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第一單元整體備課
本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與詩歌教學相適應,主要是欣賞詩歌作品,并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誦活動、詩歌寫作,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歌的魅力,獲得審美的熏陶。所以,本單元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重在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鑒賞詩歌,組織朗誦活動。本單元的"活動任務單"共安排了三個任務,分別是學習鑒賞、詩歌朗誦和嘗試創作。學習鑒賞中所選詩歌或大氣磅礴,表現胸中豪情(如《沁園春·雪》);或感情深沉,表達愛國之情(如《我愛這土地》);或執著詠嘆,抒發家國之思(如《鄉愁》);或情真意切,謳歌愛的真諦(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或細膩描摹,展現生命的力量(如《我看》)。這些詩歌建議學生獨立閱讀,自主欣賞,反復涵泳品味詩歌情感,把握詩歌意蘊,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詩歌朗誦是本單元的第二個任務,也是活動性最強的任務,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做好朗誦比賽前的準備工作,使朗誦活動豐富多彩且富有時效。嘗試創作既是前兩個任務的結合與落實,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名著導讀部分從詩歌的表現形式、語言、意象、情感等方面指導如何閱讀《艾青詩選》。
學習這個單元,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欣賞的方式進行自由朗誦,開展朗誦比賽。朗誦時,要注意重音、停連、節奏等,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律。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一個對象,寫一首小詩,抒發自己的情感。在寫作過程中,注意句式和節奏的變化、意象的合理選擇、語言的錘煉等。

任務一 學習鑒賞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本單元詩歌,了解詩人生平和寫作背景。
2.找出并分析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感受詩人情感。
3.反復誦讀,揣摩吟詠技巧,感受詩歌的美。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初步感知詩歌內容,分享閱讀感受。
2.采用誦讀的方式,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課時準備】
1.獨立閱讀每首詩,初步理解詩意。
2.結合課文旁批,聯系作者和寫作背景,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一首好詩,相當于聆聽一首美妙的歌曲;讀一首好詩,相當于欣賞一幅悅目的圖畫;讀一首好詩,相當于與一位藝術家促膝交談。
現在讓我們靜下心來,一起走進詩歌的世界,體悟詩歌的美之所在。
二、初讀,分享閱讀感受
1.以"說"分享初讀感受
師:九上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想必課前大家已閱讀過這五首詩歌,下面就請大家先來說說自己從這幾首詩歌中感受到了什么。
課件出示:
格式:從_________這首詩(詞),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讀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預設:
從《沁園春·雪》這首詞,我看到了北國壯麗的雪景,感受到了詩人豪邁的情懷和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和當代英雄的贊美。
從《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我看到了詩人將自己比作一只鳥,我通過這只鳥所看到的情景,感受到了詩人對土地(祖國)的熱愛。
從《鄉愁》這首詩,我感受到了詩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之情。
從《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我看到了四月天的美景,感受到了詩人營造出的四月天的美好意境。
從《我看》這首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機勃勃,讀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以"讀"分享初讀感受
師:大家對這幾首詩歌都有了初步的感受,在這些感受中,有對詩歌內容的感知,也有對詩歌畫面的描繪,還有對詩歌情感的歸納總結。要想把詩歌讀好,一定要將情感帶入作品中。那么怎樣將情感通過朗誦展現出來呢?那就需要在朗讀詩歌的時候,注意重音、停連、節奏、語氣、語調的處理。
現在,我們試著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將自己最有感觸的詩(詞)句朗誦出來,并說說這樣朗讀的原因。
(1)示范朗讀。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我將這三句詞中的"欲""試"二字重讀,是因為這樣可以體現"山""原"想要和天比高的雄心壯志,讀的時候還要將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豪邁的氣勢讀出來。
(2)讀法指導。
課件出示:
詩歌誦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停頓要恰當;
②節奏要緩急適當;
