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十大騙人的花卉(盤點歷史上三次花卉炒作事件)
發布時間:2025-03-13閱讀(26)
盤點歷史上三次花卉炒作事件
花木君

在人類歷史上,由于各種特殊因素的積聚和影響,曾發生過一些轟動一時的泡沫事件。時隔幾百年后,歷史往往會再次重演,這些荒唐事往往人身在其中而不覺醒,腎上腺刺激以致大腦發熱,最后很多人血本無歸以至于丟掉性命。花木君就從花卉入手,僅從花卉炒作事件來盤點這些荒唐事,其他投資炒作品另文再敘,以期能有借鑒意義。希望廣大投資者能夠清醒頭腦,克制沖動,不要被欲望驅動,最后一無所有。
荷蘭“郁金香泡沫”
眾所周知,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然而在歷史上,荷蘭國花竟給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一場經濟災難。

郁金香原產于小亞細亞。早年間,土耳其人從天山山脈將郁金香花種帶入君士坦丁堡,使郁金香進入宮廷,成為東方時尚。后來的德國植物學家進行人工栽培,發現病毒突變會導致郁金香球根有美麗的變種。1593年,傳入荷蘭。17世紀前半期,由于郁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有限,因此價格極其昂貴。在崇尚浮華和奢侈的法國,很多達官顯貴家里都擺有郁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1608年,就有法國人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只郁金香球莖。不過與荷蘭比起來,這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當郁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后,一些機敏的投機商就開始大量囤積郁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郁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并開始競相搶購郁金香球莖。1634年,炒買郁金香的熱潮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1000美元一朵的郁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后就升值為2萬美元了。

1636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郁金香竟然達到了與一輛馬車、幾匹馬等值的地步。面對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沖昏了頭腦。他們變賣家產,只是為了購買一株郁金香。就在這一年,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們干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

正如當時一名歷史學家所描述的:“誰都相信,郁金香熱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么樣的價格都會有人付賬。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伙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里的老婦,都加入了郁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于這種花卉。”

1637年,郁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郁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郁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永遠的奧古斯都)
就當人們沉浸在郁金香狂熱中時,一場大崩潰已經近在眼前。由于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開始陷入恐慌,導致郁金香市場在1637年2月4日突然崩潰。一夜之間,郁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里。雖然荷蘭政府發出緊急聲明,認為郁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并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毫無用處。

一個星期后,郁金香的價格已平均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涌向法院,希望能夠借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損失。但在1637年4月,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郁金香交易,從而徹底擊破了這次歷史上空前的經濟泡沫。

更悲哀的是,郁金香事件不僅沉重打擊了舉世聞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更使荷蘭經濟陷入一片混亂。雖然此后郁金香繼續在荷蘭繁衍生息,但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經濟強國卻開始走向衰落。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逐漸被海峽對岸的英國所取代,而“郁金香現象”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一個著名的名詞。

簡言之,“郁金香事件”是社會集體投機獲利心理造成的,后果是遲早要爆炸的炸彈傳來傳去,落到最后的人倒霉,造成社會經濟惡性動蕩,損害了經濟本來的發展趨勢。

“瘋狂的郁金香”事件生動地告訴我們:當殘存的理性遠離了市場,盲目投資行為的后果將會是毀滅性的,它與純粹的賭博行為并無兩樣。如今,郁金香已經成為常見普通花卉,不少地方的公園景點都栽培成片的郁金香,人們從身邊經過也只會拍照留念,不會再去追捧采挖了,郁金香在田野盛開,隨風搖擺,仿佛向人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君子蘭事件

君子蘭原產南非,屬石蒜科君子蘭屬,為多年生常長綠草本植物。1854年,日本一位理科大學的助理教授大久保三郎,根據這種植物的拉丁學名給這種植物起了名字。翻譯成日文名,因為日文主要是用漢字,于是把日文寫成三個漢字,即“君子蘭”。后來這種植物引進到我國栽培,因它的日文名用的是漢字,所以也就原封不動的隨文被引進我國,其寫在紙上的日文和中國文字都是同樣的三個漢字“君子蘭”。但兩者在各自國家的讀音是不一樣的。

