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怎么吃都不胖有人一吃就胖為什么你一吃就胖
發布時間:2025-10-21閱讀(5)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
很多人都回到了正常工作生活中
無論是見到同事還是同學
有一個字都是很難回避的
那就是——
胖!
月半!

讓人更加痛苦的是
在“宅家”的這段時間
自己長的肉比別人多!

讓人最最痛苦的是
別人該吃吃該喝喝不長肉
自己飯吃得很少
喝涼水填肚子
還胖了!
胖了!

那么影響體重的因素都有些什么?
為什么有的人容易胖?
有的人不容易胖?
這個我們要從肥胖的標準說起
什么是肥胖
肥胖是因為體內脂肪的體積和/或脂肪細胞數量的增加而導致體重增加,或體脂占體重百分比異常增高,并且伴隨局部過多沉積脂肪。

那么肥胖的標準是什么呢?我們不討論諸如“好女不過百”這些說法,只說醫學上的標準:
一般用體質指數(BMI)進行判定,其計算公式是體重/身高平方(kg/m2)。
目前中國成人BMI 標準:18.5≤BMI<24kg/m2為正常體重范圍,24≤BMI<28kg/m2為超重,BMI≥28kg/m2為肥胖。
肥胖的分類
按照肥胖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
按照脂肪分布,肥胖可以分為全身性肥胖、向心性肥胖、上身肥胖、下身肥胖、腹型肥胖和臀型肥胖。

青春發育期前的青少年肥胖一般屬于全身性肥胖。而對健康危害最大的則是腹型肥胖。
為什么有的人容易胖?
這種現象跟機體基礎代謝率有關。基礎代謝率是指在自然溫度環境中,人體處于非活動狀態時,維持生命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
基礎代謝率高的人,為維持生命所消耗的熱量多,不易長胖。相反,基礎代謝率低的人,消耗的熱量少,容易長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會影響長胖。在這里我們列舉發表在權威期刊的幾個相關研究成果。
《科學》:肥胖與腸道菌群有關
腸道細菌會讓人增加食欲,也幫助身體儲存脂肪。
有研究者觀察了胖瘦程度不一的雙胞胎志愿者,他們是同卵雙胞胎,基因和生活環境大致相同。但體內的腸道菌群卻大不相同。
把雙胞胎中較胖者的腸道菌轉移到小鼠體內后,小鼠體重指數會迅速上升,來自雙胞胎中較瘦者的菌群不能使小鼠變胖。至此,研究者確定,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存在著重要聯系。此研究于2013年發表在《科學》上。

2019年7月26日,美國猶他大學的June L. Round在《科學》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了在肥胖中起關鍵性作用的菌群是梭菌綱(Clostridia)細菌。
《細胞》:肥胖與大腦有關
2019年1月17日,《細胞》發表了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大腦中Sema3信號通路的異常會導致肥胖。
研究者最初在英國萬人基因組計劃中觀察到,嚴重肥胖者容易出現Sema3信號通路的基因突變。

此外,研究者在動物實驗中發現,Sema3信號通路的基因敲除后,斑馬魚會變胖,體重增大,體脂百分比增加。
對于基因敲除的小鼠,由于其下丘腦中的神經元無法正常感知Sema3信號,這些小鼠長到“青年”后,研究者發現它們跟正常同齡小鼠吃的一樣多,卻比正常小鼠要胖!
《綜合神經科學前沿》:越胖越想吃
2019年7月30日《綜合神經科學前沿》雜志,一項來自美國紐約賓厄姆頓大學的研究發現,肥胖讓味覺反應變遲鈍,導致面對美食,越吃越想吃,控不住自己。

研究者給予大鼠高脂高糖食物,并在大鼠大腦中參與味覺處理的部分植入了微電極。研究發現,與瘦大鼠相比,胖大鼠的味覺反應較小,持續時間較短,電極發光時間較長。由于胖大鼠的味覺細胞傳遞的信息質量遠不如瘦大鼠,所以胖大鼠會攝入更多的食物。
簡單來說就是:胖子味覺差,感覺自己沒有嘗出食物的味道,就會多吃幾口看看好不好吃。
《英國醫學雜志》:私家車讓人胖
國際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志》發表了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等的研究,發現中國人買車增多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過分析了北京市2014年~2018年汽車擁有權、運動量和體重的數據,結果發現,北京市搖號中簽買車組人群的體重在中簽5.1年后相較于未中簽沒買車人群平均增加了10.34kg。
這表明,在大城市中擁有汽車會使體力活動減少,進而造成明顯的體重增加。
如何正確控制體重?
看了上面幾個不同角度的研究,我們自己能控制的因素其實還是兩個——吃和運動。
只要 BMI ≥25 kg/m2,就應控制飲食、增加運動、改善生活方式。以下幾種方法供參考:
限制能量平衡膳食
在限制能量攝入的同時又保證基本營養需求,其宏量營養素供能比例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
脂肪攝入保持不變,適當提高蛋白質攝入;碳水化合物的來源以淀粉類為主,保證膳食纖維攝入量25~30g/天;必須嚴格限制簡單糖的攝入;保證鈣、鐵、鋅、維生素AD及葉酸等的攝入。
高蛋白膳食模式
高蛋白膳食是指蛋白質的供給量占供熱比的20%以上,但是一般不超過每日總能量的30%。

輕斷食膳食模式
1周內5天正常的進食,其他2天(非連續性)只攝取平常的1/4能量。
增加運動量
運動對減肥的影響取決于運動方式、強度、時間、頻率和總量。建議增加快走等有氧運動至每周150分鐘以上(每天30分鐘以上,每周至少4天);更高水平的身體活動(每周200~300分鐘),維持體重下降以及防止減重后的體重反彈。

綜上所述
自己究竟胖還是不胖
一定要科學看待
自己能夠控制的是飲食和運動量
想改變就從這些做起吧
本文專家:段洪剛,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
來源:新華號 科普中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92957.html
上一篇:娘惹是新加坡的嗎新加坡娘惹啥意思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