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信陽臘肉為什么不能直接曬(從掛臘肉開始豫記)
發(fā)布時間:2024-11-19閱讀(5)

@李老三
今年,我和老伴第一次當候鳥,從河南信陽來到廣西北海過冬,本來計劃春節(jié)前再回信陽過年,由于疫情的原因,響應國家號召,留在北海過年。
一說不回老家了,又生出思鄉(xiāng)之情。我原本是“老陜”,卻在河南生活了30多年:娶了個河南媳婦,生了個河南娃,人生的大半輩子在河南度過,帶了一身河南氣味,一口一個“中”字。連最想念的美食,也成了信陽的清燉南灣魚頭。
信陽江湖中南灣魚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清燉南灣魚更是信陽菜中的招牌菜,蔥段、姜片、大茴葉子和魚頭,在豬油里爆炒,然后加水,小火慢燉。這樣烹制出的魚頭湯色奶白、鮮而不腥、魚肉滑嫩。
信陽人做魚都是靠實戰(zhàn)經(jīng)驗,怎么做、放多少料、火候幾分,自個兒看著辦,沒有正兒八經(jīng)的菜譜,所以清燉南灣魚可以有N種味道,但目標永遠只有一個:好吃。
初白| ? 撰文
小米| ? 版式
給信陽人一個鍋
他們可以燉了全世界
網(wǎng)上曾經(jīng)流傳過一張河南美食地圖,信陽版圖寫的是“燉菜”。
我們熟悉那些經(jīng)典信陽菜,多數(shù)都屬于燉菜。比如悶罐肉、紅燜筒鮮魚、清燉南灣魚、二母湯(烏雞燉豬肚)、固始鵝塊、羅山大腸湯、霸王別姬(老鱉燉雞)。
說起來非常有趣,中國烹飪協(xié)會曾經(jīng)把“中國燉菜之鄉(xiāng)”授予信陽商城縣,說它是信陽燉菜的起源地。
可以說,信陽菜是一個“燉”字打頭,在諸多烹飪方式里,“燉”是當?shù)仫嬍澄幕械木琛?/p>

在信陽,“X記信陽燉菜”遍布大街小巷。但凡信陽人,燉菜有兩把刷子的,都能將燉菜冠以自家姓氏作為招牌,如此看來,百家姓都能來一遍,可不就是店鋪林立、多如牛毛?
而吃燉菜,最愜意的不是下館子,是自己在家DIY。信陽人家里,不說天天燉,一周燉個三五回太正常了。
農(nóng)村燉菜多用土灶大鐵鍋,村鎮(zhèn)里的男女老少大都是燉菜高手,還有一些農(nóng)民廚師隊伍,專門操辦宴席,宴席上唱主角的必然是燉菜。
土灶燉菜是最原始的做法,大鐵鍋里大火炒熟煮開,小火燜燉,或者放灶糖里明火慢慢煨。

城里的人家,用的就多了,除了土灶,煤爐、煤氣、天然氣等等隨意選。至于鍋,誰家沒有個陶罐子、或者陶瓷燉鍋?隔三差五,就得燉上一罐子,湯水輕輕沸騰,發(fā)出咕嘟咕嘟的聲音,像是幸福在冒泡。
所以,信陽的空氣中,總是飄著一股子燉菜的香味。
無燉不成席的講究
常言道,無酒不成席,可是對信陽人來說,無燉菜也不成席。
請客吃飯,不論在家還是在館子里,桌上沒有幾鍋燉菜,主人都不好意思請你來,而且你來了也會覺得被怠慢了。
你可能會說,這也太講究了吧!
是的,就是這么講究。信陽人愿意花幾小時在廚房捯飭一鍋燉菜,就像廣東人愛喝功夫茶一樣,在外人看著是自找麻煩,他們自己卻樂在其中。
你根本無法想象信陽人對“吃”這件事的鐘情程度。
我的信陽朋友,在鄭州定居多年。為了吃上地道的信陽燉菜,定期回信陽采購雞鴨魚肉等食材帶回鄭州。
更夸張的是,燉鍋瓦罐也是從信陽老家?guī)淼模f那罐子用了好多年,燉出來的味道更好。

