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臘肉煮黃芽白(青未了煮臘肉)
發布時間:2025-06-30閱讀(19)

文/王霞
在山東人的春節里,沒有大魚大肉是難成席的。前些年,家里親戚多,過年買點肉,沒有冰箱冷藏,于是把新鮮的豬肉做成臘肉,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北方的臘肉,和四川、廣東的臘肉有明顯區別。南方的臘肉比較講究,制作過程繁瑣,晾、蒸、熏……就像南方人的性格,細膩、平和。北方人的性格粗獷豪放,講究“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所以臘肉是做不到南方那樣細致的,這或許就應了那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了吧!
在我的印象里,家里的臘肉雖然做工粗簡,但那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卻飄滿了我無憂無慮的童年,成了過年最深切的一個期盼。要想做好臘肉,選一些好的肉是關鍵。一進臘月,村頭就有了賣肉的攤兒。父親每天早起都要出去轉一轉,總是在不經意間帶回一些肉來。他告訴我們,一頭豬身上,適合做好臘肉的肉并不多。不能選“血脖子”,不能選肋扇兒,五花肉看著不錯,卻耐不住高溫,也要不得。最好的做臘肉的,要數豬的臀部那些“坐板肉”。父親會指著這些肉說:“這里的肉肥瘦大概三七分,高溫蒸煮,肥肉不會融化。”父親接著說:“其實做人做事也是這樣,有什么作用就用在什么地方,這也叫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父親買些做臘肉的鮮豬肉,要出去那么多次了。
原料備好,就該煮臘肉了。我們蹲在母親身邊,看她用小刀細細的把豬皮刮了一遍又一遍,小心翼翼的用夾子把上面的豬毛一根一根拔干凈,這個過程非常的繁瑣,而我和弟弟卻樂此不疲。母親把買來的坐板肉洗凈了,切成大小均勻的塊,冷水下鍋煮出血沫。拂去血沫后,灶膛里填上木柴,蓋上鍋蓋,熬煮起來。大概一個鐘頭的時間,用筷子往肉塊上插一插,如果筷子能輕松地穿過肉皮,肉就煮好了。最簡單的食材,搭配最簡單的做法,卻成了我記憶深處最真切的年味。
當母親把火熄滅,鍋蓋掀開的一瞬間,我的心就像要從嗓子眼跳出來一樣,“砰砰”直跳,一年的等待,一年的期盼,終于實現了。我顧不得燙手,抓起一塊肉就往嘴里塞,此中滋味,又怎是語言可以形容?母親總是愛憐的嗔怪我幾句,從鍋里撈出一塊來,放到一個小碗里,撒上些鹽,放到院子里,等晾一晾,再讓我和弟弟吃。
我們那里有個習慣,煮臘肉不讓小孩子說話,說是怕肉煮沒了。后來我才知道,之所以不讓說話,其實是怕別人聽見來吃肉。而我和弟弟每次煮肉的時候都會興奮地又蹦又跳,母親從不阻止。整個胡同的人都知道我家在煮肉了。她常常對我們說:“別人那是沒有才來吃呢,誰還沒個難處啊?肉煮了就是吃的,誰吃不是吃啊?”撈出來的肉,趁熱撒上厚厚的鹽,然后放進缸里,蓋上蓋子。這樣,過年來客人的時候,桌上就有了“硬菜。”雖然母親說臘肉煮了就是吃的,腌好的肉可以分給小伙伴嘗,但我們全家卻都舍不得吃。家里來客人的時候,才能拿出來切上一小塊,搭配青菜炒上幾盤。可往往等母親把肉拿出來的時候,上面的瘦肉早已不見了蹤跡。這時候,母親總會說上一句:“咦,我記得今年的瘦肉不少啊?咋沒了啊?”我和弟弟總會相視一笑,有種不被發覺的“小竊喜。”
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了冰箱,再也不怕買來的肉放不住。而且,小區附近的超市供應充足,隨時可以買到新鮮豬肉,我再也不饞肉了,母親也不再做臘肉了。但母親給小伙伴分肉的情景、童年那濃濃的年味以及那濃郁的臘肉香,卻深深扎根在我的記憶里,再也無法抹去。

作者簡介
王霞 菏澤市牡丹區南苑小學教師 中共黨員 先后被評為菏澤市優秀教師、菏澤市骨干教師、牡丹區教學能手。
壹點號菏澤詩友會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54683.html
下一篇:為什么短發容易油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