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恐龍由來簡短(恐龍的學名里居然有漢語拼音)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4)
2018年2月27日,由中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的浙江省縉云縣恐龍化石,已經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云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并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雜志上發表。這是中國這個古生物化石出土大國的又一項偉大杰作。
仔細觀察中國縉云甲龍的拉丁文學名(Jinyunpelta sinensis),不難發現中國漢語拼音jiangyun。拉丁文名字中出現了中國元素,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國縉云甲龍復原和骨架(水印)
現在國際上統一使用拉丁文的“雙名法”或“三名法”來為生物命名,如果沒有相應的拉丁文,則要對生物的母語進行拉丁化處理,這種方式最早起源于瑞典博物學家林奈。當時的林奈考慮到此前生物命名在國際上沒有統一標準,致使不同國家的學者研究交流起來非常困難的問題,決定采用當時歐洲最為流行,并且在歷史上變化較少的拉丁文作為統一的生物和古生物命名文字,為了防止特點或外形相近的物種之間出現名字混淆的情況,還規定了屬名 種名的“雙名法”,其中位于前面的屬名的第一個字母要大寫,位于后面的種名第一個字母小寫,兩個單詞都采用斜體書寫。以前面提到的中國縉云甲龍為例,前面大寫的Jinyunpelta為屬名,后面小寫sinensis為種名,合在一起的意思為縉云甲龍中國種。后來,隨著被發現和命名的物種逐漸增多,雙名法又晉升為三名法(屬名 種名 亞種名)例如,大家熟知的西伯利亞虎,拉丁學名為Panthera tigris ssp.altaica,字面意思為豹屬虎種西伯利亞亞種。

林奈(網絡圖)
此外,生物的學名還必須遵循以下硬性原則。
第一、在同一系統內不重復的原則,也就是說給一個新物種起的名字,不能是其他物種正在使用的名字,否則將視為無效。例如,美國的古生物學家科普曾經將一具恐龍化石命名為Laelaps(暴風龍),但后來發現Laelaps這個拉丁詞語已經被同樣屬于動物系統的一種蟲子所擁有了,所以暴風龍的名字就被廢除,從而改叫傷龍(Dryptosaurus)了。

傷龍復原(維基)
第二、每種生物都只能有一個拉丁文學名,新命名的生物必須是以前沒被命名過的,如果一個物種出現兩個學名,時間較晚的一個將被廢除。還是以恐龍為例,馬什當年發現的雷龍,曾一度被認為和更早時候發現的迷惑龍是同種動物,從而成了無效名(現在已經恢復)。

雷龍復原(一點資訊網)
雖然生物的研究和命名是個繁瑣而枯燥的工作,但也有些研究者在不違反規定的情況下,給物種起了很有意思的名字,例如發現于中國,三種生活在1.6億年前的小型哺乳動物的拉丁名全部為漢語拼音的拉丁化寫法(兩個詞顛倒順序),分別為Shenshou lui 陸氏神獸、Xianshou linglong玲瓏仙獸、Xianshou songae宋氏仙獸。

神獸和仙獸(化石網)
除了漢語拼音,一些由西方學者命名的生物都會帶有希臘神話的色彩,比如Morpho helena(海倫娜閃蝶)和Gorgosaurus(蛇發女怪龍或戈爾岡龍)

海倫娜閃蝶(維基)

蛇發女怪龍(維基)
除此之外,還有用人名來命名的情況,比如楊氏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youngi),就是為了紀念我國的古生物學家楊鐘健,2012年新發現的一類蕨類植物,屬名則為Gaga,據說是為了表彰雷迪嘎嘎對自由和平等做出的貢獻。

雷迪嘎嘎蕨(果殼)
總之,任何生物或古生物的命名,只要不違背規則,在很多細節上都可以靈活把控。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229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