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發源地
發布時間:2025-10-23閱讀(3)
成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許多高逸之士隱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嚴君平、費長房等人。這些高逸之士后來都被納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漢順帝,有沛國豐人張陵入蜀,居于鶴鳴山中,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書,并廣泛吸收川西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信仰,創立了五斗米道。所謂“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三國志·張魯傳》,是為道教實體教團的產生,也標志著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張陵自稱“天師”,也稱“天師道”。張陵所居的鶴鳴山及其早期活動的青城山,就是今天大邑境內的鶴鳴山與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故歷來有大邑為道教發源地,青城山為道教發祥地之稱。 道家,諸子百家之一,春秋戰國時期,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并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道"不僅是道家哲學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終極信仰對象。由于"道"具有"無"的特點,沒有固定的形態,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個固定的、統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確定和變化本身接納于其中。歷史和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將有限的東西當成信仰對象往往帶來災難和沖突。另外,信仰"道"也不是信仰任何高高在上者,而是"道法自然","道"隨順萬物,尊重世間萬物的種種差異,并輔助各種差異的充分展開。所以"道"沒有統一的形態,趨近"道"也沒有統一的方式,"道"把權力下放給人類,讓人成為自己的主人。對"道"的這種信仰,有助于人群凝聚、成長為一個有序、自由且有神圣感的社會。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1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