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碗饸饹面吃的好過癮(宿遷有一碗美味)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20)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宿遷網訊(記者吳慧林/文時曉凱/圖)說起面,宿遷人一定不會陌生,手搟面、燴面、拉面、板面……各有其特色,而在市區金陵名府小區的北門劉彥軍饸饹面館,一碗勁道十....<p><strong>宿遷網訊</strong>(記者 吳慧林/文 時曉凱/圖)說起面,宿遷人一定不會陌生,手搟面、燴面、拉面、板面……各有其特色,而在市區金陵名府小區的北門劉彥軍饸饹面館,一碗勁道十足、牛肉湯鮮美、香味四溢的饸饹面喚醒食客的正確方式。</p><p><img alt="這一碗饸饹面吃的好過癮(宿遷有一碗美味)(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ghAdLt8rPGodV.jpg"/></p><p>饸饹面,古稱“河漏”,又稱“活絡”。是一道用料考究、獨具特色,已有千年歷史的風味小吃。它是一種圓形條狀面制食品,初以蕎麥面為面料,其加入用純羊油熬制的辣椒和百年老鍋湯及新鮮味美的羊肉,輔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蔥花、枸杞等十余種佐料,吃起來不僅味道鮮美,香而不膩。清末,始以小麥面替代蕎麥面,口感營養更勝一籌。</p><p>8月13日中午,記者走進了劉彥軍饸饹面館,老板劉彥軍說,饸饹面店,有主打傳統手工的、有主打湯底的、有主打辣椒油的……每家的做法看似相同,味道卻是不盡相同,相同的是食客對饸饹面的熱愛。劉彥軍拽一塊合適大小的面團,放進饸饹床,機器一開動,一條條粗細均勻的饸饹就從機器中自動被軋至鍋中,幾分鐘時間,饸饹面出鍋了,入碗的饸饹面,撒上一大把翠綠的蔥花,鋪上切好的薄牛肉片,拿勺子稍微點一些辣椒油,澆上一勺香氣四溢的牛肉湯,一碗厚實鮮香的饸饹面就端在了桌上。</p><p><img alt="這一碗饸饹面吃的好過癮(宿遷有一碗美味)(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SghAdMf2OusnlL.jpg"/></p><p>劉彥軍介紹,最初的饸饹面是以蕎麥面制成,呈黑褐色,現在大多是用白面。不同于其他面食的抻、拉、搟,饸饹面的特色在于面條是軋出來的。木質饸饹床直接架在灶臺上,和好的面團蘸水放在饸饹床里,人坐在饸饹床上,利用杠桿原理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軋好的的面條從粗麻線大小的孔中直接下到沸騰的鍋里,拿勺子把面切斷,一根根白色的長條頓時落入開水中,翻騰幾下,便可撈面盛碗。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發明了機械饸饹床。饸饹面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從蕎麥面到小麥面,從原始的手工到機器制作的過程。</p><p>據了解,饸饹面還有定義上的故事。傳說西晉時期劉伶被罷官最后流落到獲嘉縣亢村,晚年時期開了一家飯館,劉伶依據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商朝蘇護之女蘇妲己,在進京(朝歌)路過亢村驛被狐貍精害時吃的"活啦面條",作為自己小飯館的特色食譜之一,并將"饸饹的傳說"寫好懸掛在店門口,食客也由此日漸增多。其妻也看出了門道,決心在此基礎之上再錦上添花。她遍訪名醫,引經據典,將攪饸饹的肉鹵中加入六六三十六味中草藥,不僅食饸饹能充饑,還能強身健體,甚至于還能預防多種疾病,成為眾口稱道的絕世佳肴。由此,"饸饹條"一時名噪太行南北,黃河上下,后來傳到全國各地,成為獲嘉的一種名吃。</p><p>時代在前進,“饸饹”也在與時俱進,饸饹面的故事被后人廣為傳頌,后被各地區作為區域化的美食,在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區饸饹面廣受歡迎。原本因歷史故事而生的“饸饹”,經過數代人的智慧和汗水被薯饸饹賦予了新的故事、新的營養,打造出一款獨具養生價值的特色面食,備受宿遷消費者喜愛。</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