③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
④注意重讀的詞語;
⑤讀準字音,讀出情感。
(3)自主誦讀。
學生結合詩歌朗誦的要點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自主朗讀。
(4)朗讀分享。
師:現在,請幾位同學參照下列格式,將自己最有感觸的詩(詞)句朗誦出來,并說說這樣朗讀的原因。
課件出示:
格式:___________[朗誦的詩(詞)句],我這樣讀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設:
生1:"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我這樣讀是因為我在這一節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歡快,所以讀的時候除了要注意節奏的把握,還要注意語氣的輕快愉悅,要表現出這種歡快,語調就要上揚,語速可以稍微快一些。
生2:"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這樣讀是因為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對土地(祖國)深沉的愛,所以讀的時候重音一定要讀出來,語調要低沉,語速一定要慢,這樣才能將作者的情感展現出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享閱讀感受,可使學生迅速進入詩歌閱讀的情境,并對這五首詩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掌握詩歌朗讀的要點,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融入詩作中去朗誦。
三、再讀,把握感情基調
1.自由品讀,分析情感基調
(1)自由品讀,感受情感基調。
師:要讀懂詩歌,把握一首詩(詞)的感情基調是必不可少的,你們認為這五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分別是怎樣的呢?
預設:
(2)深入研讀,分析情感基調。
師:剛才我們整體感知了一下這幾首詩歌的感情基調,那么這幾首詩歌的感情基調主要是通過哪些意象或形式表現出來的?請用下面的格式匯報。
課件出示:
格式:我從_________中,讀出了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這首詩(詞)的感情基調是__________________。
預設:
我從《沁園春·雪》一詞中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四句中讀出了作者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可以看出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雄壯的、大氣磅礴的。
我從《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的"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一句中讀出了作者的悲憤,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憂郁悲憤的;從"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兩句中讀出了作者對土地深沉的愛,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也是深沉、悲痛的。
我從《鄉愁》一詩中每節都反復出現的"鄉愁"這一詞語中讀出了作者的愁緒,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憂愁的。
我從《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詩中的"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中讀出了作者的喜悅,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歡快喜悅的。
我從《我看》一詩中的"春風""青草"這些意象中讀出了生命的新綠,從"多少年來你豐潤的生命/永在寂靜的諧奏里勃發""哦生命的飛奔"中讀出了作者對生命、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愉悅的。
2.反復誦讀,讀準情感基調
師:請大家找出詩歌中最能表現詩人情感的句子,將我們剛才所分析的詩歌的感情基調帶入進去,再次誦讀,并說說該如何將這種感情基調讀出來。
預設:
《沁園春·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讀這幾句要將雄壯的氣勢讀出來,語氣一定要鏗鏘有力。
《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表現了作者對土地(祖國)深沉的愛,所以讀的時候,語調要低沉,語速一定要慢,將作者那份沉痛之情讀出來。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幾句飽含著作者的溫柔和愛,讀的時候語氣要舒緩輕柔。
【設計意圖】感情基調是指作品所表達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說情感態度。感情基調或悲哀,或歡快,或憂愁,或喜悅,或寂寞,或熱烈,或深沉,或奔放,或閑適,或昂揚進取……故設計了感受、分析、誦讀三個環節,通過分析詩歌的語言、韻律、內容等,可以讓學生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業
1.查找資料,了解意象和意境的相關知識。
2.找出意象:找出這五首詩歌描寫的自然之景或物象。
3.分析意象內涵:分析這些自然之景或物象的特點及內涵。
【設計意圖】第二課時要探究的是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相關內容,同時為了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能力,因此布置了以上預習任務。
