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生活>雪崩還會引起什么樣的自然現象
發布時間:2025-06-25閱讀(15)
|
雪崩還會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 雪崩的危害 雪崩具有突然性、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線路、通訊設施和車輛,甚至能堵截河流,發生臨時性的漲水,同時,它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 雪崩的原因 造成雪崩的原因主要是山坡積雪太厚。積雪經陽光照射以后,表層雪融化,雪水滲入積雪和山坡之間,從而使積雪與地面的摩擦力減小;與此同時,積雪層在重力作用下,開始向下滑動。積雪大量滑動造成雪崩。此外,地震運行踩裂雪面也會導致積雪下滑造成雪崩。(www.ws46.com) 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緩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這是一種冰的六角形杯狀晶體,與我們通常所見的冰碴相似。這種白霜的形成是因為雪粒的蒸發所造成,它們比上部的積雪要松散得多,在地面或下部積雪與上層積雪之間形成一個軟弱帶,當上部積雪開始順山坡向下滑動,這個軟弱帶起著潤滑的作用,不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還帶動周圍沒有滑動的積雪。
雪崩的形成和發展可分為三個區段 形成區:雪崩的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 通過區:雪崩的通過區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于經常有雪崩通過,盡管被白雪覆蓋,槽內仍非常平滑,基本上沒有大的起伏或障礙物,長可達幾百米,寬20-30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否則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 堆積區:堆積區同樣是緊接在形成區的下面,是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來的地方,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
雪崩的分類 濕雪崩(又稱塊雪崩):濕雪崩也許是最危險的,濕雪崩一般發生于一場降水以后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并重新凍結,形成了“濕雪層”。 干雪崩:干雪崩夾帶大量空氣,因此它會像流體一樣。這種雪崩速度極高,它們從高山上飛騰而下,轉眼吞沒一切,它們甚至在沖下山坡后再沖上對面的高坡。 雪板雪崩:不穩定且致命的雪板通常位于30至45度的開放坡面上-看起來很好的路線。通常由于體重的作用引發,發出“怦”的聲音,同時破碎。 冰崩:包括冰塔和冰壁崩塌,通常由于中午較熱或冰川運動引發。可能引發下方雪坡的大規模雪板雪崩,從而導致整面山體的巨大雪崩。
雪崩的急救措施 不論發生哪一種情況,必須馬上遠離雪崩的路線。 判斷當時形勢。出于本能,會直朝山下跑,但冰雪也向山下崩落。而且時速達到200公里。向下跑反而危險,可被被冰雪埋住。 向旁邊跑較為安全,這樣,可以避開雪崩,或者能跑到較高的地方。 拋棄身上所有笨重,如背包,滑雪板,滑雪杖等。帶著這些物件,倘若陷在雪中,活動起來會顯得更加困難。 切勿用滑雪的辦法逃生。不過,如處于雪崩路線的邊緣,則可疾駛逃出險境。 如雪崩面積很大,離得很近時,已無法擺脫,可就近找一掩體,如巖石等躲在其后;在無任何物可依時,身體前傾,,雙手捂臉以免冰雪涌入咽喉和肺引發窒息,也便于雪崩停后手部的活動。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50697.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