他的人生哲學是:人嘛,活著還不是為了一張嘴?
但凡來過信陽的,或者跟信陽有姻親關系的外地人,都被信陽人這種吃貨精神折服。
這也不算太夸張,事實就是如此。要不然,怎么有好吃的燉菜誕生?
說講究,其實多半是對生活的熱愛。誰會想到,如今登堂入室的信陽燉菜是生于貧困的鄉(xiāng)土之間?
撇開歷史,老信陽人最清楚這美味的出處。
上世紀黑白電視尚屬稀罕物的年代,信陽人除了種地就是種茶,養(yǎng)殖業(yè)不發(fā)達,豬肉是奢侈品。一家養(yǎng)一頭豬,如何才能吃一年呢?
這就得研究了,聰明的信陽人將部分肥肉煉成豬油,剩下的肉調(diào)味燜燉,然后放進瓦罐里,用厚厚的豬油封起來,就不用擔心會變質(zhì),想吃的時候拿出來,省著吃,一年到頭都有肉吃。
這就是我們熟悉的悶罐肉。

還有羅山大腸湯,被稱為下里巴美食。干體力活兒的窮人,想吃好的舍不得錢,羅山大腸湯就應運而生。
那時候豬下水、豬血之類的雜碎很便宜,加上豆腐之類的素菜燉成雜碎湯,配一碗米飯,有肉有湯還不貴,可不就是窮人的福音。
貧窮并沒有限制信陽人對吃的想象力,反而讓他們研究出更多的經(jīng)典美味。他們會因為一道燉菜開心得手舞足蹈,卻不會因為沒錢而痛苦不堪。
知足常樂,大概就是他們的“講究”。
信陽人的年
從房前屋后支了架子掛臘肉開始
在上升一個層次,講究,講的是儀式感。
正宗的信陽燉菜是不靠放一堆調(diào)料來提味兒的,尤其是過去,有時候僅僅是放點兒鹽,就能燉出一鍋色香味兒俱全的佳肴。
聽起來有點兒懸。但其實就是這么懸,而且需要耐心,不然怎么燉出儀式感?
信陽水好,一口用木炭或酒精做燃料的燉鍋、一鍋清水、一把鹽就備齊了信陽燉菜的全部家當。
要知道,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我們都得為了生活而奔波,可信陽人就是愿意花上一小時、兩小時去燉一鍋美味。

燉魚塊
尤其是過年時,每家都要做一大桌菜,其中,桌子最中間的永遠是燉鍋。鍋下的酒精木炭燃燒的紅紅火火,鍋上面“咕嘟咕嘟”熱氣騰騰,過年的氣氛就在這幾個鍋里越發(fā)喜慶而濃烈。
在北方,年是從臘月起味的,但在地處“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信陽,年是從入冬起味的。
入冬后,太陽西斜,陰陽交替,濕冷夾持了天氣,這時,人們就可以開始做臘肉了。
臘肉最喜歡陰冷潮濕,陰冷可以保證肉不變質(zhì),潮濕可以保證肉皮滋潤,涂抹在肉皮上的鹽和佐料慢慢地往里面滲。
臘肉不僅指豬肉,牛羊肉、雞鴨魚肉,幾乎所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可以做成臘肉。
只要在肉的表面涂抹一層食鹽或想吃的花椒大料,腌制幾天,掛起來風干,臘肉就做成了。
保質(zhì)期可以是一年、兩年或者數(shù)年,吃的時候用刀剁了投進鍋里就成。
腌制臘味的原理是利用食鹽的滲透壓作用,使鮮肉中的水分部分析出,而鹽份則滲入鮮肉中。因此羊肉制品緊縮,具有抑制微生物繁殖及防腐的作用。
其實腌制臘味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儲存那些容易腐敗變質(zhì)的新鮮肉類。只是時至今日,臘味不僅讓我們收獲了與鮮食截然不同的味道。
入冬后,走在信陽的旮旮旯旯,隨處可見的臘肉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有地方的在房前屋后支了架子掛臘肉,沒地方的只要有個窗戶,也要掛上臘肉。
濃烈的年味就是從這里開始在信陽的大街小巷、村前屋后四處飄蕩。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863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