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聊城蒸碗排行榜聊城蒸碗勾起兒時味覺的回憶
發布時間:2025-10-25閱讀(3)
文/晨曦,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聊城蒸碗排行榜?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聊城蒸碗排行榜
文/晨曦
時光無情,不管你是否記住,流淌的日子都不會因你的嘆息贊美而駐足。兒時的記憶會成為你人生歷程中那一抹永遠無法抹掉的紅色透明。而我記憶最深、最難忘卻的還是對家鄉蒸碗的味道,盡管離開故鄉40余年,也品嘗過許多的美味佳肴,西餐料理,但那些魂牽夢縈的舊時滋味再次遇到后還是欲罷不能,它像一道魔咒牽引著我的舌尖讓我從心底情不自禁喳出一絲絲的鄉愁。
據東昌府史志記載,聊城蒸碗起始于清朝,延續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因古運河穿城而過,在當時交通不便的古代,水路無疑成為連接商貿運輸的重要通道。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山西、陜西的商人集資興建山陜會館,那時聊城便成為京杭大運河重要口岸之一。清代運河暢通時,聊城商賈云集,經濟繁榮,南來北往的漕船絡繹不絕,停泊待卸的商舶綿延數里,一時間東昌府竟成了江北經濟貿易的中心。會館建立后,隨著山陜商人的增多,陜西、山西人也將當地的美食,俗稱八大碗帶入聊城。而當時在聊城鄉下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也有蒸碗菜的習慣,后人結合三地蒸碗特點,尊古創新,最終將蒸碗這一傳統美食發揚光大,做到極致,只到今天聊城蒸碗仍保留著這道普通美食的原始味道。據說清乾隆11次南巡,六次在聊城留駐,至今在光岳樓還保留著他當年下榻的房間,當地官員請乾隆品嘗蒸碗之后贊不絕口,龍心大悅,并重賞廚師。聊城蒸碗從此名聲大振。一直于來此辦事和公差的達官顯貴,三教九流均由此路過,吃蒸碗似乎成了當時一種身份的象征。即便是在美食遍地的今天,聊城蒸碗仍舊以軟糯酥爛、肥而不膩、入口即化、滋味綿長深受人們的喜愛?!澳Σ谑峙筛?,提箸不及碗碟空” 如果你今天來江北水城嘗一次聊城人親手做的蒸碗,在對醇厚地道的北方滋味羨嘆之余,縈繞舌尖的回味定會讓你在心底留存。
說起蒸碗,聊城人熟悉的味道,每個人都會給你講出很多的關于蒸碗的民間典故。一致于后來清宰相劉墉,江南八怪鄭板橋來聊城都對這一美食贊不絕口。傳說乾隆七年至十年,鄭板橋在范縣當縣令來東昌府下面的一個小鎮,那天正趕上下雪,當他頂著雪花行走在大街時,路邊一家名得水園的小店門外蒸籠內飄出的一股肉香讓他停下腳步,當店家將一碗蒸好的方肉端到他眼前時,鄭板橋吃罷感嘆道,此美味讓我想起家鄉的梅菜扣肉,蒸碗與扣肉乃人間美味,飯后回到駐地創作了《得水園喜雪圖》送于店家。舊時蒸碗曾是鄉下過年必備的特色美食之一,那種蒸籠里散發出肉香的味道每每想起滿口生香。時光流轉,現在聊城的大街小巷偶爾也會看到以蒸碗為主題的特色餐館,不時地勾起人的味覺和回憶。蒸碗這種只有在節日和紅白喜事才吃的地方美食,今天在聊城漸漸演變成酒店、餐館的壓軸菜品。而每年春節,在聊城各地貴賓客人來蒸碗必定是不可或缺的菜中大件。說起聊城蒸碗,四個碟子,八個碗,四碟為蔬菜冷品。葷菜雖用材不同,上至山珍海味、雞鴨魚肉,下至瓜菜果蔬,無所不蒸,皆成美食,則碗碗溢香。而蒸碗按傳統做法需要一套完整的制作工序,這也是確保蒸碗出籠色香味的完美。蒸碗作為聊城地方美食,還是以魚類肉類為主,其共同點就是用料考究,烹飪工序復雜。聊城蒸碗傳統做法有八個、有時也會根據主家要求做十二個,品種有方肉、條子肉、雞塊、排骨、黃河鯉魚、大豆腐肉沫夾、牛羊肉丸子搭配組成。其原材料主要以葷菜為主,但是要想做出上好的菜品,選材當然還是最重要的。如制作蒸碗所用豬肉就頗有講究,相對入口即化的方肉、條子肉和蒸排骨,前者選材必須是帶皮的三層五花肉,排骨則必須是豬肋排。雞肉則為雞胸脯剁成大小均勻的塊狀、其中聊城蒸碗肉塊、排骨、雞塊、魚塊、肉丸子等,須提前一天以八角、茴香、大料等、浸泡腌制,然后在陰涼地涼至3個小時,掛上面糊過油炸透用笊籬撈出,篦油呈金黃誘人的富貴色方為上品,當地百姓喜稱為金包銀。看到這財大氣粗的叫法,我從內心對老輩人的聰明睿智感到驕傲,也許吃過老家的蒸碗,才算是把所有的美好期盼都種植在心里了。而蒸碗承載了讓每一個聊城人難以忘懷的家鄉情愫,今天品味的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傳統美食,更多的則是對故鄉深深的思念。