君子蘭從日本來到中國以后,因為有“君子”二字,加之其本身的特點釋然,葉片四季青翠,整齊排列,因此被國人賦予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很快“君子蘭”就被中國人認可,而且適應性強,繁殖迅速,很快就得到人們的喜愛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以吉林長春栽培最多,八十年代初當地政府號召“窗臺經濟”,從而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栽培幾盆。

上世紀80年代初,長春開始有了買賣君子蘭的市場,隨著養花愛花人士的增多,外地對君子蘭的購買持續增長,市場供不應求,君子蘭價格一路走高。然而,一些大戶開始囤貨居奇,以至于出現缺口,一盆品相好的君子蘭,價格往往是長春人月收入的幾倍,甚至十幾倍。逐步攀升的價格引起了政府的注意。1982年,長春市出臺君子蘭“限價令”,規定一盆君子蘭售價不得超過200元。

隨后,長春市提出發展“窗臺經濟”,號召家家都要養3盆至5盆君子蘭。1984年10月11日,長春市通過《關于命名君子蘭花為長春市市花的決定》,君子蘭正是成為市花。然而,限價令不但起不到限制作用,反而變相推高了一些大戶的炒作欲望,媒體的宣傳,市場人為制造的緊缺,造成價格逐漸攀升,此后,限價令也不了了之。

再加上市花的身份(當時很少有評市花的現象),讓君子蘭在市場上“艷壓群芳”,天價紀錄屢屢刷新。當時,長春市家家戶戶都以養君子蘭為榮,珍品君子蘭的市價超過萬元甚至10萬元,價格往往是長春人月收入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君子蘭被稱為“綠色金條”。

君子蘭的瘋狂,帶動了所有行業人士參與。歌唱家王潔實、謝莉斯為君子蘭一展歌喉;畫家范曾為君子蘭作畫;作家萬憶萱為君子蘭賦詩;書法家啟功為君子蘭題字;大師侯寶林為君子蘭說相聲……,君子蘭的瘋狂,引起了多起刑事案件,許多人為之鋌而走險。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在二版顯要位置刊發《“君子蘭”為什么風靡長春?》,文中將“君子蘭交易”稱為“虛業”,并提出“四化建設要我們多干實事”。然后,不久政府就采取行政手段抑制超高的花價,大量的君子蘭被投放市場,人們意識到君子蘭物非所值,很快,君子蘭花價貶值約100倍,“一夜之間雞毛遍地”,史稱“君子蘭事件”。

2000年長春農博會上,一些君子蘭名品標出188萬、288萬的高價,而一株標價7777萬元的君子蘭堪稱魁,格外引人注目。但是人們已經知道這只不過是商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也只是看看而已,已經沒有傻子去買了。

如今,君子蘭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從幾元到幾十元,花卉市場上百元的已經很難銷售,除非是那些作為禮品的擺設,大眾消費還是固定在二三十元元左右的品種。當然還有部分君子蘭養殖戶依然在做著清秋大夢,時不時放出某種稀缺精品一類消息,冀希望有人能夠進入,可是,時光不再,人們已經變得精明起來(僅僅在君子蘭上面,其他產品難說),不會再那么盲目沖動了。

君子蘭事件給我們的啟示: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雖然是正確的,但是不能一味地鼓吹市場經濟,必須在必要時候出現有形之手去管理,否則可能大多數人會被無形之手毀掉。

蘭花之殤

蘭花一直是國人的最愛,兩千年的栽培歷史,蘭花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賦予了人格品質,一直是愛花人士追捧的對象。只不過在過去大多為士大夫或者有錢人的奢侈品,即便是有了好品種也很少示之于人,經常是“藏在深閨人未識”。而且當時也沒有組織培育溫室栽培等現代園藝技術,因此品種流傳有序。然而自從組織培養技術出現后,基本上所有的花卉都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大規模培育栽培,于是,蘭花又成了下一個炒作品種。

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兩岸交往頻繁,臺商投資熱情高漲,內地由于人工地皮成本基本上可以忽略,所以很多蘭商在南方建廠設棚,但是臺灣正是墨蘭高漲時期,日本需求非常火熱。而墨蘭在蘭花一族里邊只是一個小兄弟,真正的國蘭傳統精品是春蘭和蕙蘭。當時苦于技術局限,克隆出來的春蘭、蕙蘭在株高、葉色、花色和香氣上相差太遠。

