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11-24閱讀(19)
達州是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物產(chǎn)豐饒,資源富集。享有中國苧麻之鄉(xiāng)、中國黃花之鄉(xiāng)、中國油橄欖之都、中國富硒茶之都、中國香椿第一縣的美稱。達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歷史悠久,廟宇古塔,石刻雕塑遍布全境;歷代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跡。同時達州還是美食的聚集地,各式風味小吃讓人饞得直流口水,比如肉湯圓、黎家涼蝦、涼皮、狀元烤雞腳、牛肉餅、七星椒鹵菜等等,還有下面這個特色佳肴,讓吃過的人久久難忘。

涌興山美,水美,草也美,鴨更美。涌興盧板鴨是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涌興鎮(zhèn)的特產(chǎn)。涌興盧板鴨色澤金黃,肉質(zhì)酥松,香脆酥嫩,口感舒適,香味回蕩,是下酒、佐餐的上等佳品。以涌興特產(chǎn)麻鴨作原料,經(jīng)宰殺、烙燒、烘烤、鹵料配制、鹵煮等十余道工序精心加工而形成的純天然鹵制板鴨,在100多年的家庭制作歷史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完備的民間傳統(tǒng)食品制作技藝,在鹵食品中且有廣泛的代表性,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tǒng)餐飲文化。

甘棠馓子是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甘棠鎮(zhèn)的特產(chǎn)。開江的油炸馓子,以甘棠鎮(zhèn)的最引人注目。甘棠的馓子股細條勻,焦酥香脆,色澤艷麗,造型美觀。

馓子,本來是回族待客、送禮、過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早在明代北京的回民就開始吃油炸馓子了,之后,回族聚居的甘肅、寧夏、云南等省歷來就有吃馓子的習俗。今天的中國,交通發(fā)達,信息暢通,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很快就能在全國盛行。馓子在全國流行,自然是因為人人愛吃。然而,一種名小吃被接納,因其各地口味各異,如果不加以調(diào)濟,也很難落地生根。開江甘棠的馓子就是因其在用料和調(diào)味上,更加適合本地人的飲食習慣,才在開江及下川東一帶名聲大震。
東柳魚頭東柳魚頭是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的特色美食。大竹縣的“東柳魚頭”為廣大游客熟知和喜愛,并被評為“達州市首屆十大名特菜品”之一。

東柳魚頭是大竹縣的一款特色魚肴,此魚肴從表面看與剁椒魚頭相似,不過在制作時加了東柳醪糟和山胡椒末調(diào)味,風味十分特別,其味自成一派、神奇清香、麻酸適中。
萬源老臘肉萬源老臘肉是四川省達州市萬源市的特產(chǎn)。萬源老臘肉皮色黃亮、肉色醬紅、切面脂肪亮黃、瘦肉深玫瑰色、光滑油潤、熟肉咸淡適中、口感鮮美、回味綿長、臘香獨特,色、香、味堪稱臘肉中的上品。萬源老臘肉為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產(chǎn)品。

臘肉是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區(qū)的特產(chǎn),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jù)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jīng)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陜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后,贊不絕口。
干燒巖鯉干燒巖鯉是用四川特產(chǎn)巖鯉和豬肉炸、燒制而成。為川味宴席菜中的珍品。成菜色澤金黃帶紅光亮,魚肉緊密細嫩,味道鮮香微辣。

巖鯉學名巖原鯉,又稱黑鯉,分布于長江上游及嘉陵江、金沙江水系,生活在底質(zhì)多巖石的深水層中,常出沒于巖石之間,體厚豐腴,肉緊密而細嫩。干燒法為四川廚師所獨創(chuàng),乃以多量鮮肉湯加味料,將魚燒至汁干入味,四川烹飪界稱此為“自來芡”、“自然收汁”。
燈影牛肉燈影牛肉是四川達縣的傳統(tǒng)名食。牛肉片薄如紙,色紅亮,味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究。燈影,即皮影戲,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燈影”來稱這種牛肉,足見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燈光下可 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戲中的幕布

清光緒年間,四川梁平縣有個姓劉的人流落到達縣,以燒臘、鹵肉為業(yè)。最初,他制 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時難嚼,且易塞牙,銷路不暢。后來,劉氏日思夜想,逐 步加以改進,將牛肉切得又大又薄,先腌漬入味,再上火烘烤,賣時還淋上香油。這 樣制作出的牛肉酥香可口,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劉姓商人生意興隆,并因此而發(fā)家致 富。其他人見有利可圖,紛紛仿制,燈影牛肉逐漸成為四川一大名產(chǎn)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8461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