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2閱讀(2)
今日是秋分
也是中國農民豐收節
又到了蟹肥膏美的季節
想想都流口水

在生活中
我們都知道要先把魚拍暈
去魚鱗再下鍋
但當我們把螃蟹活活煮熟
或者把大蝦生剝成蝦仁
你有沒有想過
它們是否有痛覺呢?

動物疼不疼
它們可說不出來
疼痛是很難測試的,它不能被直接測量或指出。當我們處于疼痛中時,別人只能從我們口中獲取這個信息。那么我們怎么才能知道,動物正在承受痛苦呢?
許多動物和我們在疼痛中的反應是一樣的,比如護理傷口時,那些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結構與人類相似的動物也能感覺到疼痛。這便包括了所有脊椎動物,從哺乳動物到鳥類,甚至包括魚類。
但是對于螃蟹、烏賊或黃蜂,這種類比就失效了,它們是全然不同的生物。

蝦蟹疼不疼?
看它會不會“摸”傷口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教授羅伯特·埃爾伍德(Robert Elwood)與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種研究的方法,即觀察這些動物的表現。
大多數生物能對意味著潛在損害的刺激做出響應。比如,當寄生黃蜂將其產卵器插入果蠅幼蟲時,幼蟲能感覺到,并會把身體卷起來,這個動作會促使黃蜂拔出產卵器。
不過,當動物作出反應時,不一定意味著動物就是處在疼痛當中,這種反應可能是單純的反射。

人的膝跳反應
舉例來說,當我們燙到手時,我們會立即反射性地將手縮回,而后才會反應到疼痛。因此,埃爾伍德的關鍵點在于,尋找不止是反射的反應,比如甲殼動物中跛行或照料傷口的行為。
對蝦梳觸角
埃爾伍德用對蝦進行研究時發現,當把乙酸刷到對蝦的觸角上時,對蝦開始用它們的前足,以一種復雜的長時間運動,來梳洗被處理過的觸角。更驚奇的是,如果預先局部施用麻醉劑的話,這種梳洗行為就不會出現。

圖片來源:meatonomics
螃蟹摩擦傷口
然后他又研究了螃蟹。如果他短暫地電擊寄居蟹的某個部位,寄居蟹同樣會用它們的螯長時間的摩擦那個點。食用蟹在移除一只螯之后也會摩擦敲打它們的傷口。

圖片來源:giphy
有時,對蝦和螃蟹會扭曲它們的肢體,去接近一些難以夠到的傷口。這些都不僅僅是反射,這是一種長時間的復雜行為,很顯然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
疼就躲開
這比反射復雜得多
埃爾伍德又用濱蟹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將濱蟹放到一個有強光照射的水箱中,水箱里有兩個隱蔽處。濱蟹在白天時傾向于躲在巖石之下,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會選擇待在其中一個隱蔽處。
然后,他對其中一個隱蔽處的濱蟹施以電擊,迫使它們從隱蔽處出來。僅經過了兩輪試驗,那些被電擊的濱蟹就會傾向于改變它們所選擇的隱蔽處。“這是一種快速的學習。”埃爾伍德說。

隱藏在砂礫下的濱蟹
對我們來說,疼痛是一種強大的驅動力,會盡可能的去避免疼痛。但如果回報足夠多的話,我們也能戰勝本能去忍受疼痛。
比如,我們能忍受牙醫的電鉆。那什么東西能讓一個甲殼動物為了得到它而去忍受疼痛呢?
對寄居蟹來說,一個舒適的家就值得去忍受疼痛。這些動物居住在廢棄的海貝中,但如果對貝殼內部施以電擊,它們就會棄殼而出。

埃爾伍德發現,施以電擊時寄居蟹棄殼的可能性,不僅僅取決于電擊的強度,還取決于它們有多想要這個殼。較好殼中的寄居蟹要承受更大強度的電擊才會被驅趕出來。
這意味著,螃蟹在受到有害的刺激時能權衡不同的需求。埃爾伍德表示,這種行為再一次遠遠超越了反射的范疇。

為了一個更好的“家”,寄居蟹似乎可以忍受更高強度的電擊。
圖片來源:wild-facts.com
圍繞著動物的疼痛,人類有很多話題值得討論:螃蟹也需要人道屠宰嗎?無脊椎動物的福利要如何保證?吃一種動物比吃另一種更加“不道德”嗎?

當然,證明螃蟹有痛覺
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食用了
秋天的螃蟹
吃起來真的挺香的
你吃了嗎?
轉載自|廣東科普

奉賢科技

點分享

點收藏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0283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