腫,其中深褐色的膿液宛如人們喜愛的“醍魚醬”。而“癌癥”(cancer)一詞得名的緣故,則是由于它讓人聯想到了螃蟹。

如果僅從顏色上看,阿米巴感染造成的肝膿腫與真正的醍魚醬難分彼此。
幾個世紀以來,廚師們一直通過烹調肥肉來獲取豬肉中的油脂,不過豬油現在也可以用來描述“豚脂脾”——在系統性淀粉樣變性的患者體內,異常沉積的淀粉樣蛋白會使脾臟增大,并且變成蠟狀(豬油狀)。而“雞油”恰好可以用來描述因為紅細胞沉降而形成的死后血凝塊的黃色膠狀上清。你可還記得,兒時病床之側,慈愛的母親為我們舀起的營養肉湯?
人們還常用蔬菜的形狀來形象地描述腫瘤的生長形態,進行傳統的分類。“蘑菇”光滑的頂部,或者“菜花”不規則的突起,可以很好地描繪腫瘤在器官空腔中的各種生長形態。
“奶油狀”的膿是由壞死組織、白細胞和細菌組成的炎癥滲出物。“牛奶斑塊”是指風濕性心包炎(心臟包膜發炎)留下的白色斑塊。皮膚上的“咖啡牛奶”斑(café au lait,即法語的“咖啡與牛奶”)可以告訴人們,他們患上了馮?雷克林豪森氏病(一種遺傳性綜合病,伴有皮膚色素沉著、神經鞘瘤和骨骼畸形,也稱神經纖維瘤病)。

神經纖維瘤病造成的“咖啡牛奶”斑。病例圖片來自:www.webmd.com
“干酪樣”壞死是結核病變的標志,萎縮的子宮內膜的囊性病變,則像是“瑞士奶酪”上的大小不同的孔 。同樣的比喻也能用來形容腦囊蟲病(由豬肉絳蟲感染產生囊腫)的囊性病變。假膜型念珠菌感染因為擁有白色顆粒狀的外觀,而呈現“凝乳狀”或“茅屋芝士”(一種由脫脂凝乳制成的白色軟奶酪——譯者注)。對我來說,這些比喻永遠地改變了我對熟食區奶酪專柜的興趣。

結核病中的“干酪樣壞死”。病例圖片來自:www.cfsph.iastate.edu
如果你在兩片面包間涂滿黃油,然后又把它們拉開,那么兩片面包間毛茸茸的粘連,就能很好地模擬纖維素性心包炎,并因此而賦予它“涂黃油的面包”這個名字。巧克力棒可能不會讓人滿心歡喜,因為它像極了卵巢的“巧克力囊腫”——這種含有深褐色液體的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會隨子宮內膜的周期性增生而脫落出血。
打嗝時如果產生“臭雞蛋”味,可能會是由下列多種病因引起的:食物過敏、幽門螺桿菌胃炎或者胃排空障礙。碾碎“雞蛋殼”的聲音,可以形象地形容氣性壞疽(產氣莢膜梭菌造成的感染和組織壞死)和成釉細胞瘤(一種令骨表面變薄的骨骼腫瘤)觸診時的捻發音(一種細微均勻的噼啪聲,拉丁文詞根是“crepare”,意思是碾東西的噼啪聲),不過這兩種疾病的病因完全不同。
一年級的醫學院新生無可避免會聽教授把腎臟描述為“豆形”(紅肉愛好者也可以反過來把豆子稱為“腎形”)。 血源性傳播的肺結核會產生遍布肺部的細小白色病變,因為它們的大小和顏色都極似小米,所以贏得了“粟粒”的稱號。霍亂患者會排出“米泔”樣大便,在呈現水樣的糞便上漂浮著遭到破壞的黏膜組織,這是霍亂毒素引發的典型癥狀。
早在標準化尺寸測量進入醫學界之前,醫生就拿“花生”或“核桃”來記錄腫瘤的體積大小(如果腫瘤的體積比較大,那么“檸檬”或“橙子”就派上用場了!)。“西米脾”患者因為馬氏小體(白髓)動脈周圍沉積而產生的淀粉樣蛋白沉淀,看起來就像是煮熟的西米粒。肺小細胞癌極富攻擊性,但是它的細胞卻呈現出純良無害的細小圓卵形,所以它最早的名字是“燕麥”細胞癌。

