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初中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記(中考語文經典題系列)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7)
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提高的方法
2022屆上海市松江區中考語文一模考試
2022屆上海市長寧區中考語文一模考試
初二八年級語文上半學期期中考試復習要點
廣東省2020年中考語文試題(答案解析)
文言文 《醉翁亭記》
經典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
文本解析




實戰演練
一、句子默寫。
1.(2018·山東泰安·中考真題)若夫日出而林霏開,__________,__________,山間之朝暮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2.(2020·江蘇常州·中考真題)人知從太守游而樂,__________________。(歐陽修《醉翁亭記》)
3.(2018·湖北恩施·中考真題)野芳發而幽香,____________。(歐陽修《醉翁亭記》)
4.(2020·湖北隨州·中考真題)春夏時節的大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光。(歐陽修《醉翁亭記》)
5.(2020·遼寧阜新·中考真題)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陰。(歐陽修《醉翁亭記》)
6.(2020·遼寧朝陽·中考真題)山水之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歐陽修《醉翁亭記》)
【答案】
1.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佳木秀而繁陰
4.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5.野芳發而幽香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文言文閱讀。
(一)(2020·山西中考真題)詩文佳作膾炙人口,名樓古亭情韻悠悠。請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醉翁亭記(節選)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讀準字音,是學好古詩文的第一步。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注讀音。
(1)芳草萋萋鸚鵡洲(_________)
(2)云歸而巖穴暝(_________)
2.一詞多義是漢語中的常見現象。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名之者誰 大名鼎鼎
B.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豁然開朗
C.野芳發而幽香 整裝待發
D.朝
而往 朝
思暮想
3.完成下列語句的翻譯。
(1)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4.比較閱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好方法,請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
選文 | 黃鶴樓 | 醉翁亭記(節選) |
關鍵詞選取 | ①______ | 樂 |
內容概括 | 描寫了詩人登黃鶴樓的所見所想,抒發了吊古傷今之情,表達了思鄉的愁緒。 | ②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1)(qī)(2)(míng)
2.D
3.(1)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亭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2)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4.①愁②示例一:描寫了醉翁亭周邊宜人的環境,優美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樂趣。
示例二:敘寫了醉翁亭周邊環境,得名由來,山間朝暮、四季之美景,表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的樂趣。
【解析】
1.考查對字音的掌握。字音是語文學習中最基礎的知識,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讀、多記、多寫,才能準確無誤地寫出來,特別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錯漢字、多音字更應引起注意。注意“暝”字有后鼻音。
2.考查一詞多義。
A. 名叫,命名/名氣;
B. 分散,散開/開闊;
C. 開放/出發;
D. 清早,早晨/清早,早晨;
故選D。
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作答此題,要遵循“字字有落實,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注意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1)回,回環;轉,轉彎;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臨,居高面下;……者,……也,判斷句式;(2)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出,裸露;四時,四季;……者,……也,判斷句式。
4.考查詩人情感理解和內容概括。本題形式上是填空題,要根據已經給出的部分內容判斷空缺處所填內容。由《醉翁亭記》的“樂”可知,本行要填的是作者在詩中表現的情感,主要根據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判斷,《黃鶴樓》詩中抒發感情點明主旨的句子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意是:暮色漸漸漫起,哪里是我的家鄉?望著煙霧迷蒙的江面,不由得使人愁緒頓生。可知本詩情感關鍵詞是“愁”。由已經給出的《黃鶴樓》內容概括(內容 主題),可對《醉翁亭記》進行概括:描寫了醉翁亭周邊宜人的環境,優美的景色(內容),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樂趣(主題)。
【點睛】
參考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有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亭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太守給自己取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茂盛,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二)(2020·吉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8—12題。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獲,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佳木秀而繁陰
(3)負者歌于途 (4)樹林陰翳
3.依據圖示,完成以下任務。

(1)“環滁皆山也”中的“環”和“皆”寫出滁州地域環境怎樣的特點?
(2)遠望瑯琊山,特點鮮明,請概括成四字短語填寫在方格中。
4.閱讀本文,請結合文中相關語句概括,這是一座怎樣的亭子?
例:從“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可見,這是一座“友情(誼)之亭”。
5.文中寫景、寫滁人與寫太守有什么關系?
【答案】
1.宋或北宋文學家或政治家或史學家
2.(1)意趣,情趣(2)茂盛(3)道路或路途(4)遮蓋或遮蔽
3.(1)滁州周圍群山環抱;環繞滁州的都是山;滁州四圍多山;亦可答“滁州處于盆地中”或“滁州處于山地中央”。( 意思對即可)
(2)蔚然深秀
4.示例:①從“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可見,這是一座“造型奇巧之亭”;②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兩句,可見這是一座“山水情趣之亭”;③從“太守與客來飲于此”可見,這是一座“太守之亭”;④從“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可見,這是一座“醉翁之亭”;⑤從“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可見,這是一座“環境優美之亭”;⑥從“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可見,這是一座“宴飲之亭”(或“歡樂之亭”);⑦從“醉能同其樂”可見,這是一座“與民同樂之亭”。(意思對即可)
5.寫滁州風景優美,是為寫太守與百姓出游作鋪墊,寫滁州百姓出游是為寫太守作鋪墊,說明此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和樂,這是太守勵精圖治、治理有方的結果,表達太守與民同樂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解析】
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醉翁亭記》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文章。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意,意趣,情趣。
(2)佳木秀而繁陰: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形成一片濃蔭。秀,茂盛。
(3)負者歌于途: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道,道路,路途。
(4)樹林陰翳:樹林茂密蔭蔽。翳,遮蓋或遮蔽。
3.本題考查內容分析。(1)環滁皆山也: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環,環繞。皆,都。這兩個字寫出了滁州的地域特點:周圍群山環抱的;環繞滁州的都是山;滁州四圍多山;“滁州處于盆地中”或“滁州處于山地中央”。(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故可知從“遠望”角度看瑯琊山,其特點是:蔚然深秀。
4.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答題要點:仿照示例,結合原文語句,對亭子進行介紹、評價或者感悟。句式:從 原文語句 可見,這是一座“某某之亭”。示范:從“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可見,這是一座“賞景之亭”。
5.本題考查內容分析。(1)文章第一二段寫醉翁亭的位置和滁州美麗的風景,第三段寫滁州人出游時的場面:非常的熱鬧、和諧、快樂。第四段寫宴會散去,滁州人跟隨太守歸去。(2)結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正是因為滁州風景優美,所以太守和滁州人才出游賞景,所以寫滁州風景優美,是為寫太守與百姓出游作鋪墊。(3)結合“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可知,滁州百姓愿意并且能夠跟隨太守出游,享受出游的樂趣,基礎必須是百姓生活的比較安定、快樂,甚至富足,這暗示了太守的治理有方,而滁州百姓能夠快樂的出游、能夠參與到太守的宴會中來,說明百姓非常愛戴太守。故寫滁州百姓出游是為寫太守作鋪墊,說明此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和樂,這是太守勵精圖治、治理有方的結果,表達太守與民同樂的情懷。
【點睛】
譯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林間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而形成一片濃蔭,秋風浩浩,天氣晴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小孩由大人抱著領著,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樂趣,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雜亂交錯,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啊。樹林茂密蔭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和他們一起快樂,酒醒后能寫文章記述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537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