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國慶節七天游玩(國慶七天樂旅游)
發布時間:2024-11-19閱讀(15)

1949年10月1日 開國大典
72年前的今天,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祝福祖國母親:生日快樂!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 28 年浴血奮戰, 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讀史可以知興替”,想要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從歷史中獲得啟迪,讀一讀這本《解放軍為什么能贏》,很有必要。
這本書于2012年出版,是著名軍史專家徐焰將軍寫給新一代看的軍史,該書以解放軍八十五年輝煌歷程為主線,系統地講述了解放軍的建軍歷程,以及在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歷史時期,解放軍如何一次次在處于劣勢的情況下,用落后的武器戰勝了強大的國民黨各派軍閥,以及世界上最強的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的軍隊,乃至周邊的印度等國家的軍隊。
解放軍為什么能贏?答案就這里——《解放軍為什么能贏》。

《解放軍為什么能贏》 徐焰
解放軍為什么能贏?
僅僅是靠蘇聯的支持嗎?不,相比之下,國民黨獲得的美國的援助力度更大!
難道是因為共產黨的間諜厲害?不,不要讓火爆銀屏的諜戰片蒙住了雙眼,共產黨的特科有著嚴明的紀律,獲得情報只是任務之一!
那么是像蔣介石所說,共產黨是靠“誘惑”民眾取得的成功嗎?當然不是,如果這招有效,國民黨為什么不用呢?
那么,解放軍為什么能打敗一個個強敵呢?
因為解放軍是一支有著無限忠誠與堅定信仰的軍隊,贏就贏在精神因素這個“軟實力”上!
堅持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具體實踐相結合
覺悟不是抽象的,不是靠說教而是靠物質利益來保障的,按現在的習慣語言就是“利益驅動”。
第二章·喚起群眾覺悟,靠正確的“利益驅動”
馬克思通過研究社會發展史,曾精辟地指出:“人們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相關”。唯物主義原理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變精神。如果離開物質基礎空談覺悟,那就是“空頭政治”,當年在戰爭中被諷刺為“賣狗皮膏藥”。
也就是說,軍隊也要講利益驅動,其中的區別在于:有的軍隊只講淺薄的眼前之利,或是少數人之利,如國民黨的軍隊,當兵為的是軍餉;有的卻注重長遠利益,強調為自己的家庭、鄉親、階級的利益,如解放軍是為整體利益而戰。
認識到這一點的毛澤東同志創立了一套激勵官兵的制度,一是通過土地革命讓貧苦農民擺脫壓迫并獲得最想要的土地,讓翻身農民愿意參軍參戰,去保住田地;二是通過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實行政治民主,官兵平等,讓戰士得到尊嚴,這兩大舉措很快使廣大官兵把個人利益、家庭利益、階級利益相結合,這支不發餉的軍隊的勇氣遠遠超過自己的對手。
利益驅動的方式隨著局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引導下,遠大共產主義理想抱負和堅定的信念根植軍心。
所以說,解放軍也不是天生就自帶忠誠和信仰的氣質,而是老一輩無產階級不斷學習先進經驗,總結失敗教訓,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才有了這支威武之師。
歷史經驗固然重要,但成功經驗也不能照搬照抄
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前,中國一直在學著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卻屢屢失敗,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了中國先進分子新的啟示。但是俄國的成功經驗能不能照搬呢?答案是否定的。
俄國十月革命前,布爾什維克沒有建立自己的軍隊,是靠著起義的工人,以及同情革命的士兵支持,以暴動奪取了政權,建軍則是有了政權之后的事。但是中國工人的情況與俄國不同,中國的工人沒有經過軍隊訓練,單純的民眾武裝難以同正規軍對抗,沒有軍隊就沒有戰斗力。
大革命失敗后的上百次暴動證明,在中國打仗,必須靠真正有戰斗力的正規軍隊作為骨干,廣大的工農武裝才能起有力的配合作用。中國共產黨開始思考建軍需要哪些力量,要什么樣的紀律,建軍后怎么統一思想,走出一條與俄國不同的建軍道路,創造了建軍奇跡。
縱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幾十年戰爭史,在國內戰場上曾根據戰爭形勢變化,有過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由運動戰又向游擊戰的戰略轉變,其后又改為以運動戰為主,臨近全國勝利時還組織過許多陣地攻堅戰。到了朝鮮戰場上,志愿軍先是設想打陣地防御戰,隨即確定打運動戰,后又改打陣地戰。總之,戰法是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而隨機應變,實事求是,一切從戰場實際出發的精神卻是始終一貫的。
第十章·共產黨打仗,沒有什么老樣
即便是解放軍自己的成功經驗,也沒有照搬照抄,如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戰,成為平原游擊戰的創舉,在與日本鬼子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華北平原地區因土質松軟,便于開展地道戰,廣大山區不適合挖坑道,就不能采用地道戰的形式了,所以山東海陽縣的兵民就研究出了地雷戰,狠狠打擊了敵軍。
要學會吸取失敗的教訓
解放軍就是在不斷吸取教訓中一步步成長的。
陳毅同志早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同黃克誠談起對毛澤東的印象,特別聯系到1928年井岡山會師后兩次返回湘南均招致失敗的教訓,深有感慨地說:“毛澤東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不二過。”,有著不二過、擅長吸取經驗教訓的精神,中國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偉大在于“不二過”,從失敗中學會打勝仗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則由安順場沿大渡河西岸北上。而這個安順場在歷史上是個有名的地方,太平天國時候的翼王石達開,就是在這里被俘的。
當時天氣惡劣,后有20萬追兵,紅軍的處境和石達開差不多,蔣介石激動的不得了,以為歷史要重演了。沒想到,毛主席也是懂歷史的,當年在北京當圖書館管理員的時候,看了很多史書,關鍵是,他不僅知道石達開在這里戰敗,還知道戰敗的原因。
紅軍就吸取了石達開的教訓,把少數民族當兄弟,劉伯承將軍還和彝族領秀小葉丹歃血為盟,取得了少數民族的支持,加上紅軍戰士能吃苦,西岸的紅四軍團創造了一天一夜行軍120公里的奇跡,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并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最后突破了國民黨的包圍,這一場生死之戰,為紅軍會師鋪平了道路。
在《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這本書里,作者就指出,中央蘇區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戰爭的頻繁爆發,蘇區的經濟遭受嚴重的損耗和破壞,在物力人力的補充上,不得不采取近乎竭澤而漁的政策,這樣就加重了蘇區的困境,和農民的外流,也就加速了失敗。
在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和蘇區的情況差不多,一直處于財糧高度緊張狀態,但山東解放區就吸取了蘇區的經驗,不管財糧及軍需緊張到何種程度,共產黨都始終能夠注意到農民的實際承受度,當征收力度太大導致農村陷入危機時,總能發現并能夠及時地調整政策,或減免或救濟,以恢復農民的信心,避免了蘇區時期所犯的錯誤。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今天讀這本《解放軍為什么能贏》,你還獲得怎樣的啟示呢?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7925.html
下一篇:北京電影學院怎么考?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