在傳統品種上無法取得突破,于是就在新品種上開始做文章。九十年代末期,金融危機使得很多資金尋找新的保值市場,一些“熱錢”開始涌動,蘭花作為一個穩中有升的奢侈品市場,成為這些資本的最佳目標。當時“熱錢”涌進,資本介入,逐漸布局,然后釋放,很多品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然后推向市場。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由幾個資金雄厚的莊家投入幾百、上千萬資金聯手坐莊。比如,莊家以3萬一苗的價格購買一批蘭花,然后又以5萬一苗的報價對外銷售,合伙莊家又給買回后,再以10萬高價賣給另一個莊家。不斷買進賣出的過程中,再通過媒體的軟性宣傳,推波助瀾,吸引其他投資者跟風買進,造成某一個或某幾個蘭花品種價格飆升。

余蝴蝶
再一個就是“科技草”的傳入,很多蘭友對外面的市場了解很少,一直在傳統領域養殖蘭花,對新品種(其實就是基因雜交和改良)一無所知,再加上很多黑心蘭商把科技草說成下山草,屬于新品種。而蘭界都知道新品種下山草非常稀缺,可遇不可求,歷來是蘭友們的夢想,于是瘋狂就此開始。

(滇梅)

(蘭花換寶馬)
尤其是2003年到2007年,各種天價蘭花報道不絕于耳。最早的是云南某蘭主三苗蘭花換一輛寶馬上了新聞,“大唐盛世”一株260萬,2006年“天逸荷”更是標價1100萬,令人咋舌。蘭花的價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漲勢,各路資金進場瘋狂炒作,從四川、云南一路蔓延到了浙江,乃至全國。


(天逸荷)
真的是“人有多大膽,蘭花就有多少價”。幾百萬元、幾千萬元的天價蘭花不斷出現在各種展會上,各種新品種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展現。老品種也是跟風直上,九龍梅的價格在500元一苗,后來升到1000元、5000元,再后來1萬元、10萬元、20萬元地瘋狂上漲。一盆蘭花能換一輛高檔轎車,甚至一棟別墅都不算什么新聞。

(大唐盛世)
隨著價格瘋漲,大量資金進入蘭花的炒作,從珍愛到投資、從投資到投機,種植者、商戶、投機者都來爆炒蘭花。基本上南方很多省市都開始發熱,個別城市家家養蘭,藏獒、攝像頭、鐵柵欄成了標配。投入的資金難以統計。當時,真正懂蘭的人,都覺得價格高得不可思議,可因為仍不斷有資金進場,才維持了曾經的“高位運行”。

(黃金海岸)

(九龍梅)

(汗血寶馬)
直到2007年,泡沫在一些媒體的曝光下終于破裂,一些品種被揭露,科技草現了原形,而資本因為房地產的瘋狂也進行了撤離,于是,荒唐過后,一地雞毛。上百萬的一株蘭花到了08年只有不到一千元。比如2005年一株水晶藝蘭花,可以賣到200萬元,到08年只有2000元,到如今也就百元,只有頂峰時期的萬分之一。而“大唐盛世”、“余蝴蝶”等等一些科技草只有區區十幾元,80多萬的馨海蝶才2、3百元。“黃金海岸”最貴的時候40萬變成百十元。

(馨海蝶)
很多品種被打回原形,太多的人為之傾家蕩產。很多炒作蘭花的人,今年可能是千萬富翁,明年可能就成為千萬“負翁”,身價在一年之間就可能縮水到連之前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三星蝶)

(三星蝶)
而游資、“熱錢”賺取巨額利潤撤資之后,飄然而去,進行下一波炒作(房地產、普洱茶),天價蘭花無人接手,市場隨之很快坍塌,多少人為之傷心落淚,多少人為之夜不成寐,多少人為之傾家蕩產,多少人為之有家難歸。

蘭花炒作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的本性無異于橡樹林中的各種野獸,人生來就是貪婪的,那我們就能肯定,炒作事件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它還會再發生。

(滇梅)
人是逐利的,市場變幻莫測,供需兩股力量總是暗流涌動,所以市場的瘋狂是無人能預料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理性、冷靜,等著風浪過去。而政府則應恪守監管之責,必要時予以調控,最忌諱的就是甘當推手,把泡沫越吹越大。

2018、11、1榆木齋(修改稿)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0744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