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3千年來全國方言都是一個讀音(最神奇的一個字)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任何語言能像漢語這樣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底蘊。我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僅剩的那個,漢語也是從上古時期傳承至今。由于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和沉淀,漢語的復雜程度也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

漢語有多復雜呢?單拎出一個放鹽就能讓無數外國友人頭大。我國的方言體系確實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里最復雜的,別說是外國人了。但“十里不同音”的南方,連我們自己人都互相聽不明白。
我國遼闊的國土決定了方言的復雜性,盡管方言千百種,但卻有一個神奇的漢字,不管是哪種方言,讀音都是一樣的,這個字便是“街”。

倒并不是什么生僻罕見的漢字,不過在標準漢語普通話下,該字讀音“jie”并不是其原本讀音,而方言下的讀音“gai”才是千年來該字的原始讀音。
相信這個“gai”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之前網絡上有首歌《買條街》,其中的唱法便是還原了街字在方言里的讀音。雖然歌手是用川渝方言演唱的,但在客家話、湘方言以及云貴川西南地區官話等全國大部分方言里,街字都念作“gai”。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還得從最早的古漢語說起,街這個字的讀音最早出現在3000年前周朝傳承下來的八大官話里,而從一開始,其在官話里的讀音就是“gai”。在先秦時期的《呂氏春秋》里有這樣一句“公孫枝徒,自敷于街”,期中的街便念做“gai”。
即便是到了宋代程珌所寫的“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里,“gai”的讀音也一直沒有變過。事實上,在古人心里街字就是念“gai”,從來就沒有什么“jie”的讀音。

那后來在普通話里為何變成“jie”了呢?眾所周知,我國普通話采樣自新中國成立后的北京方言。而在清朝以前,北京方言里的街也一直念“gai”的音。不過,由于清朝建立后,滿族人發不出漢語里的尖音,只能發出團音。為了附庸統治者的喜好,北京方言里便出現了尖團合流的現象。
何謂尖音、團音和尖團合流?這是一個如今已經淘汰的語言概念。在我國幾千年的古漢語發音里,其實一直分尖音團音的。譬如劍和箭這兩個字,如今看起來讀音完全一樣。但在古漢語里,卻是兩個概念。試想一下,如果這兩個字讀音一樣,古代將軍打仗時,對下屬說“拿jian來”,下屬該拿劍還是箭呢?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情況。古漢語里便出現了尖團有別的現象。而劍在古漢語里讀音正常,念作“jiàn”,屬于團音。箭則念作“ziàn”,屬于尖音。同理,街字的“gai”本屬于尖音,但在尖團合流后,其便成了“jie”。
最終,這個變了味的“jie”在新中國成立后被納入了普通話體系。再加上普通話里取消了尖團音區分,才成了如今獨特的叫法。但方言并不繼承于普通話,而是古漢語。所以街字還是念“gai”。

一個字的讀音就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的淋漓盡致,文明傳承了5000年不是沒有原因的,太多樣太復雜,一直在吸收,一直在進步。很多常識性的東西,現在都已經成了歷史內容。
作為一名中國人,一名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我感覺我對她的了解還是太少太少了。5000年的文明傳承至今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而身處傳奇當中的我們,對于傳奇伊始以及傳奇是如何成為傳奇,又怎么會無動于衷?
所以我最近在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深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1年,61歲的王力先生,時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學》一課。為了避免晦澀難懂,在課本前寫了兩章通識(基礎知識),作為講義,沒想到因為通俗易懂、旁征博引,被學生喜愛。
遂出成書,叫做《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此后60年,修訂4次,再版數十次,成為各大高校歷史、文學、語言學的入門教材。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第一感受,全面。274頁,不算薄,但也不算厚,可目錄羅列很多。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飲食、衣物14章,無所不包。

但看看書名,常識,是值得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這樣的知識并不多。14章,王力先生從14個不同的角度講述古代文化,希望給讀者建立起一個全面、立體的古代中國。

雖然章節多、篇幅少,但在王力先生的筆下,以點及面,由一及萬,寥寥幾句便把事情講得無比清晰。
整個過程“原來如此”“竟然是這樣”的驚嘆,連綿不絕,如果你對中華文化也很感興趣的話,就點擊下方購買吧。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