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要注意錯別字(注意別再讀錯了)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更多精彩,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p>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云生處有人家?!?/p>
“一騎(qí)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類似的還有不少,如下:
“說客”的“說”原來讀“shuì”,但現在規定讀“shuō”,另外還有說(shuō)服;
“粳米”的“粳”原來讀“jīng”,但現在要讀“gěng”;
這幾天,網友針對一則拼音的微博引發熱議,許多人稱“怕自己上了個假學”。
不少網友查字典發現,許多讀書時期的“規范讀音”現如今竟悄悄變成了“錯誤讀音”;經常讀錯的字音,現在已經成為了對的……
大家紛紛表示有些“發懵”,不知道現在我們到底應該讀哪個字音才算正確。
其實在2016年教育部就發布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征求意見公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全文)來征求大部分同學的讀音習慣。
為全面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普通話推廣工作,國家語委于2011年10月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次普通話審音工作,主要內容是研制普通話審音原則,根據當前語言生活發展需要修訂1985年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建立健全普通話語音規范標準體系。為此,特成立了由語言學、教育學、普通話研究以及播音主持、科技名詞、地名、民族語言等領域專家組成的普通話審音委員會,設立了“普通話審音原則制定及《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課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承擔。
課題組經過3年多的努力,完成《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初稿研制,并采取多種形式征求意見:向國家語委成員單位和各地語委發函征求意見;在北京、上海、廣州分別召開座談會聽取部分省市代表意見;通過搜狐網及手機新媒體等渠道收集網民意見,共有5萬多人參與了網上讀音調查。在廣泛聽取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形成《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
而后又在2017年也發表了關于讀音修訂的文章↓↓↓
部分異讀字改為統讀字
小編在發布的《中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報告(2018)》中,找到了更改拼音的具體情況。
于2017年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將原審音表未收的條目進行了收錄,如“拜拜”表示再見、告別的含義。
還有一些原審音表有異讀的詞,修訂不再保留異讀,改為統讀。如,“蕁麻”“蕁麻疹”分別讀qián、xún,本次修訂為統讀音xún。
對部分用字引起的異讀,從用字層面進行了調整。比如,“脖梗子”從音韻或詞義角度,本子當作“?!?,俗寫作“頸”,本次修訂建議“脖梗子”不再寫作“脖頸子”,并相應淘汰“頸”字異讀音gěng,統讀為jǐng。
中小學生有了正規學習性詞表
小編了解到,目前我國使用的漢語詞表主要有“面向社會一般應用的通用詞表”“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中文信息處理用詞表”三類,而適用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性詞表一直空缺。經多年研究,2017年《義務教育常用詞表》完成研制。
詞表收錄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學習、比較穩定、使用頻率較高的普通話常用詞語16600多個,并給出詞語的字形、拼音詞性與分級。詞表將所有詞語分為四級,一至四級詞語分別對應義務教育第一至四學段。
收錄原則需“以字帶詞,詞不越字”,充分注意與漢字分級學習要求的對接,高學段要求的漢字不出現在低學段詞匯中, “吮吸”“怠工”“嘲笑”不出現在小學詞匯中;超出3500常用字范疇的詞不予收錄,如“集腋成裘”。
詞表收詞語的原形,不收無別意作用的重疊形式、如收“搖頭”“點頭”“船”,不收“搖搖頭”“點點頭”“船兒”。
詞表收典型的普通話,非典型的普通話詞語一般不予收。收“爸爸”“父親”,不收帶方言色彩的“阿爸”“爹爹”。
……
為何字詞的讀音會不斷變化呢?
南開大學語言學教授馬慶株表示,語言是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的發音也會出現變化。
“就比如說‘確鑿’的‘鑿(záo)’字,大家都這樣讀,讀著讀著就成了‘對的’。”“進行普通話審音也是為了適應大眾的需要?!?/p>
他進一步解釋,為了順應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日益發展與需求,語言文字也要相對地做出適應與調整。
不過馬慶株也表示,漢字語音的調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應該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王理嘉說,因為中國所有的字音都是表意的,每一個字音表達一種意思。
也有專家對于一些漢字的統讀發音提出了異議,比如“下載”一詞,念四聲zài,表達的是“搬運”的意思,現在被改為三聲,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義。
一位小學老師說,《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是教學中的要用到的重要工具,但現在教師的教學主要以教育部公布的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主。
荀子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不宜?!?/p>
語言也是同理,作為交流溝通的工具,根據約定俗成做出的改變,似乎更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但是也有人認為,按約定俗成改動,我們學習漢字正音還有什么意義呢?
你怎么看?
歡迎留言區討論
來源教育部官網、新華社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678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