去年小寒那天,我來到老家聊城東阿,戰友說冬季吃蒸碗能讓人溫暖。當晚我們便來到有名的老賀家蒸碗店,年過50的賀師傅是賀家蒸碗的第5代傳人,我看著賀師傅做的第一道蒸條肉,生火,倒油,下肉,一連串的動作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他告訴我油炸后的各種食材涼后盛入黑釉的小碗中,放上蔥、姜、花椒面等,這才算是完成蒸碗的第一道程序。待廚師在里面裝滿各種食材,就挨個地擺進籠屜里。不明蒸碗的食客在沒有品嘗之前,看到裝食材的瓷碗便心生疑惑,而卻不知這做菜的細微奧妙之處恰恰在這只不起眼的黑瓷碗里。原來每一道蒸碗,除了繁雜的制作過程,還都要先在一只極為粗糙的黑色小碗里走一遭。撇開這只碗,這蒸碗還就真做不出地道的味道來。觀其碗,黑不溜秋、粗拉賁壯,但卻是選用黃河底積淀久遠的紅膠泥燒制而成。因為,也只有從這種泥制碗里蒸過的肉,味道才會與眾不同。做蒸碗用的籠屜則為上好的竹子做成,大鍋須用鐵質,這也是做蒸碗最好的兩樣器物?;\屜擺滿,食材放置蒸籠用劈柴大火燒開,再以小火慢蒸,直到把一摞高高的籠屜轟出了濃濃的熱氣,這碗就算正式開蒸了。而讓人稱奇的是,蒸碗所用的籠屜必須是大蒸籠,上下兩層分放置四碗,其奧妙是不同品種的蒸碗放在一起蒸,達到食材、香料的香氣在籠子里互相浸透,牛肉有羊肉的香味,羊肉也帶著雞肉的嫩滑,雞肉有豬肉的甜香,蒸出來的蒸碗才會生出一種特有的味道。
按照聊城東阿蒸碗制作老賀師傅的說法,蒸碗只要鍋不燒干,蒸的越久菜就越入滋味。待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這壓軸的大菜蒸碗也開始上桌。而出籠上桌還需要一道繁雜的工序,如果你近前觀看像是在看一出雜技表演,只見兩位小工把冒著騰騰熱氣的籠屜一層層抬下來,掀開熱氣升騰的帽蓋,幾位廚師左手墊苫布,右手執一個細花瓷碗,并迅速蓋在黑瓷碗口,魔術般把蒸碗里面的熱菜翻轉到細瓷碗里,然后以蔥末、香菜點綴上桌,色、香、味、形俱全的美食蒸碗菜才算最終完成,僅看一眼,就能讓人饞涎滴落了。更為講究的是,蒸碗做好以后,并不是一次上齊,而是分先后端上桌,這主要是能讓客人仔細地品嘗每一道菜,也給客人們增添了期待下一道美食的欲望,給客人留下一個回味的空間。
聊城蒸碗蒸出的是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向往,傳承二百多年民間美食用地道的傳統蒸碗征服了人們的味蕾。也許走出聊城,全國各地蒸碗到處可見,而只有老家蒸碗能給我家的感覺。作為地道的魯西聊城人,我清楚蒸碗已成為故鄉過大年不可缺少的一道傳統美食,不管社會如何發達,物質如何豐富,只有蒸碗菜能體現年的味道。而今天它已不僅是一道簡單的菜肴,更是生活的儀式、過年的存在,也是讓走出故鄉游子回味家鄉味道的最好引子。蒸碗的味道是鄉情、親情、惦念、是生我養我長大成人的泥土氣息,更是那魂牽夢縈的綿綿思念,那滋味如陳年老酒越發變得醇厚久遠回味無窮。
(圖片源自網絡)
【作者簡介】晨曦、軍旅作家、詩人、編輯。1981年入伍,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文學系,先后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經濟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等出版發表文學及影視作品二百余萬字。詩歌散見于人民日報、解放軍文藝、解放軍報、文藝報、青年文學、當代、收獲、山東文學、北京文學、星星、詩刊、人民武警報、中國作家等報刊,并多次被《讀者》《青年文摘》等轉載;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青年文學》、《星星》獎。全軍及山東省優秀報告文學獎;長江文學獎,全國詩歌“金杯”獎,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散文季優秀作品獎等全國、省市優秀作品獎30多次。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系。投稿郵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電話:13210570289 (入會) 18765312921 (投稿)
壹點號當代散文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59255.html
上一篇:石家莊蒸碗的來歷來自家鄉的味道
下一篇:絲瓜削皮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