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作者簡介:吳壯達(1911-1985),生于澳門。1936年畢業(yè)于中山大學(xué)社會學(xué)系和地理學(xué)系。主要作品《臺灣》《臺灣的開發(fā)》《臺灣地理》等
學(xué)習(xí)目標:
1.認識“潭、湖”等15個生字,會寫“灣、名、勝、跡”等9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理解 “群山環(huán)繞”“樹木茂盛”“名勝古跡”三個詞語的意思,感受日月潭周圍的優(yōu)美景色。
書寫提示:

麗:上下結(jié)構(gòu),首筆長橫居上居中,蓋住下部,下部左右兩半分居豎中線兩側(cè),頂部都在橫中線上方。
展:左上包圍結(jié)構(gòu),右下部第二橫在橫中線下側(cè),右端超出尸” ,豎提在豎中線左側(cè),捺腳略長。
披:左右結(jié)構(gòu),左窄右寬。“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皮”的豎撇撇向“扌”下側(cè)。
灣:左窄右寬,右部 “彎”上面寫得寬一些,下面寫得窄一些。
名:“夕”的短撇從豎中線右側(cè)起筆,第二筆橫短撇長。
勝:左窄右寬,“月”內(nèi)兩短橫分寫橫中線上下,“生”首筆短撇起筆于豎中線,豎筆起筆高于“月”。
跡:半包圍結(jié)構(gòu),先寫里邊,再寫外邊的走之。“亦”第三筆撇從豎中線起筆,左右兩點都在橫中線上。走之有三畫,第二筆橫折折撇要寫得小一些。
詞語聽寫:
群山 樹林 燈光 中午 風(fēng)光
臺灣 海灣 姓名 好勝 勝利 奇跡 足跡 披掛 披上
中央 央求 美麗 秀麗 展現(xiàn) 發(fā)展
現(xiàn)在 現(xiàn)實 名山大川
數(shù)不勝數(shù) 名勝古跡 聞名中外
風(fēng)和日麗
詞語拓展
AABC式:點點燈光 蒙蒙細雨 絲絲細雨 滔滔江水 皚皚白雪
AABB重疊:隱隱約約 許許多多 模模糊糊 迷迷茫茫
方位詞:中部 周圍 中央 北邊 南邊
了解潭、灣、湖區(qū)別:

拓展:

如何區(qū)分前鼻音和后鼻音:
前鼻韻母以 -n 為韻尾構(gòu)成的韻母。即:an、ian、uan、üan、en、in、uen、ün。
后鼻韻母以-ng為韻尾構(gòu)成的韻母。即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日月潭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美麗的寶島臺灣住著一位青年大尖哥和一位姑娘水社姐。
大潭里住著兩條惡龍,有一天太陽走過天空,公龍飛躍起來,一口將太陽吞食下肚。晚上月亮走過天空,母龍也飛躍起來,一口將月亮吞下。這對惡龍在潭里游來游去,把太陽和月亮一吐一吞,一碰一擊的,像玩大珠球。他們只圖自己好玩,卻沒想到人世間沒有了太陽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樹木枯萎了,鳥兒不叫了,稻田里快成熟的稻穗也干癟了,家家戶戶的糧食吃光了,牛羊快餓死了,日子過不下去了……
大尖哥和水社姐悄悄地鉆進惡龍居住的巖洞里,從惡龍的談話中偷聽到它們最怕埋在阿里山底下的金斧頭和金剪刀。大尖哥和水社姐歷盡艱險,頂風(fēng)冒雨,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阿里山下,從山底下挖出了金斧頭和金剪刀。然后他們又回到大潭邊,恰好兩條惡龍正在潭里玩耍太陽和月亮,大尖哥跳下潭去,揮起金斧頭砍死了惡龍,水社姐看準時機,用金剪刀剪斷了惡龍的肚子。大尖哥和水社姐變成巨人,站在潭里把太陽和月亮拋上天空。太陽和月亮又高掛在天上。草木活了,樹上的鳥兒又歌唱了,人們歡呼雀躍。而大尖哥和水社姐從此變成了兩座雄偉的大山,永遠矗立在潭邊。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大潭叫做日月潭,把這兩座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每年秋天仍然可以看到人們穿著美麗的服裝,拿起竹竿和彩球來到日月潭邊玩托球舞,學(xué)著大尖哥和水社姐的樣子,把彩球拋向天空,然后用竹竿頂著不讓它落下來,以此來紀念大尖哥和水社姐這對青年英雄。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225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