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大九湖景區特色美食科學匯九月大開漁
發布時間:2025-10-21閱讀(6)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素萍

8月小開漁,9月大開漁。隨著伏季休漁期即將結束,浙江的舟山、寧波、溫州、臺州等地碼頭汽笛聲響起,一批批不同類型的漁船陸續解禁,爭“鮮”出海。
這一個月以來,市民餐桌上多了不少海貨。除了活蹦亂跳的東海蝦蟹,遠洋冰鮮海產也陸續“游”上餐桌。
那么,從深藍海域中捕獲的活蹦亂跳的生鮮,是如何實現高質化極速加工,鎖住最鮮活的營養美味,來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呢?這一環扣一環的新鮮速遞背后,靠的是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撐。
前不久,“海捕漁業資源低碳高效開發與船載高質加工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歷經21年探索與攻關,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本期科學匯,我們特意邀請該科技成果負責人浙江工業大學丁玉庭教授為同學們開講,聊一聊他們團隊是怎樣打造大海搬運工,助力“藍色糧倉”夢想成真的。

項目團隊成員01
海洋是人類的“藍色糧倉”
根據《自然》雜志預計,到2050年,海洋將為人類提供8000萬~1億噸的優質動物性蛋白。充分合理地利用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證動物蛋白可持續供給的有效途徑。
浙江是海洋大省,在海洋強國戰略建設背景下,發展“深藍漁業”已成為我國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但是,“深藍漁業”建設囿于資源、環境和技術的影響,呈現多重不確定性特征,在客觀上使得“藍色糧倉”建設存在很多未知的制約因素,特別是遠洋(極地)漁業在捕撈和加工產業鏈中面臨著漁場外移、海況復雜等眾多高難度挑戰。
如何把海洋建設成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巨大“藍色糧倉”?如何保障海產品高質化綠色安全品質?這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海洋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攻克的難題。

02
從捕獲到保鮮加工只要30分鐘
丁香魚和蝦皮富含高度不飽和脂肪酸EPA和DHA,是兒童和老年人理想的營養補鈣食材。
早在2007年,華盛水產董事長陳善平從中發現了巨大商機,針對洞頭、南麂、北麂等素有“浙南魚倉”美稱的特色資源,在國家863項目和浙江省重大項目支持下,通過產學研聯合攻關,創新建造了“華盛漁加1號”水產干制品加工船。這是全球第一艘海上移動干制品加工船,船艙內建有三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自動水產品加工流水線,從捕獲到保鮮加工只要30分鐘。

到了2012年5月,更大規模的“華盛漁加2號”開始海上移動加工作業,一個班次可以加工120噸大海深處最初的味道,能最大限度保持海鮮產品天然綠色安全的鮮度品質,促使漁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些海上加工船從海中捕獲活蹦亂跳的生鮮,在半小時內加工為優質海鮮成品,產品暢銷國內外,這是怎么做到的?
記者了解到,像這樣的規模化加工船只,配備了冷藏庫、燃油庫、海水淡化倉和相應的生產保障設施,不僅是一座移動的海上水產品高效低碳先進加工廠,而且還具備漁業監管、運輸、儲藏、補給、救生、休閑等多種功能。
同學們可能不清楚,海鮮的船上加工不僅要對付復雜海況,加工工藝也非常講究。一條一寸不到的丁香魚,一只一克不到的蝦皮,從海捕到加工,再到市場銷售,要經過20道工序,才能確保其綠色安全、天然純正風味。
一般,海上一線船載高質加工過程是這樣的:從捕撈船上收獲原料后,每一批丁香魚、蝦皮都會有對應的專用標識、編號,原料驗收合格后,需要歷經冷海水保鮮、去雜凈化、潔凈海水清洗、熱水蒸煮、均勻布料等工序,再進入多層多溫段隧道熱風干制,隨后冷風快速冷卻。冷卻后的丁香魚、蝦皮,通過篩選分級包裝,儲存于漁船自備的低溫冷庫中。
浙工大的這項科研成果解決了船體搖擺、船艙狹窄和海上操作穩定性差等難題,發明了船載漁獲物連續熱力鈍酶技術、多溫段組合熱源干制加工與規模生產質量安全控制等技術,研發了船載加工立體化高效節能專用裝備與成套化生產線,有效解決了海上移動加工“船載工程化”行業技術瓶頸,變革了“海上捕撈—陸基加工”的傳統生產模式,實現了漁獲物的30分鐘快速鎖鮮與高值加工。

船上加工設備03
21載打造大海搬運工
只要30分鐘,極速加工即可在船上完成,這背后必然要有一定的技術支撐。該成果針對海上產業鏈“捕撈作業精準化、源頭保鮮高質化、加工船載工程化”三大技術難題,依托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省部級科研平臺等科技優勢,歷經21年探索與攻關,通過原創性技術突破,實現了全產業鏈條一體化。同時,該成果突破了漁場外移和復雜海況下“走不遠”和“加工難”等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并實現產業化應用。
首先,得從大洋性漁業資源捕撈作業的精準化說起。
傳統的海上捕撈,往往存在魚類集群性差、捕撈空網率高、海上漁業能耗高和生態友好性差等技術難題。針對這些痛點,團隊突破了捕撈作業的“精準化”和船載加工漁獲原料的“高質化”關鍵技術。
較傳統方式,綜合能耗和保護性動物誤捕率顯著降低,漁獲物的肌肉僵硬、肌纖維形態和組胺生成等鮮度品質得到明顯提升,網捕綜合能耗大幅降低,并有效降低了誤捕率,為遠洋漁業資源開發的低碳高效及其精準化生產作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線漁獲物捕撈上來后,緊接著,就是從源頭做好高質化保鮮。
由于遠洋和極地漁業資源遠離國土,存在海上一線大網量起網時漁獲物集中、凍品質量差和損失率高的技術難題,為此,團隊發明了微晶化冰冷減菌技術,有效抑制了魚體內源性酶和微生物的作用,解決了魚體品質容易劣化的技術難題。
同時,通過多元凍結保鮮技術,破解了傳統凍結的能量回收難題,有效提升了船載冷凍保鮮加工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傳統技術相比,凍結速率明顯提高,耗電量大幅降低,并有效保障了漁獲物的源頭鮮度品質。
最后,與傳統陸上加工不同,漁獲物的船載加工,在海洋航行的船上進行,海況復雜、船艙狹小且船體易受風浪搖擺的影響。科研團隊還得把海上移動加工的船載工程化做實。
目前,該成果授權發明專利70余件,相關技術已在我國代表性行業領軍龍頭企業率先應用,船載加工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91762.html
上一篇:秋季適合吃的魚秋天最該吃的幾種魚
下一篇:全智賢代言的護膚品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