“燕麥細胞癌”。病例圖片來自:www.microscopyu.com
人們常說:“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但是蘋果也被廣泛用于描述疾病。當用手指/玻片按壓時,尋常狼瘡(皮膚結核的一種表現)患者的皮膚斑塊邊緣處顯現出黃棕色半透明的結節,這東西一向被比喻為“蘋果果凍”。“蘋果”形或“梨”形,常用來描述身體的主要脂肪分布類型。“果醬樣”痰是克雷伯氏肺炎菌感染的癥狀。而孕婦的宮腔內容物若呈現出“葡萄串”狀,則意味著她不幸患上了由胎盤絨毛間質水腫所致的葡萄胎。

蘋果和梨是對不同體脂分布最常見的描述方式。
“草莓子宮頸”是指由滴蟲感染導致的子宮頸發炎紅腫。“草莓”還有另一個用法,那就是形容膽固醇沉著患者膽囊粘膜上的淡黃色斑點。“櫻桃”紅斑點(櫻桃狀血管瘤或坎貝爾?德摩根斑點)是一種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的皮膚血管瘤。有一種常見的顱內動脈瘤名為“漿果”動脈瘤。“橘皮”(peau d’orange)被用來形容炎性乳腺癌患者的皮膚,因為淋巴管癌栓導致的淋巴水腫會讓皮膚增厚、凹凸不均。Peau d’orange是個法語詞,我以前不太習慣法語發音,不過后來我去歐洲大陸旅行一番,終于能正確讀出這個詞,現在我常常滿懷熱情地把它教給我的學生們。“西瓜”胃是老年人胃竇血管擴張癥的委婉叫法。患者的胃壁血管會擴張扭曲,甚至可能破裂出血。
由右心衰竭引發的慢性靜脈淤血,會迫使肝小葉的中央靜脈淤血擴張。在患者死后尸檢時,蒼白的肝臟會呈現出“肉豆蔻”狀的圖案,現在我在給學生講解肝臟疾病時,永遠不會忘記帶上一顆肉豆蔻,好展示其切面的明暗對比。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細胞核里,有許多粗點狀的染色體,就好像是“鹽和胡椒”,平添了一點早餐的風味。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皮膚表面可能會出現“糖”狀的細小顆粒(體內的尿素等物質通過汗液排出并結晶所致),所以它也被人巧妙地稱為尿毒“糖霜”。
除了啤酒肚,皮膚上明顯可見的紅紫色胎記(血管瘤)也以酒命名,它通常被俗稱為“葡萄酒”色斑。如果有誰(因為個人選擇或者文化原因)對酒精飲料一竅不通,我建議他(她)懷著一顆單純的學術之心去葡萄酒莊的酒窖里走一走。

“葡萄酒”色斑。病例圖片來自:youneed2.com
由胃部問題引發的嘔血,可以通過“咖啡渣”樣嘔出物進行診斷,這是因為血液受到了胃酸的影響。而在卵巢的一種名為布倫內羅氏瘤(Brenner tumours)的腫瘤中,細胞因其特別的微觀形貌而被賦予了“咖啡豆”的名字。

顯微鏡下的“咖啡豆”。病例圖片來自:wikipedia
如果簡單的食物都能在醫學文獻中被大書特書,那么a plat du jour(法語:大廚本日精選菜肴)豈能不占據一席之地?如果你患有花斑癬(一種皮膚真菌感染),你就能在皮屑制成的氫氧化鉀涂片上找到形如“意大利面條和肉丸”的馬拉色菌菌絲和圓形孢子。梭形細胞腫瘤的細胞核呈現“羊角面包”狀,可以幫助病理學家確診神經鞘瘤(末梢神經上長出的良性腫瘤)。血紅細胞兩面凹陷的造型,很容易就能讓人想到“甜甜圈”。而先天性風疹引發的“藍莓松餅”皮疹,對于現代孕產婦來說,很可能已經成為歷史。

真菌“肉丸面”。病例圖片來自:studyblue.com
如上所述,各種各樣關于食物的比喻在醫學文獻中俯拾即是。它們簡明大膽和多姿多彩。一方面來說,醫學的美食詞匯來源于作者的豐富想象力;另一方面,這些描述和文化背景也密不可分。因此我們毫不奇怪,這張醫學菜譜上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歐洲食物,美國食物后來才加入進來,東方食物更是鳳毛麟角。而醫師和研究人員之所以會發展出這種奇特的“醫學美食”風俗,也許是因為他們不得不在病房或者手術室邊上的辦公室里匆忙用餐,也許是因為他們在吃菜的時候還得雙眼緊盯顯微鏡。醫生在面對人類疾病的難聞氣味和可怖場面時,居然還有胃口想到食物,這真是太神奇了!也許有時候食物本身也會成為“精神食糧”。無論成因為何,這些由來已久的生動比喻,都會誘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醫學生學習探索——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編輯:窗敲雨)
本文為果殼網原創編譯,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系media@guokr.com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63697.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