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舌尖上的美食春節(我的春節我的年)
發布時間:2025-03-25閱讀(33)

轉眼間,年輪悄然轉過四季,春節如約而至。今年的春節受疫情的影響,好多旬邑籍的鄉黨們要在外就地過年了,平日里吃膩了大魚大肉,今年的春節,小編帶您了解一下不一樣的春節美食。

一提到旬邑的美食,自然少不了攪團這個特色小吃。一小嘬韭菜、一勺油潑辣子、一塊攪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卻承載著我們濃得化不開的童年記憶,它代表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是對生活的無限感恩。

“攪團”因其制作方法而得名。通俗點說,就是用面粉在鍋里煎熬攪拌成團的面糊糊。攪團的發源地在陜西關中,據說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時發明的,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攪團的吃法種類繁多,口味迥異,各領風騷。將熱攪團用碗盛了,上面擱一饦韭菜蔥花,再澆入油潑辣子酸辣蒜水、或是澆入漿水酸菜湯,謂之“水圍城”;或是用漏勺將熱攪團漏入涼水中,形如小魚,謂之“攪團魚魚”;或將攪團攤在案板上晾涼,刀切成塊或條入盤,澆上油潑辣子酸醋蒜水,謂之“涼調攪團”;或是將涼冷的攪團擱至次日,用漿水酸菜或是芹菜煎煮,謂之“煎攪團”。盛一碗吃了,滿嘴噴香!

“打攪團”看似簡單,其實是有很多竅道的。顧名思義,功夫關鍵在于“攪”。鄉間民謠:“攪團要好,攪上百攪。”水燒至半開,慢慢地均勻撒入玉米面粉,同時拿搟面杖,沿一個方向不停地用力攪,鍋里不能起面疙瘩。開鍋后撤去大火,改用麥秸火慢燒細熬,邊熬邊攪。約莫個把小時,鍋里的攪團粘稠泛泡,提起搟面杖,攪團向下流動不斷線,就可以出鍋了。

攪團飯食有個特點:吃一兩碗就有些脹肚,過不了許久,又感覺肚子饑了。旬邑人把“攪團”戲稱為“哄上坡”、“五里松”。意思是說,吃了攪團飯,上一個坡,或是走不了五里路,肚子就又餓了。如此看來,攪團豈不是減肥的美食么!想減肥,就吃攪團,既滿足了貪婪的胃,又不用擔心長肉。

“茅舍草庵是金屋,粗茶淡飯是真味。”
旬邑在外的鄉黨們!因為疫情,你們就地過年回不了家。那就動手做一道家鄉的美食來排解思鄉之情吧!只要親情在,不管在哪里過年,都是一個幸福的年。
(記者/王曉婷 吳宏博 李杰 王佩 編輯/楊慧華 監審/井琰)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870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