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川菜教學江湖菜鄉廚開播講述鄉間川味大廚
發布時間:2025-10-23閱讀(3)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遵循人們的口味,鄉廚們需要不斷求變創新,但他們從未放下三蒸九扣的本事,熱切地期盼著,那冒著白煙高聳的蒸籠,和堆滿各種菜式的案板,成為鄉宴上揮不去的風景……”伴隨著畫外音慢慢淡出,畫面的視野也逐漸變得寬闊,轉場的黑幕亮起后,當演職人員的字幕緩緩滾動在屏幕之中,《鄉廚》首集中關于“鄉宴”的故事也走向了結尾。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是該系列節目的開篇,在接下來播出的內容,更會將行走于鄉鎮中四川鄉廚的故事一一道來。

導演彬歌
1月24日晚,《川味》2022年新春特別節目《鄉廚》,于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CCTV-2)播出。在當晚播出的首集節目中,傳統的川東八大碗,南部縣升鐘一帶的傳統飲食臥龍鲊,帶著荷葉清香的荷葉鲊,包含了十三種材料的蒸菜“十三花”……
畫面里,獨屬于四川鄉宴中的傳統美食映入眼簾,讓觀眾們頓感口吃生津。但在美食背后,片中更將鏡頭對準了尋常人家的煙火氣,鄉宴所帶來的情感聯結,以及鄉廚們對于傳統菜式的堅守或改良。
“很多人走出家鄉之后,會開始懷念鄉宴中的味道。加上現在“一條龍服務”下所誕生的新鄉廚,與傳統鄉廚交流碰撞,是該行業交替變革最大的一個時代。我覺得應該把這些拍下來。”在該紀錄片正式開播前,封面新聞專訪到了總導演彬歌,說起了他印象中的“鄉愁”,與田野間裊裊升起的炊煙。

鄉廚開宴 “將地方風味烹制成鄉愁”
北起曾家山,南到筠連高坎,西到古路懸崖村,東到酉水河畔的漁村……在過去的兩年中,彬歌及其攝制團隊奔波在四川大地上,尋找著獨屬于這片土地的眾多美食、人物和鄉村故事,并以長年活躍在鄉村的鄉廚作為拍攝主體,記錄下他們的烹飪的點滴。
“本來,我想把這一塊的內容,作為《川味》第四季的其中一集的。”在采訪的開始,彬歌談到了為何會選擇將視角對準“鄉廚”這一人群。因為縱觀市面上琳瑯滿目的美食紀錄片,幾乎難以找到這一群人為主題來創作的節目。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少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朋友,已經不再知曉“鄉廚”為何物。“現在,有很多老的鄉廚的傳統鄉味,或者鄉宴的烹飪方式,都在發生重大的改變,或被新的方式所替代,我覺得這些應該被記錄下。”
在彬歌看來,行走在四川的田野之間的鄉廚,本身就是極有代表性、與美食相關的一個群體。鄉廚們利用當地的傳統的食材,把這些風味烹飪成一種美食,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歲月流轉中形成傳統,從而成為了當地人們所記住的鄉愁。

靠一道“臥龍鲊”聞名于十里八鄉的鄉廚羅澤生;在大小鄉宴中奔忙超過五十八載的魏祥輝;操辦著一場名為“十三花”的傳統宴席的周安金……在播出的首集節目中,觀眾們能看到來自于四川不同村落,擅長不同菜式的鄉廚。而他們所操辦的鄉宴,有只需一位鄉廚“只身赴宴”一手操辦的傳統壽宴,也有“一條龍服務”下用更專業的廚師班底打造的壩壩宴。在片中,觀眾能看到近20位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鄉廚故事。
“我們當時跑了很多地方,去到了很多的鄉村中去取材。”彬歌透露到,當時在選取拍攝對象時,也做了諸多的考量。譬如,在地域上,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各個地方的美食文化都有展示;在年齡上,也有新舊鄉廚的碰撞與差別。“我所選擇的鄉廚,不全是辦壩壩宴的,也有做農家樂。他只要是通過美食來謀生,或者通過創業讓家鄉變得更美好,都是我們鄉廚的標準。此外,我們不光拍攝了村子里的鄉廚,還有很多小鎮上的鄉廚也有呈現。”

