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舌尖上的韓國深度美食專訪袁燦興皇帝們的美食
發布時間:2025-10-25閱讀(4)
“將羊頭整治干凈,開水中略焯,清水清洗,入鍋,加蔥姜茴香料酒,也可放入蘑菇取鮮味,蓋鍋煮至半熟后,將羊頭取出,去掉羊骨、羊眼,再入鍋,加調料煮熟出鍋冷卻后,切成薄片食用燴羊頭這道菜,肉與湯共食絕佳,能去虛補氣,安心止驚,是冬季的滋補菜肴”,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舌尖上的韓國深度美食?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舌尖上的韓國深度美食
“將羊頭整治干凈,開水中略焯,清水清洗,入鍋,加蔥姜茴香料酒,也可放入蘑菇取鮮味,蓋鍋煮至半熟后,將羊頭取出,去掉羊骨、羊眼,再入鍋,加調料煮熟。出鍋冷卻后,切成薄片食用。燴羊頭這道菜,肉與湯共食絕佳,能去虛補氣,安心止驚,是冬季的滋補菜肴。”
民以食為天,吃,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核心。中國素來以飲食文化聞名于世,不僅有著豐富的菜肴口味,更有著源遠流長的美食歷史。近日,袁燦興出版了《傳膳啦!明朝篇》,這是他第二本關于古代宮廷食物的書。袁燦興是江蘇靖江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江蘇省青年骨干教師,央視法律講堂主講人,澎湃新聞專欄作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史。
《傳膳啦!明朝篇》依據翔實的史料,用古雅幽默的筆觸介紹了明朝的飲食文化,皇帝日常的飲食搭配,以及美食背后的趣聞逸事,更收錄了很多隱藏在故紙堆里的宮廷美食和養生藥食的秘方。在新書出版之際,澎湃新聞和袁燦興聊了聊明代皇帝們吃什么,怎么吃;他還建議讀者們,也去嘗一嘗皇帝們吃過的美食。
澎湃新聞:能否介紹一下你的學術背景,為什么會寫關于宮廷食物的書?
袁燦興:宮廷的飲食,不單單是皇家的吃,它更是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实鄣某?,既關系到皇帝本身的健康,更是施行統治的重要部分。吃之中,包含了禮、包含了等級制度、包含了皇帝的各種考慮。故而本書不單單是一本宮廷美食書籍,更從飲食的角度,去考察明代歷史,去展示生動的歷史。
我是學社會史的,而社會史是紛繁復雜,生動多樣的。我曾經寫過清代的一個機構內務府,在寫作的時候發現,御膳房也從屬內務府。而清宮御膳房,保存下來很多的檔案,對于歷史學的研究而言,乃是個富礦,于是從清代開始,進行御膳的寫作。
我是江蘇靖江人,我鄉素來以美食而著稱,我對吃是充滿了興趣。對于吃,既講究,也不講究。不講究,是什么都吃;講究,是注意食材,特別是吃魚。在我們鄉間,是不吃養殖魚的,認為有股怪味,只吃長江里的野生魚。寫了這么多飲食史,也會自己動手,復制一二,比如現在到了冬季,會燒羊肉,會來份爆炒羊肚。爆炒羊肚,可是明代皇帝的最愛。
澎湃新聞:在寫作《傳膳啦》系列時,你是怎么收集食物的史料的?書中列舉的各種美食做法如何知道?
袁燦興:清代還保存有大量的御膳檔,可以利用。明代則沒有這樣的便利,但也有很多的資料留存。如明代太監劉若愚,被捕入獄之后,發誓要學司馬遷,最后寫出了《酌中志》,其中對明代的宮廷飲食有詳細記錄。再如明代的很多大臣,在皇帝賜膳時,會寫下很多詩歌,加以頌德,從這些詩中也可以看到當日的宮廷飲食狀況。
菜譜的來源,一方面是古代人的記錄,比如明初無錫人倪云林,就留下了很多菜肴的烹制方式;《遵生八箋》《竹嶼山房雜部》等書,也錄有很多美食的烹制方式。另一方面很多菜的做法流傳了下來,比如羊肚、燒鵝、豬灌腸之類。明代畫家沈周在《石田雜記》中,記錄了一道炒荸薺豬腸。我鄉靖江,今日則用茨菰炒大腸,也是美味。
澎湃新聞:能具體說說明代皇帝是怎么用餐的嗎?皇宮里的其他人的飲食又怎么安排?
袁燦興:以早餐為例,皇帝起來,洗漱完畢后,至外室,宮人端上茶湯及各種餅餌,稍微吃下之后,至中殿正式用早膳?;实廴胫械顣r,樂器奏響,皇帝南向坐,一人一桌,如果皇后陪同一起用膳,則分兩桌。各種食物早就擺在好,由皇帝挑選,不用的則端到一旁桌上去。明代初期光祿寺負責皇室飲食,后來宮廷御膳改由光祿寺與尚膳監共同配合。到了嘉靖朝時,因為嘉靖帝躲在西苑修仙,距離光祿寺較遠,御膳遂由宮中大太監供應,此后形成慣例。
宮女、宦官要自己開火做飯,可宦官們做不好飯菜,于是就和宮女搭檔,太監出錢出料,宮女做飯菜。當然,能搭檔開火的,多為有權勢、地位的宦官。
澎湃新聞:宮廷食物和當時的民間食物區別在哪里?皇帝吃的東西和我們現在吃的又有什么差別?