結束語:詩歌的閱讀,不僅需要理解詩歌的內容,也需要把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通過誦讀的形式展現出來。想要把詩歌讀好,就一定要把握準詩歌的感情基調,并在此基礎上,處理好誦讀的節奏,將詩歌的情感讀出來。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找準意象,分析意象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2.結合意象分析,理解詩歌情感。
【課時準備】
1.反復誦讀這五首詩歌,把握好詩歌的感情基調。
2.找出這五首詩歌描寫的自然之景或物象,并分析其特點及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對本單元這五首詩歌的理解,也分析了這五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并通過誦讀的形式展現了出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從意象、意境的角度,更加深入地分析這五首詩歌吧。
【設計意圖】通過對第一課時內容的回顧和本課時所要探究內容的導入,使學生快速進入詩歌學習的情境之中。
二、細讀詩歌,分析意象
1.檢查預習,分享成果
師:上節課我們留下了幾個有關意象和意境的預習任務,現在就請同學們來說一說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預設:
意象: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即詩歌中所寫到的自然之景或物象,有具體與抽象之分。
意境: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即詩歌通過意象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情境。
2.分析詩句,找準意象
(1)師:剛才同學們對意象和意境的含義理解得非常到位,意象就是自然之景或物象,上節課我們布置了找出這五首詩歌的意象的任務,現在請同學們說說這五首詩歌描寫了哪些意象。
預設:

(2)師:剛才我們找了這五首詩歌所選用的意象,現在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作者會在詩歌創作之時選用這些意象呢?
預設:
這些意象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內涵,而且這些意象包含著詩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寄托。詩人用這些具有內涵的意象進行創作,便于詩人營造個性化的意境,以及在詩歌中抒發自己獨特的情感。
如《沁園春·雪》中最主要的意象是"雪","雪"這一意象結合"長城、大河(黃河)、山(山脈)、原(高原)"這一系列意象,營造出闊大的意境,由此引發作者的感慨。
3.分析意象,把握內涵
(1)師:作者在詩歌創作之時,對意象的選用都是別有深意的,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分析意象的特點及內涵呢?
預設:
一是通過意象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去分析。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所選用的"軟風、新芽、百花"這些意象就帶有鮮明的四月天的特點。《鄉愁》中"郵票、船票"這兩個意象,就其本身而言,就是親人朋友間溝通的橋梁。
二是通過意象的修飾語去分析。詩歌中描繪意象時,所選用的修飾語也賦予了這些意象特殊的含義。如"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詩人在"河流"這一意象前選用了"悲憤"這一形容詞,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詞想象出此時郁積在詩人以及千萬百姓心中的悲憤,"河流"此時也就象征著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如河流般洶涌奔流的悲憤。
(2)師:結合剛才總結的分析意象的方法,現在我們可以試著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五首詩歌所選用的意象的特點及其內涵。
預設:
《沁園春·雪》中"冰、雪、長城、大河(黃河)、山(山脈)、原(高原)"這一系列景象,最能反映北國風光的雄壯。
《我愛這土地》一詩中,"鳥"象征著詩人自己,"暴風雨"象征著日寇的欺凌,"土地"象征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河流"象征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如河流般洶涌奔流的悲憤,"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黎明"象征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
《鄉愁》將無形的鄉愁轉化為具體可感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系列物象上。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所選用的意象,帶有鮮明的四月的特征。"軟風"輕靈,"云煙"軟綿,"光艷"燦爛妖嬈,"星子"閃耀,"細雨"輕柔細膩,"百花"鮮妍,"月圓"天真莊嚴,"新芽"柔嫩喜悅,"白蓮"期待,"燕"是愛、暖和希望。
《我看》中所選用的代表著春天的意象"春風""青草""飛鳥""晴空""流云""花朵"等,寫出了萬物的生生不息、生命的蓬勃向上。
三、感受意境,讀出畫面
我們讀這幾首詩歌,可以結合詩歌中所選用的意象,想象出詩歌中的畫面,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境。意境就是通過具體的意象營造出來的一個整體的氛圍情境。
1.自主誦讀,讀出畫面
詩人通過這些意象,描繪了怎樣的畫面或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呢?
