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古詩詞省略句式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省略)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3)
一個完整的句子,有各種成分,最起碼要有主語和謂語。然而,在古代詩詞中,不完整的句子是常見的。每種成分都有省略的情況。
省略主語,在古代詩詞中最多見。但是,省略主語的情況,在古代散文和現代詩歌中也不少見。在一首詩詞中,各句的主語如果不變換,省略了也能讀懂。有時,各句的主語有變換,但也常常省略。王勃的《送杜少府》:“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省略了主語“我”,后一句省略了主語“我們”。再復雜一點的,如李白的《宿茍媼家》:“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頭句和末句,主語不一樣,又都省略了。頭句省略了主語“茍媼”,末句省略了主語“我”。

謂語和主語同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語雖是一句之“主”,但也不像謂語那樣重要。在古代散文中,謂語省略的情況不多。而在古代詩詞中,謂語卻常常被省略。劉禹錫的《至潛水驛》:“楓林社日鼓,茅屋午時雞。鵲噪晚禾地,蝶飛秋草畦。”前兩句與后兩句一對照,很容易發現謂語的省略。后兩句的謂語沒省略,“噪”、“飛”是說明“鵲”和“蝶”的動作的。前兩旬省略了謂語,“鼓”、“雞”的動作在字面上沒有說明,但可體會出。前兩句的意思是,為迎社日,楓林里響起了鼓聲,中午時分,雞在茅屋旁邊啼叫。這樣就可看出原詩句省略的成分了。謂語省略后,可以從詩句的其他成分體會出謂語來。王維的《送李使君》:“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前后兩句都省略了謂語。但是,前句中從“雨”字可知謂語動詞是“下”,而后句省略的不是一個謂語,將省略的補充上,全句的意思是:遠遠一望,山間因夜雨而漲的百重泉,像懸掛在樹梢上一樣。在有的詩中,一個詩句是由兩個句子形式緊縮成的。這種情況也有省略謂語的。陳子昂的《感遇》:“云構山林盡,瑤圖珠翠煩。”前后兩句各由兩個句子形式組成,其問省略了連詞“而”。主要的是,每個句子形式都省略了謂語動詞。這兩句如添了謂語動詞,則是“因蓋云構(高聳入云的建筑),而把山林伐盡,因做瑤圖而用珠翠煩(很多)“。還有的詩,是前后相連的兩句,有一句省略了謂語。岑參的《白雪歌》:“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后一句省略了謂語“吹拉彈奏”,這是從前句的意思體會出的。王維的《使至塞上》:“蕭關逢候吏,都護在燕然。”后句看來是個完整的句子,實際上前面省略了謂語動詞“說”。后句是“候騎”所說的話。下面再舉出一些謂語省略的例句,可以看出這種省略情況,在古代詩詞中是多見的。如: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前句省略了謂語動詞“冶煉”。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后旬省略了謂語“響起”。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句省略了謂語動詞“藏”。

在古代詩詞中,句子成分的省略,還有一種多見的情況,就是省略一種成分的一部分。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謂語的動詞前,都有一介詞結構作狀語,而介詞結構只剩下了“松間”、“石上”,省略了介詞“于”。李白的《送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前句將“自西”這一介詞結構中的介詞“自”省略了,后句將“于煙花三月”這一介詞結構中的介詞“于”省略了。介詞結構作狀語的省略了介詞,作補語的也有省略情況。白居易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作補語的介詞結構“于南山中”,省略了介詞“于”。有的不僅省略介詞,而且還省略了后面的方位詞和時間詞。許渾的《咸陽城東樓》:“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前句中的“日沉閣”是“日沉在閣后”的省略,介詞結構中的介詞和方位詞都省略了。

以合成謂語組成的句子,省略合成謂語的一部分——“是”,這在古代詩詞中也多見。杜甫的《社日》:“今日江南老,他時渭北童。”這兩句的意思是,“他時(當年)是渭北之童,今日是江南之老。”前后兩句的合成謂語都省略了“是”。漢樂府《陌上桑》:“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頭一句的意思是,十五歲時是府小吏,“是府小吏”這一合成謂語中的“是”省略了。以下三句同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60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