袁燦興:宮廷飲食強調的是禮,任何食物,一旦進入宮廷,就具有了政治意義,上升到禮與法的高度。比如青蛙,在漢代是底層平民日常食用的,但在宮廷祭祀等場合也會食用,故而法律規定,不得擅自減少。一般都以為皇帝吃八珍,龍肝鳳髓,其實并不是如此,皇帝也在宮廷里大吃豬頭肉、豆腐、青菜,只是烹調時,烹調更加精細些罷了。
和現在相比,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比如土豆、紅薯、辣椒、西紅柿等原產南美的植物,在明晚期才傳入中國,普及開則要到清代了。明朝人和現代人吃得最像的,就是海鮮了,如蛤蠣、紫菜、海參、鮑魚等。不過明代宮廷中吃到的,肯定沒有我們今天的新鮮,因為當時缺乏冷凍保存技術,且運輸耗時。
澎湃新聞:明代各地進貢給皇帝的食物如何保存呢?
袁燦興:一種是腌制,下重鹽就能長期保存,比如沙雞、黃鼠之類;還可以晾曬干,比如海參、鮑魚;此外還有用糟制作了封在壇子中的,如江西所產果子貍。
至于鰣魚,則比較特殊。明代宮廷限令,鰣魚要在農歷六月末運送到京,這是最熱的時段。明代南京城外江岸上設有“鰣魚廠”和“冰窖”,從水路運輸時,用冰塊保存鰣魚,以求保鮮。運鮮船晝夜不停,船上備有冰塊,但不實用,導致鰣魚臭穢不堪。
澎湃新聞:你自己有嘗到過書中寫到的宮廷美食嗎?
袁燦興:有的滋味,還是嘗過的,比如在明代宮中的鹵煮鵪鶉。鹵煮鵪鶉,將肥嫩的鵪鶉整治干凈后,先鹽漬約一小時左右,再將鵪鶉放入老鹵湯中,煮熟即可,但不可過爛,過爛則無嚼勁。鹵煮時,根據需要,決定是否放醬油調色。
蘇州山塘街現在還有家鹵菜店,制作鹵煮鵪鶉,味道卻有獨道之處。此店的鹵煮鵪鶉,選用的鵪鶉肉細膩而緊,配以鹵汁燒制后,香味濃郁,令人食欲大增。吃鵪鶉時,直接動手,將一塊塊鵪鶉肉撕開吞食,別有風味。
澎湃新聞:用現代“南北”的視角來看,明朝宮廷菜的口味是南方菜,還是北方菜?宮廷里是吃米飯還是面食?
袁燦興:最初應該是南方菜為主。朱元璋稱吳王時,設有膳食機構宣徽院,洪武元年十二月,正式更名為光祿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在北京設光祿寺,南京光祿寺的廚役基本上北遷,留下來的不過十分之一。朱棣常年在北方,也曾幾次出塞親征,他還在草原上親自挖“跳兔”,與大臣們一起吃鹿肉。遷都之后,宮廷菜里北方元素緩慢的占據了主導,一些南方菜則被保留下來,不過是作為祭祀的供品。
明代皇宮之中,主食最多的應該是湯飯,菜肴口味總體偏咸。明代宮廷教育主要有經筵與日講,挑選學問深厚的官員(講官)給皇帝、皇子講課。課講完,皇帝照例要說一句:“先生們吃湯飯?!笔裁词菧??那就是泡飯。明代宮廷在招待群臣和外國使節時,也廣泛使用湯飯。宮中所用湯飯,配合豬肉、雞肉等一起食用,以至于湯飯成為宴席的代稱。
澎湃新聞:你寫的明朝宮廷食物,有不少是蒙古草原美食,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否是一個不斷交融的過程?
袁燦興:除了明朝貴族們喜歡的羊背皮和黃鼠,大家熟知的燕窩也是文化交流的產物。燕窩來自東南亞一帶,明初流入中國,最初不被重視,只是用來入藥而已,后來崇禎帝對燕窩充滿了熱情,它開始頻頻出現在明代的宮廷。清入關之后,將明代宮廷中的廚子繼承了下來,也將對燕窩的熱愛繼承了下來。
澎湃新聞:最近入秋后天氣轉冷,請給大家推薦一些適合秋季的宮廷美食?
袁燦興:明代宮廷飲食,根據時令季節不同,相應吃不同的食物,以達到養生的效果。十月份,宮中吃羊肉炮、炒羊肚、麻辣兔等,此外還吃牛乳、乳餅、奶皮、奶窩、酥糕、鮑螺等。十一月時,宮廷中吃糟腌豬蹄、尾鵝肫掌、炙羊肉、羊肉包匾食等,待冬筍上市后,光祿寺不惜重金購入,以供皇室。大家不妨一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59393.html
上一篇:很火的現代美食文3本舌尖上的小說
下一篇:絲瓜削皮嗎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