課件出示:
格式:我從__________這首詩(詞)的__________中,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_________________的畫面(或營造了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分享展示,共賞畫面
師:現在請幾位同學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發現。
預設:
生1:我從《沁園春·雪》這首詞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三句中,找到了"冰""雪"這兩個意象,"冰""雪"展現出整個世界被冰雪覆蓋的情景。這三句描繪了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
生2:我從《沁園春·雪》這首詞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中,找到了"長城""大河(黃河)""山(山脈)""原(高原)"這幾個意象,這幾句描寫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描繪出了大河滔滔、千里冰封、一片白茫茫的壯闊景象。
生3:我從《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第一節中,找到了"鳥""暴風雨""土地""河流""風""黎明"這些意象,作者把自己化身為一只喉嚨已經"嘶啞"的鳥,通過歌頌飽含詩人獨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等自然物象,營造出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祖國景象。
生4:我從《鄉愁》這首詩的第一節中,找到了"郵票"這一意象,這一節描繪出一幅"我"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的畫面;從詩歌第二節中,找到了"船票"這一意象,這一節描繪出了"我"成年后為生活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只能靠船票寄托愁緒的畫面;從詩歌第三節中,找到了"墳墓"這一意象,這一節描繪出了"我"與母親永遠分別的畫面;從詩歌最后一節中,找到了"海峽"這一意象,這一節描繪出了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分隔的畫面。
生5:我從《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的第一、二節中,找到了"風""云煙""星子""細雨"等意象,這些意象共同描繪出春風徐來、云煙拂面、星光點點、細雨如織的四月天的美好畫面,讓人感受到愛意和溫暖。
生6:我從《我看》這首詩的第一、二節中,找到了"春風""青草""飛鳥""晴空""流云"等意象,春風吹拂著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遙遠的湖水也似乎蕩起了"綠潮",飛鳥在天空展翅逐漸滑翔至遠空深處,夕陽染紅的流云映照著紅色的大地,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春日夕陽圖。
追問:詩人運用這些意象,描繪出這些畫面或者營造出這些意境有何作用?
預設:將無形的情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有利于讀者更好地去感知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五首詩歌有一個共同點,都以描寫自然之景或特定的物象為主,借此抒發某種情懷。由此可知,分析意象是理解這五首詩歌必不可少的一步。因此設計了以下教學內容:先找準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特點和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借助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詩歌誦讀中感受詩歌描繪的畫面和營造的意境。
四、布置作業
1.查找資料,了解這五首詩歌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2.結合作者和寫作背景,試著分析這五首詩歌的思想情感。
【設計意圖】第三課時的內容是使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歌情感,學生需要了解詩人及寫作背景,同時為了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讓學生學會自主深度學習,布置了以上預習任務。
結束語:所有詩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以描寫自然之景或以特定的物象為主,借此抒發某種情懷。因此,分析意象對理解這五首詩歌的內容及情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先找準意象再分析意象的特點和內涵,并在此基礎上反復誦讀,體會詩歌情感,并在詩歌誦讀中感受詩歌描繪的畫面和營造的意境。
第3課時
【課時目標】
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讀懂詩人情感。
【課時準備】
1.反復誦讀作品,感受詩歌感情。
2.了解作者生平和創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這五首詩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分析了詩歌的情感。現在,我們結合詩人的生平和詩歌的創作背景,更加深入地分析詩歌的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對第一課時的內容回顧和本課時所要探究的內容導入新課,使學生快速進入詩歌學習的情境之中。
二、知人論世,理解情感
師:讀懂一首詩歌,除了要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了解詩人生平、創作風格以及詩歌的創作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現在請大家分小組合作,交流分享一下自己的預習成果,再選出小組代表匯報一下每首詩作者的基本情況和詩歌的創作背景。
1.走近作者
課件出示:
首先請第一組至第五組的小組代表分別來匯報一下五位詩人的基本情況。
預設:
《沁園春·雪》的作者是毛澤東。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也是一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詞以常見的字詞描繪出氣勢磅礴的意象,意境奇特,氣勢恢宏,志高意遠。
