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11-19閱讀(14)
游大美龍巖,品非遺美食(新羅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除了不斷被探索的人文歷史,龍巖的非遺美食也很值得被喜愛。在這里,我們一起來品品新羅非遺美食。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龍巖沉缸酒已有200多年的釀造歷史,是一種特甜黃酒。該酒1963年以來,至今已十次榮獲國家名酒金獎稱號。龍巖沉缸酒的釀法集我國黃酒釀造的各項傳統精湛技術于一體,具有不加糖而甜、不著色而呈透明褐色、不調香而有濃郁醇香三大特點。龍巖咸酥花生傳統加工技藝 咸酥花生是龍巖的傳統產品,加工方法獨特,分濕焙和干焙二種,以酥、脆、香而聞名。其皮薄易剝、粒大肉滿、香味撲鼻,吃起來脆香可口,味美絕倫,既可佐酒,也可配茶,食用方便,百食不厭,老幼皆宜。

手工米粉制作技藝 云潭米粉(俗稱云潭粉干)是新羅區蘇坂鎮所轄云潭村的特產。據考究是宋末元初由最早來云潭開基創業的溫家人所創,“云潭粉干”的獨特韻味主要是得益于這里的自然環境和水質,加上制作工藝全靠手工,工序繁雜、耗時耗工。 用精選的優質秈米和嚴謹的工藝制作出來的云潭米粉色澤晶瑩、香甜滑韌、清嫩爽口,而且煮而不糊,原味不減,是貨真價實的“綠色食品”。龍巖斜背茶制作技藝 龍巖斜背茶傳統制作技藝遠溯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斜背茶為高山茶類,屬炒青綠茶,要經過涼青、殺青、揉捻、初炒、攤涼、復炒、過篩攤涼、再復炒、再過篩攤涼足九道工序,全程歷時4小時左右。 由于低溫慢炒和多次攤涼,促進了茶葉內含的物質非酶性氧化,使斜背茶外形條索緊實,色澤灰綠帶黃;湯色黃綠;滋味濃厚,猶如新鮮橄欖的回味;香氣高長稍帶艾香;葉底嫩綠黃亮。具有其獨一無二的品質特征:三著黃綠、橄欖味、艾草香。風鴨制作技藝 萬安風鴨制作技藝是利用當地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帶的霜風、陽光、純凈的空氣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選用以稻谷為主飼料的地方良種番鴨為原料,經山泉水浸透后,采用地方傳統工藝和科學配方,適時精制加工而成。萬安鎮村民加工風鴨已有三百年歷史。萬安風鴨,鴨肥肉香,是一道龍巖人喜愛的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肴。龍巖魚丸湯制作技藝 魚丸湯已有百年的歷史,它的主要材料以魚肉為主制作而成。新鮮的魚丸湯可以補虛、養身、補血,營養成份很高,魚丸吃起來富有彈性,肉嫩味鮮,以其鮮甜的味道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成為當時百姓家中的一道家常菜,廣受大家的喜歡,慢慢的演變成了龍巖辦酒席都需要這道菜品。龍巖酥肉制作技藝 酥肉——龍巖話諧音是“思嗎”,酥肉用上等的豬肥肉裹上面粉,炸到外酥里嫩(外殼酥脆,里面豬肉化成豬油),裹上白糖粉,放進嘴里輕輕一咬,再一嚼,滿口的豬油配上酥脆的外殼加上裹得滿滿的白糖粉,酥松脆嫩、滿口清香、回味無窮。酥肉制作工藝簡單,口感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膩,是一道龍巖傳統名菜,是龍巖宴席上的必備菜肴。

龍巖烊魚制作技藝 烊魚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最早系宮廷菜系。烊魚的制作,是按一定比例將瘦肉、蝦皮、蔥白等切碎,加食鹽味精等佐料,經拌、炸、蒸等烹調工藝制作而成,酥松脆嫩、清香爽口,回味無窮。 龍巖什錦制作技藝 什錦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間,已有400多年歷史,最早系宮廷菜系,是新羅區傳統風味佳肴,也是龍巖宴席上的必備菜肴,在龍巖有“不出什錦,不成宴席”之說。什錦是將鴨蛋打散,攤成鴨蛋餅。內包由冬瓜條、花生、白糖餅、肥肉、金橘等做成的餡,滾成一長條,再下鍋蒸熟,切塊裝盤。皮脆餡香,咬一口滿嘴流香,體現了龍巖本地的本土特色,對于研究龍巖地域的美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紅坊麻老制作技藝 麻老(初稱為麻茶)是新羅區紅坊當地傳統糕點之一,麻老制作工藝可遠溯于宋元時期,迄今有六七百年歷史,其主要原料是新羅區本地產花生、糯米、香蔥等,遵循傳統工藝精制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營養成份,具有酥、香、脆的獨特風味。新羅人把麻老視為“七夕節”又稱“女兒節”的乞巧之物,它象征忠貞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所以“七夕”這天母親要把象征甜蜜愛情的“麻老“送給新婚的女兒女婿,并準備足夠的分量與男方親友分享,寄托祝福和期盼,因此,龍巖本地也有“父母吃生日,女兒吃七夕”的俗語。大腸苦齋湯 大腸苦齋湯是非常地道的龍巖傳統名菜,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翱帻S”,屬于敗醬草的一種,因大腸有潤腸補虛的效果,搭配苦齋菜不會太傷脾胃,兩者結合,保證食物鮮美的同時,更具有清涼降火,排解內毒的功效。龍巖又稱為閩西,因水質屬石灰巖,性“熱”,龍巖大腸苦齋湯非常適合龍巖當地氣候條件食用,因為風味獨特,具有清涼降火、消炎解毒的功效,被稱為“民間第一湯”,在歸國華僑中也頗有影響力和美譽度?!。▉碓矗何穆谬垘r)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874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