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普通的梨可以做凍干梨(遠看像紅薯剝皮像雪梨)
發布時間:2024-12-09閱讀(21)
繼上次茼蒿、藜蒿、蘆蒿、蘆筍大討論之后,今天工作室的小伙伴,又為一樣食材的名字吵了起來。
你們那邊,把這個叫什么?

湖北小姐姐說,害,這不是地瓜嗎?
東北小哥說,瞎說,地瓜是紅薯!這玩意兒嘛...我們家沒咋吃過,我也不知道叫啥。
福建朋友說她們家那邊叫番葛,跟番薯一樣都是從外國傳入的。
湖南廣西的小伙伴達成一致,這是涼薯!
廣州這邊叫它沙葛,但在我們潮汕地區,這玩意叫"laba",到了汕尾,它又叫刈薯。

其實它的學名叫豆薯,原產于中美洲,和紅薯差不多,都是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
這玩意名字雖然多,但吃法上,大家倒是挺一致的,可以當水果生吃,也可以入菜。
沙葛的皮不用削,沿著藤蔓順著紋理往下一撕,潔白光亮的沙葛肉就露出來。

切片后空口吃,脆而多汁,吃起來簌簌有聲。
不過它本身倒不是特別甜,只有淀粉微微的回甘,吃不慣的人,還會覺得里頭有一股土腥氣。
蔡瀾先生倒是介紹過一種生吃沙葛的妙方,切成薄片后涂上蝦頭膏,添上一層咸香,也可以蓋過土腥氣,拿它當餐前小菜或下酒菜都可以。

另一種辟除腥氣的好辦法,就是煮熟了吃。
最家常的吃法,莫過于沙葛炒肉。
急火猛攻,沙葛染上鑊氣,再借了肉味,香味變得讓人迷醉。
而且它還保持著原本的脆爽,咀嚼之下,汁水接連迸發。

拿來煲湯,算是兩廣地區的特色,沙葛切大塊和豬骨、赤小豆、眉豆一起煲,就是一味清熱祛濕的絕佳湯水。
在廣西朋友的激情安利下,我還學來了一個沙葛蒸餃的方子。

沙葛刨成絲,搭配同樣脆甜的沙窩蘿卜,再加些許胡蘿卜絲點亮色彩。
這三樣都是甜味比較明顯的根莖蔬菜,無需繁復的調味,拿鹽糖奠定底味,再加點蠔油提鮮就非常水靈好吃了。

當地的版本,還要往餡料里添肉的。
但正值春天,更想吃些清爽開胃的,所以我今天做的,是素餡餃。
你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調整。

餃子皮也從扎實的面皮換成了澄粉皮,它蒸熟后是柔軟半透明的,輕盈的餃子皮搭配清爽的餃子餡,兩者也更加契合。
澄粉在過往的菜譜里也有出現過,其實它就是一種無筋的面粉,像茶樓里的蝦餃皮,就是用它做的。
我額外加了些木薯淀粉,口感會更加Q彈。

像這種延展性好,又沒有筋性的粉團,正好適用茶點里的“拍皮”技巧。
家里沒有搟面杖的朋友,也不用特意去買,只需用家里的傳統中式菜刀一壓一轉,就能壓好一張厚薄均勻的餃子皮啦。
具體的操作手法,在步驟里有展示,快拉下去看吧~
- 沙葛蒸餃 -
[ 食材 ]

澄粉150g 木薯粉120g 豬油15g 沸水250g 沙葛1個 胡蘿卜半根 沙窩蘿卜半根 耗油1大勺 鹽1小勺 糖1小勺
此配方為2人份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譜 ]
1.澄粉、木薯粉、鹽混合均勻

2.邊攪拌邊倒入250g沸水,待粉團不燙手后轉移到案板上揉成團


3.成團后加入豬油揉至光滑

4.粉團分成小劑子,用搟面杖搟開


家里沒有搟面杖的朋友,也可以借助菜刀拍皮:
干凈的抹布上抹上少許食用油,菜刀輕拍均勻抹上油

粉團摁扁,用菜刀前部旋轉輕輕壓開

5.沙葛、胡蘿卜、沙窩蘿卜擦成絲

6.加入1小勺鹽腌制出水,擠干備用


7.鍋中放1大勺食用油放入蔬菜絲炒熟,放入耗油、糖翻炒均勻

8.放入餡料包緊

9.水開放入蒸鍋蒸5分鐘

出鍋前在餃子表面刷上熟油防止表皮變干
平時炒菜用的食用油,加熱后再晾涼,就是熟油了

蒸好的餃子,像水晶般晶瑩透亮,竟美得有點不忍下筷。
那紅的綠的白的蔬菜絲在水晶皮下半透露出來,又有種欲語還休的味道。
小小一枚餃子,竟如此風情萬種。

輕輕提溜起一只,又覺小巧可愛。一咬一扯,皮是軟韌有勁的,還散發著一股若有似無的米香。
但很快,就被清甜的沙葛絲搶去了風頭,甜甜水水的,頓時口舌生津。

一筷子接一筷子,不知不覺便吃下一整籠。
但也不膈胃,這樣輕巧的一頓吃完,身體也不會有負擔。

這一番討論下來,我發現認知的碰撞,還真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
別說美食界有南北、甜咸之爭,光是同一種食材,在各地都會有不同的名字,進而衍生出各自的吃法。
所以,還是汪曾祺先生那句話,口味要寬一些,眼界和心態,也要寬一些呀。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9288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