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美食>一碗荷葉粥散文(散文煮米開花瀝米燜飯)
發(fā)布時間:2025-06-15閱讀(23)
#柴火飯##柴火飯有多好吃##特別的鍋巴粥#
爺爺?shù)膹N房坐落在山腳邊,是個偏廈,比我家城里的廚房大很多。泥土的地面,廚房一角壘著個雙孔土灶,米把高的灶臺上面放三個大鐵鍋,一鍋煮飯炒菜,同時中間的鍋燒水,角落里的鍋還能煮豬食;灶孔前上方吊個帶鐵鉤的竹制掛鉤筒,掛鉤上常年掛塊臘肉,熏著隨吃隨割,或吊個鐵罐、銅壺?zé)WC熱水的供應(yīng)。

灶旁挨著墻角處用土磚碼了個角落放柴草,方便煮飯燒火取柴。柴火堆保溫,還能儲藏點(diǎn)粗糧,紅薯挖回來,爺爺會埋一些在柴草堆里過冬,來年初夏掏一兩個出來吃,一點(diǎn)也不焉,仍然甜得出水。
靠墻邊有個火爐,其實(shí)一點(diǎn)爐的樣子也沒有,叫火垅或火塘更準(zhǔn)確些,不過是在地面挖個十幾公分深半平方米大小的小坑,坑內(nèi)四周砌上土磚,坑位正中也吊個可升降的掛鉤筒,掛個鐵鑼鍋,也叫鐵鼎鍋,底部像陀螺一樣尖尖的。冬日農(nóng)閑時燒上火,一家人圍著火塘坐,煲湯燒水烤火都不誤。

火爐對面靠墻放個蓋著木蓋的大水缸,蓄著從井里打上來的水,渴了舀一瓢直接喝,清涼甘甜,尤其是炎炎夏日里,喝一口,直接涼到心坎里,夠爽快。再就是碗廚米柜,分上下幾層,里面不光放碗碟瓢盤,還會放油鹽醬醋茶和上餐的剩菜,最下層放一小袋米。

土灶大鍋、火爐、大水缸、碗廚米柜,有了這廚房四大件,過日子的家什就齊備了,就可以隨時燒火做飯開始生計(jì)了,至于電器一件也不必有,就連照明也不用電燈,有煤油燈呀。

現(xiàn)在看來,這個毫無現(xiàn)代氣息的廚房落滿時代的塵垢,灰頭土臉的,完全沒什么可寫的。但爺爺總能在這里做一桌醇香的柴火飯,燜一鍋香濃的鍋巴粥。
他洗米下鍋,米是田里新收的早稻。添柴燒火,柴是山上砍來的枝條樹葉,都已曬得干枯,一點(diǎn)就著。水開米滾,水是早上剛從井里挑回的。煮到米要開花,用瓢舀出,瓢是舊年蓄老了的葫蘆,分兩半劈開來,挖出瓤和種子,剩下的殼曬干曬透,就是個帶著葫蘆香的舀水瓢了。開了花的米和湯倒進(jìn)筲箕里,筲箕下放個木盆接著,瀝出乳白的湯來,帶著特有的稻米香,能給嬰兒當(dāng)奶喝。

鍋洗過放油,炒刀豆、辣椒、茄子、黃瓜、莧菜……一切應(yīng)季的菜疏,都是地里園里剛摘的;煎魚、豆腐、餃子、餅,都是純手工制作的;燒肉燒雞燉湯汆丸子……這時大鐵鍋不再只能煮飯,瞬間變成煎炒烤炸燉無所不能的菜鍋了。
菜熟燜飯,瀝干水的開花米倒入大鍋,團(tuán)成個小堆,均勻地灑上點(diǎn)水,用筷子戳些氣孔,周圍放幾個可燜的葷菜,扣上大木蓋。灶里添柴,火勢揚(yáng)起來,順勢在火苗上撇點(diǎn)灰壓壓,火候最是難拿捏,火太大飯和鍋巴就糊了,火太小飯又夾生還不起鍋巴,就敗了柴火飯和鍋巴粥的興。一會兒木蓋周圍蒸氣開始冒出來,飯菜香飄起來,用火灰蓋熄了灶膛里的火,再燜幾分鐘,飯就全熟了。

把飯盛出來,鍋底一層鍋巴,鏟起翻個面,金黃薄脆,干吃也香脆得很。倒白米湯入鍋,沒過鍋巴,再扣上大木蓋,灶膛里余溫煨著。吃完飯,一鍋地道的鍋巴粥就成了,盛上一碗,帶著炒菜的油脂,米湯的濃稠,鍋巴的香脆,呼嚕一聲入口下肚,那味道,那醇香,豈是現(xiàn)代廚房和商業(yè)農(nóng)莊能烹飪得出的!

回頭想想,爺爺離開已十多年,享年85歲。爺爺?shù)膹N房也荒置多年,無人再用。柴火飯,鍋巴粥,綠色菜蔬,爺爺廚房的原滋味……慢慢成了遙遠(yuǎn)的記憶!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620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