鄉愁仍在 “傳統美食以新的方式呈現”
“謝謝,拍得很好,讓我回到了童年的故鄉。”
在《鄉廚》網絡播出平臺B站的評論區,能夠看到這樣一條留言。只有短短十余字,能夠從中感受到人們難離故土的熱忱,體會到美食背后所牽動的是鄉愁。但時代的飛速發展變遷中,不少網友也感慨到鄉愁“難續”,童年時喜愛的美食在漸漸消逝,記憶中的熟悉技藝也隨歲月湮沒。而在導演彬歌的鏡頭里,他也以其慣有的獨特視點和執著,向觀眾交出了一份關于鄉愁及鄉村建設的最新思考和感悟。
“在鄉廚的變化中,觀眾能看到鄉村的變化。”彬歌描述到,從前老一輩的鄉廚,很少有人把做宴席當成謀生的手段,更像是鄉里鄉親間的幫忙互助。“以前物質條件也不好,最多給鄉廚發個紅包之類的。但是現在,鄉廚是一門職業了,提供的服務和功能都升級了。這是時代的變化,我們是客觀的記錄者。”
當然,無可避免的,也有一些關于美食的記憶正在慢慢淡出時代的舞臺。在播出的首集中,已經是古稀之年的鄉廚魏祥輝,望著壩壩宴中大快朵頤的食客,目光悠長而深遠,因為這可能是其最后一場掌勺的鄉宴了。
“很多人說想吃傳統的鄉宴,但現在真正傳統的很少了。一是食材的變化,二是烹飪方式的改變。還有老鄉廚年紀越來越大,他們已經辦不動了,在逐漸地退出烹飪的舞臺。而換來的,是新的‘一條龍’的專業鄉宴承接來服務鄉村,他們來得很快,整個設備全部到位。”
彬歌說到,在拍攝過程中,當傳統的菜式不再出現在宴席之中時,自己也有過惋惜之情。但隨著拍攝的深入,他卻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鄉愁并沒有消失,傳統也仍在延續,不過轉變成了更適應時代的方式。
“我之前以為臥龍鲊的手藝沒有了,但它實際上還在,只不過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你看原來的臥龍鲊,一片肉長40公分,因為當時物質匱乏,人們只能靠著宴席來進補大肉。現在誰還缺肉呢?大家吃的只是一個氛圍。所以鄉廚把40公分改成了20公分,也避免了浪費。”而這樣的“臥龍鲊”,也會形成新的鄉愁。
舊去新來,時代在發展,新的烹飪方式也在迎合著當代人們的口味。而每個時代,也有獨屬于自己的鄉愁。“中國人在往前走,不說傳統的鄉廚消失了就斷了,而傳承下來后以新的方式呈現而已。”彬歌說到了“十三花”,這是當地宴席中最重要的頭菜,其仍然存在,只不過會用更好的食材來烹制。“但是它表達的鄉情,和人們對鄉愁的渴望,是沒有改變的。所以說美食和烹飪,背后實際上都是人情,其內核是沒變的。”

川味飄香 “記錄下有價值的影像”
從網絡上口碑爆棚到登上央視,再到走向海外,于全球五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臺推出。從《川味》的第一季的拍攝算起,這檔美食紀錄片已經走過了十年的漫長的歲月。隨著新春特別節目《鄉廚》的播出,其也是第四季的先導片。據導演透露,第四季后期制作,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有望在年內與觀眾見面。
當一檔美食節目走到“第N季”,不僅也會讓觀眾好奇到其的創新與改變。彬歌說到,最開始的時候《川味》規劃了8個系列,把《鄉廚》算上,到第四季也才湊了5個系列。在四川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他認為還有太多的美食故事等他去發掘,太多關于美食的回憶,需要被鏡頭記錄下來。

“其實我想拍的是一種情懷和價值。當然我希望有更多人看,但是沒有人看,我還是會拍。”彬歌表示,他拍美食節目已經有了十余年的時間,而《川味》行進到現在,跟第一季相比確實也有很大的改變,譬如片長等等。
“但是,我一直沒有去追逐流量。作為一名四川人,‘川味’這兩個字放到我手上拍,我還是要負責任,不能把它拍的完全經濟利益或網紅流量去做。我的想法就是拍價值,拍我們真正的鄉愁,我們的好山好水好人,拍四川的精神狀態幸福生活,這里的人民勤勞質樸的內核,以及休閑豁達的狀態。”
在關于彬歌的采訪中,“鄉愁”和“炊煙”這兩個詞被高頻提及,從中折射出的,是導演對于人間煙火氣的依戀。采訪的最后,彬歌說起了自己的外婆,說起最早拍攝《川味》第一、二季時,有好幾集都有著外婆的影子。
“記憶中的外婆家很美,一座山翻過去之后,平地上有水塘,有桃花。炊煙升起,外婆會取下臘肉,給我做面條吃。”
而炊煙飄起,鄉愁也就蕩漾開來。在彬歌的鏡頭中,川菜中蘊含的家鄉滋味,鄉廚承辦鄉宴所帶來的情感聯結,都在這部紀錄片中,有了完整的詮釋和記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28880.html
上一篇:正宗糍粑做法水車糍粑好看又好吃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