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安徽農村過年煮豬頭有錢沒錢拎個豬頭過年
發布時間:2025-11-12閱讀(1)
文/柳成蔭
原先老家的豬頭肉,不是燒臘店鹵出來的,是老家人大年三十柴火灶燒出來的。
有錢沒錢,拎個豬頭過年。六七十年,老家人過年都會拎只豬頭回家,刮洗干凈,焯下水,裝到面盆里,把豬尾巴叼到嘴巴里,有頭有尾,算是整豬。大年三十,貼了喜錢、對子,簡單地吃個午飯,就開始敬菩薩了。
把豬頭供奉在香桌上,點上香,一家老小開始對著香桌磕頭,從長輩開始磕起。磕完頭,把豬頭拎到伙房里,一剖兩半,挖出豬腦子,割下豬耳、舌,剔去骨頭,把肉切成方方正正的大塊,就準備燒肉了。
老家人常說,看這家小不小氣,就看桌子上的肉塊子大不大。
爺爺燒豬頭肉很拿手,把切好的豬頭肉在尺八的大鐵鍋里炒出油后抄起來。鍋中放入菜籽油,油燒熱后,把敲碎的老冰糖放進去,炒成糖色,要把豬頭肉倒到鍋里翻炒,待肉的表面成金黃色,即噴上料酒,加入開水,放入姜蔥、醬油,大火燒開,改小火焐上兩三個鐘頭,直至焐得軟爛為止。
大年三十,老家的空氣中彌漫著豬頭肉香味,饞得口水在喉嚨口打滾。

紅燒豬頭肉
起鍋時把豬耳朵和舌頭挑出來,放碗廚里,這是不肯吃的,留著正月里來親戚做冷盤。豬頭肉、骨頭裝到洗臉盆里端上桌。
開心的永遠是孩子,一年到頭吃不了幾回肉,大年三十可以大塊朵頤地飽餐一頓了。豬頭骨頭永遠只能給孩子享受,我是啃豬頭骨頭長大的,雙手抓住啃,那才叫過癮。
豬眼睛絕對是好東西,用筷子一戳就挑出來了,肉特別的香,還有粘性。有一塊像搓衣板一樣的白色的肉,老家人稱它為上牙,實則叫豬天梯,嚼起來脆爽。最喜歡的是那兩塊腮幫子上的肉,有鴨蛋那么大,全瘦肉,嚼起來滿口生津。豬腦子自然是好東西,也是留給孩子吃的,老人說,孩子吃了豬腦子聰明。不可忘了那根豬尾巴,滿滿的膠原,恨不能連骨頭嚼碎了吞進腹中,更主要的,說是孩子吃了豬尾巴,睡覺不磨牙。
都說骨頭上的肉最香,那是真的。
爺爺燒的豬頭肉特別好看,紅潤潤的,看上一眼就是享受。肉往桌子上一放,香氣撲鼻,早已饑腸轆轆。豬頭肉燉得很爛,挑到筷子上都能看到肉塊子晃動,嚼到嘴里軟糯鮮香。尤其那豬嘴巴,老家人叫豬拱拱,那是豬頭肉的精髓,肥而不膩。
正月里總歸有幾門親戚上門拜年,女婿給老丈人拜年,外甥給舅舅拜年;侄子給姑姑、小姨拜年……豬耳朵和舌頭派上用場了,桌子上多了兩道冷菜。
后來,條件好了,敬菩薩用上肋型肉,也就是帶排骨的五花肉,三十夜的豬頭肉永遠退出了餐桌,有些懷念。

老家的扒燒整豬頭
不過,筆者每年都腌幾只咸豬頭,放到太陽底下曬得冒油,也許對豬頭肉有種特殊的情愫吧。曬好的豬頭或清水煨制,或放飯鍋上蒸制,切出來后幾近透明,咸香生津,實是下酒的好菜。
后來,老街上有了第一家豬頭肉,煨豬頭的姓崔,我們稱他“崔老爹”。豬頭一剖兩半,整個兒放到老汁湯中煨熟,撈起了拆去骨頭,就成了我們揚州三頭中的“扒燒整豬頭”了。那時起,豬頭肉不再叫豬頭肉了,叫“燒臘肉”。剛出鍋的燒臘肉最香,要趁熱吃,冷了就吃不出那鮮香多汁的味道了。
后來,“崔老爹”年齡大了,不再煨豬頭了。真正把豬頭肉做得風聲水起的是莊上的賈二奶奶。那時莊上有兩家燒臘店,另一家的味道有些欠缺,開業不到一年時間就關門了,賈家成了莊子上唯一一家豬頭肉店,到了飯期,過來買豬頭肉的像擠麻油一樣,生怕買不到。你別說,去晚了還真買不到。
后來,賈家不僅煨豬頭肉,還壓豬頭糕。豬頭肉煨熟了,切成條形,放到模子里,灌上老汁湯,壓成四角方方的豬頭糕。豬頭糕是道冷菜,色澤光亮、香氣四溢,肥瘦相間,切片碼在盤子里賞心悅目,涼粉一般透明。嚼一口,鮮香、咸香、糯香,咪一口高粱燒,蕩氣回腸。

老家的豬頭糕
再后來,賈二奶奶也老了。以后有了麻子奶奶、有了國華豬頭肉店。再后來,家鄉的老街被拆除了,建立了新的鄉鎮,橫家垛變成了躍進橋,煨豬頭的店面也逐漸多了起來。變化的是我的小鎮,不變的是家鄉的味道。
我的老家有個古溪鎮,因溪河縱橫,便很了此名,也算得上是一方人杰地靈的寶地。堂弟在鎮上開了個土菜館,主打紅燒老鵝、紅燒野魚和紅燒豬頭肉。他家的紅燒豬頭肉做得很有特色,把豬頭連骨頭斬成大塊,燒出來的豬頭肉香氣撲鼻,兩三塊就可以把肚皮打發得很充實了。
筆者也曾經開了十多年的餐飲,有道特色菜叫“泰興扒豬臉”,不少食客就沖這道菜來的。不論斤兩賣,論份賣,半個豬頭賣88元。卻偶爾有食客反應價格貴,那天收銀的休息,我在吧臺值班,一位老客人說:“老板,你家的豬頭肉好貴喲。”“好吃嗎”?我問。“嗯,好吃!”“好吃當然貴!”

泰興扒豬臉
現在泰興的豬頭肉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價格也不低,正常賣45元一斤,有的賣到了65元一斤,隨處可以看到“豬四寶”的招牌。從豬頭肉、豬舌頭、豬耳朵、豬爪子的“豬四寶”延伸到“豬五寶”,現在又出現了“豬八寶”。智慧的老家人可算把豬頭肉這篇文章做大、做強了。
據說老家的錢家蕩有家燒臘店,味道特別好,屬于今天吃了明天還想吃的那種,筆者多次路過那里,開車找了半天,卻沒有找到。后來打聽到,美味隱藏在錢蕩橋底下的民房里,是位六七十歲的老奶奶煨的。然而,去了卻沒有買到,她家一天只煨五六個豬頭,要預訂的。今年五一節回老家,終于如愿了。嘗之,確實鮮香軟爛,肥肉不膩,瘦肉不柴。久遠的六七十年代的味道,久遠的兒時的記憶……
好酒不怕巷子深!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