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7-10閱讀(11)
老話說:“冬糖夏醋”。中國的美味總是和季節密切相關,寒冬已至,沒有什么能比一塊香甜的糖更能暖化你的心!
說到糖,陜西的鄉黨們有福啦~大名鼎鼎的“關中四糖”:耀州雪花糖、咸陽琥珀糖、三原蓼花糖和富平瓊鍋糖,每一種都帶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隱藏在陜西古村落的非遺美味,你都吃過嗎?
耀州雪花糖耀州位于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接壤地帶的銅川,傳統年中既有黃土高原的豪放情懷,又有關中平原的鄉風民俗。

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雪花糖作為灶糖,是耀州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祭品。
灶糖既甜又黏,用它黏住灶神的嘴巴,以便“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這是人們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種方式。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對灶糖進行加工和改進,大致經歷了灶糖——麻糖——雪花糖三個階段,形成如今這樣香甜酥脆的雪花糖。
雪花糖被譽為甜食中的活化石,主要原料是小米、芝麻和大麥芽,經過原料精選、舂芝麻、碾麥芽、蒸米、淋汁、熬糖、扯糖、搟糖、切糖等大小幾十道工序,耗時一天多才能制成百二十斤,也因此成就了雪花糖“酥脆香甜”的霸主地位。

相傳,呂不韋為了給秦始皇的母親治療氣管炎,四處求訪,精心研制,獨創了色澤焦黃、香酥爽口,具有潤喉,止咳、消痰、溫中化食等藥效的琥皮糖,吃了幾日后,秦始皇母親的病就好了。隨之,琥皮糖廣泛流行于朝野,因其口感好、療效顯,后世一直沿用。

清代中期已成為咸陽名產,并每歲向朝廷進貢。據文獻記載,清乾隆皇帝常以此糖作為“夜點”,并賞賜身邊的妃子宮女。

咸陽琥珀糖以陜北優質小米和關中優質大麥,以及商洛核桃、陳倉核桃仁為主要原料。小米經麥芽催化熬制的飴糖,另加白糖、核桃仁、生姜粉、陳皮、桂皮等輔料,并加冰堿與酥松劑,精細加工制成。

做好的糖黃白相間,形如虎紋,更似琥珀,甘甜清爽,香酥可口,舌齒生津,且具有潤喉滋肺、化痰止咳、健脾開胃、溫中散寒的食療功效。

2009年,琥珀糖制作技藝被授予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陜西省非遺項目食品類中唯一一個市場上消失的保護項目。
三原蓼花糖慈禧欽命的宮廷美味
三原縣號稱關中的“白菜心”,又是渭北商賈重鎮,古有“小長安”之稱,這里甘甜的水質是制作蓼花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蓼花糖原名“棉花糖”,因食者交口稱贊:“撩,撩得太(關中方言,“好”的意思)!”故又稱為“撩花糖”。

清時慈禧太后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饈奉獻,將“撩花糖”作為地方名貴食品貢奉,慈禧見“撩花糖”的形狀酷似她在草原上見過的一種蓼花果實,覺得有趣,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別致”。此后,人們便改稱為“蓼花糖”,列為貢品。

蓼花糖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后,里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吃起來瓤美味久,香甜酥脆。

清康熙進士溫義,在《紀念堂遺稿》中有詩贊曰:
“生性冰雪姿,胸懷若曠谷,色形似蓮藕,風味告乃翁。”
廖化唐制作繁瑣,民間傳統做法需經24道工序。先是在秋冬季制糖坯,經過浸泡、磨粉,再加入黃豆豆漿攪拌,趁熱做成坯條,完成后放置在通風陰涼的屋中陰干半年。


半年后取出糖坯,用棕櫚油還要浸泡數日,待發起后油炸至成熟的焦黃色,最后還要用炒熱的飴糖漿均勻覆蓋,并裹上一層白芝麻,這蓼花糖才算是大功告成。

如今,蓼花糖歷經500年長盛不衰,成了關中人欲罷不能的美味。2011年,蓼花糖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級非遺名錄,真真是歷史留給后人的一份甜蜜寶藏!
富平瓊鍋糖“擰”出來的陜西非遺
富平瓊鍋糖是東府有名的小吃,其中尤以古頻陽縣鳳凰城(今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生產的成糖最為出名。
據志書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太子太保孫丕揚曾把瓊鍋糖作為貢品,進獻過神宗皇帝朱翊鈞。

瓊鍋糖采用流曲特有的優質井水與精選優質小米蒸餾,與大麥芽攪拌后發酵淋汁,用鐵鍋熬成糊狀取出冷卻,再在蒸汽加熱中反復擰條拉扯,使糖色由黃變白如瓊,然后與炒熟的脫皮白芝麻分層放置于大鐵鍋內熱燜,最后混壓成餅,切成條或片。

至此,潔白潤亮、香甜酥脆的瓊鍋糖就做好了。


瓊鍋糖因其口嚼味美、佐料考究,具有消食潤肺、健胃消食等作用,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也成為富平人傳統的年節時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禮物。

2013年,富平流曲瓊鍋糖制作技藝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小一顆糖,
也能吃出“千年滋味”!
你的家鄉有什么好吃的糖推薦嗎?,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