《我愛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艾青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詩人。其早期詩作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光的贊歌》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鄉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余光中生于江蘇南京,后移居臺灣,詩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等。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林徽因,中國著名女建筑學家、詩人和作家,參與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文學創作方面,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我看》的作者是穆旦,原名查良錚,著名愛國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代表詩人之一。
2.了解寫作背景
課件出示:
下面請第六組至第十組的小組代表,依次介紹五首詩歌的寫作背景。預設: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當時毛主席率領紅一方面軍從陜北出發,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西部。在陜北清澗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他面對茫茫雪野、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寫下了這首詞。
《我愛這土地》寫于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的。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鄉愁》寫于1972年。同所有漂泊在寶島臺灣的人一樣,詩人雖然身居臺灣島,但內心深處時時涌動著濃濃的思鄉之情,這種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多年的詩人,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首雖淺顯易懂但韻味無窮的《鄉愁》。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發表于1934年的《學文》上。關于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表達詩人深切的懷念;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兒子出生的喜悅和對兒子的希望。其子梁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
《我看》這首詩作于1938年,是詩人穆旦隨學校(清華大學)來到云南之后創作的第一首詩,寫于西南聯大文法學院所在地蒙自。詩歌寫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給詩人的印象以及詩人從中獲得的生命感悟。
3.知人論世,分析情感
(1)師:剛才同學們介紹了詩人和寫作背景。那么在閱讀詩歌時,我們為什么要了解詩人和詩歌的寫作背景呢?這對閱讀詩歌會起到什么作用呢?
預設:
"知人"是指鑒賞作品時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狀況及寫作動機等信息。
"論世"是指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內容。
將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以及作家的生平等與作品聯系起來,有利于讀者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徹地了解作家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情感。
(2)師:結合詩人簡介和寫作背景,請你說說這幾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預設:
《沁園春·雪》是詩人行軍途中所作,詩人此時豪情滿懷。再結合詩人氣勢磅礴的創作風格,我們可以得知這首詞表現了詩人豪邁的情懷,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和當代英雄的贊美。
艾青是一位愛國詩人,《我愛這土地》寫于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著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表達出詩人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
余光中生于江蘇南京,后移居臺灣,那時要回到大陸可以說是困難重重,通過《鄉愁》一詩,人們也足以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之情。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由寫作背景來看,可能是詩人為悼念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也可能是為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所作。
《我看》描寫了大自然美好溫馨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由的憧憬,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愿以熱血、青春報效祖國的深情。
【設計意圖】分析詩歌,必須要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運用"知人論世"法能引導學生自主了解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并以此為基礎,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情感。
三、結合文本,讀懂情感
師:我們剛才結合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分析了一下這幾首詩的情感,但《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創作背景有爭議,那這時我們應該如何去分析這首詩的情感呢?
預設:
結合文本,也就是結合詩歌所寫的內容去分析詩歌情感。
這首詩應該是作者為兒子出生而作,以表達兒子出生所帶來的喜悅和心中對兒子的希望。
這首詩中,"春""四月天""百花""雪化后那片鵝黃""初放芽的綠"等,代表著新生,"夢中期待的白蓮"則是對新生命的期待與祝福。這首詩選取了有著春天溫柔、和暖、充滿生機和希望的特點的意象,詩人飽含感情地將其描畫出來,以表達對兒子真摯的愛。
師:由此可見,結合文本分析詩歌情感非常重要。現在請各位同學結合詩歌內容,分析一下作者在此詩中想表達的情感。
課件出示:
格式:我在_________一詩(詞)中,從__________________中,讀出了作者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預設:
我在《沁園春·雪》一詞中,從"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中讀出了作者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從"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讀出了作者偉大的抱負和堅定的信念。
我在《我愛這土地》一詩中,從"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中讀出了作者強烈的土地之愛,讀出了作者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
我在《鄉愁》一詩中,從"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中讀出了作者濃濃的鄉愁和對祖國大陸的思念。
我在《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詩中,從"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中讀出了作者的喜悅,從"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中讀出了作者對新生命的期待。從"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讀出了作者熾熱的愛和美好的祝福。
我在《我看》一詩中,從"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哦,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中讀出了作者對生命、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設計意圖】分析詩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對文本的分析。因此要引導學生結合詩歌內容、意象、意境等來綜合分析詩歌情感。
四、融入意境,讀出情感
誦讀自己喜歡的詩歌。
提示:將自己想象成詩人,想象自己看到了這些畫面,并帶著詩人的情感朗讀。
【設計意圖】要讀好詩歌,需融入意境,將詩人想表達的情感通過誦讀的形式展現出來。
結束語: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是詩人情感的集中體現。那詩人如何抒發情感呢?詩人在詩中會通過描寫自然之景或特定的物象,借此抒發某種情懷。希望在學完本課之后,同學們也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詩歌,想象詩歌所營造的意境,體會作者情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詩歌的美之所在。
【板書設計】

【我的設計亮點】
詩歌的共性是通過描寫自然之景或特定的物象,抒發某種情懷。本課也以此為基礎,通過"找準意象—分析意象內涵—分析詩歌情感"這三個步驟將本單元的五首詩歌串聯起來,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性,并結合"知人論世"法,帶著學生一起去分析詩歌情感,想象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并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詩歌美之所在。

[關鍵能力]
審美鑒賞與創造——詩歌意象
"詩是無聲畫",詩要用形象說話。一般說來,詩歌寫作是由"靈感—尋象—尋言"這三個階段構成的。獲得靈感,就是獲得一種詩美體驗;獲得詩美體驗之后,就要將詩美體驗轉化為詩歌意象。
詩歌意象創作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象征手法的運用。象征多用具體生動的形象來暗示某種生活、情緒和哲理,可以將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
2.要善于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詩歌創作中,或是即事抒情,或是融情于景,或是托物言志,要盡力將情感形象化,避免單純地抒情。
3.意象的組合。意象組合是用一個接一個的意象,按照一定的美學原則把它組合起來,形成一幅幅跳躍的畫面,使它們產生對比、襯托、聯想、暗示等作用,讓讀者通過一系列的意象組合去揣摩和領悟作者的意圖。
[疑難探究]
意象與意境的區分:
文藝理論大家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一書中對二者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基本特征以達到人類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為藝術典型。
根據這個界定,我們可得出以下幾點。首先,意象是可以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是要體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地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意象構成意境主要有兩種情況:
其一,由一個意象構成一個意境。
其二,意象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個意象構成一幅圖景,形成一個整體意境。如《我愛這土地》中,作者把自己化身為一只喉嚨已經"嘶啞"的鳥,通過歌頌飽含詩人獨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等自然物象,描繪出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祖國景象。
[文化素養]
1.《離騷》
屈原的代表作,《楚辭》名篇,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楚辭體"是楚地的詩歌形式,以《離騷》為典型代表,故又稱"騷體"。《離騷》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先河。《詩經》中的《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合稱"風騷"。
2."風流人物"
指英俊的、杰出的,對一個時代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在《沁園春·雪》中是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風流人物的代表。
3."新月派"簡介
"新月派"是中國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提倡新格律詩,主張詩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代表人物有徐志摩、聞一多、林徽因等。
4."九葉詩派"簡介
這是抗日戰爭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等九人。主張"人的文學""人民的文學"和"生命的文學"的綜合,自覺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結合,注重在詩歌里營造新穎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5.關于"雪"的名句
(1)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4)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其一)
(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6.關于"鄉愁"的名句
(1)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張籍《秋思》
(2)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4)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設計/鄧晗)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278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