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2)
【名著簡介】
《艾青詩選》是近代詩人艾青的詩歌選集,他的詩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戰斗精神和飽滿的進取精神。該詩歌集創作于1979年。
艾青的詩歌從風格上看:新中國成立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新中國成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他的詩歌,以現實主義為主體,汲取了象征主義的養分,風格樸素清新、深沉雋永,明朗并不直露,時有含蓄也不晦澀,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考點:艾青的詩歌通常富有“五四”戰斗精神和飽滿的進取精神,同時蘊含著飽滿的進取精神。
【作者簡介】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現代詩人。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誠摯,詩風清新,轟動詩壇。以后陸續出版詩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陽》等,筆觸雄渾,感情強烈,傾訴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詩集有《歡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發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贊歌》等詩作。出版了《艾青選集》等。1985年,獲法國藝術最高勛章。

艾青
【思想主題】
《艾青詩選》收集了艾青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作品,共41篇。艾青在作品中以革命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沉憂郁地唱出了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和不幸,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悲慘命運,同時他的詩篇又激勵著千千萬萬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為神圣的國土而英勇斗爭。作品充滿了強烈而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

愛國主義教育
【創作特點】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艾青從對農村勞動人民的熱愛和接近他們的要求出發,十多年來,一直向他們呈獻著自己最真切的詩情。
艾青的詩歌以它緊密結合現實的、富于戰斗精神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優良傳統,又以精美創新的藝術風格成為新詩發展的重要收獲。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藝術才能,又銘記下他嚴肅的、艱苦的藝術實踐。在他的詩歌中,飽滿的進取精神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帶來鮮明。艾青的詩歌具有鮮明深刻的形象,隨著詩歌結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劃一,但是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變化中的統一。

中心意象——太陽
【中心意象】
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陽。
“土地”這個意象,凝聚著詩人對祖國以及對大地母親深沉的愛,對祖國命運深沉的憂患意識。愛國主義是艾青作品中永遠唱不盡的主題,把這種感情表達地最為淋漓盡致的,是他的《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詩真實而樸素,卻是來自詩人內心深處,來自民族生命深處,具有不朽的藝術生命力。在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就是人民的化身,是中國農民的化身,不僅流露出艾青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同時還有對他們命運的關切與探索。“土地”的意象還凝聚著詩人對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對他們命運的關注與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詩都是獻給中國農民的。
“太陽”的意象表現了詩人靈魂的另一面:對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熱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詩人眼中,“太陽”這一永恒主題,是中國光明前途、也是中國必勝信念的象征,它蘊涵著詩人對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一時期,寫的最好的光明頌有《向太陽》和《黎明的通知》。《向太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歌頌了抗日解放戰爭給民族帶來的新生,揭示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寄托了詩人對光明、理想的熱切追求。《黎明的通知》則是以一個更加樂觀、明朗的調子宣告著新時代的來臨。
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
詩人在土地與太陽的宏大思維結構中思考歷史、體味人生,深切的憂郁成為貫注他幾乎所有作品的“詩魂”。艾青認為,偉大的詩人是時代的代言人,最高的藝術品是生活真實的記錄。而叫一個生活在這年代的忠實的靈魂不憂郁,只能是“屬于天真的一種奢望”。對于苦難大地的感同身受,在理想追求道路上的坎坷曲折,關于人的命運的深廣憂憤,提煉、拓展和深化了憂郁詩緒的質地、內涵。憂郁而不消沉悲觀,沉郁頓挫使艾青的詩情感真摯感人,意境悠遠遼闊,氣度博大沉雄。
考點:①“土地”這個意象,凝聚著詩人對祖國以及對大地母親深沉的愛,對祖國命運深沉的憂患意識。②“太陽”的意象表現了詩人對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熱烈的不息的追求。

中心意象——土地
【藝術手法】
艾青在藝術感知方式和抒情表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他重視直覺印象,強調主觀情感和意志對感覺、感觸、感受的滲透,追求各種感覺能力的綜合統一(考點一)。他善于準確地捕捉感覺,擁有將它們迅速轉化為新穎形象的能力,并在主客觀的融合中提煉形神兼備的生動意象,使之成為感情與理智的復合體,具有多層次的聯想意義和廣闊的象征空間。如大雪飄落大地、寒冷封鎖中國的意象就是虛實相生,蘊意豐富。繪畫修養使詩人對感性形象的空間位置、形貌外觀、光色變化十分敏感,如《手推車》聲色光彩交織一片,《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景、物、情互相融匯,《吹號者》、《向太陽》中對黎明日出云彩顏色和陽光亮度變化的描寫,明晰逼真,而這些具體意象通過想象作用無例外地成為深刻象征。
艾青是20世紀40年代自由詩體的杰出代表,他認為不講求格律規范的自由體既適應激烈動蕩的時代趨勢,也切合自己奔放不羈的情感表達需要。他的多數詩體特點是追求奔放自由與適當約束之間的平衡,即“在變化里取得統一、在參差里取得和諧,在運動里取得均衡,在繁雜里取得單純”。他的多數詩不強行押韻,也不追求字、行、節的整齊劃一、但也有少數詩外形無拘無束卻注重營造內在的節奏與旋律(考點二)。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里是復沓回環,在《手推車》中是遠距離的空間對應。后者僅看單節毫無規律,但兩相對照就可以發現十分嚴謹的對位對應,這是技巧難度頗高的半自由半格律體。
在詩歌語言形式上,艾青提倡“散文美”,這一方面是呼應自由詩體破除束縛的表達特性,更重要的是詩人堅信廣大人民群眾的口語真誠樸質,新鮮豐富,親切生動,潛藏著巨大的藝術表現功能(考點三)。艾青就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新奇不俗的比喻。如“鄉村重壓下的農夫——/他們的臉像松樹一樣發皺而陰郁”,“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等。他的短句活潑多姿,長句氣勢浩蕩,樸素而又雋永,純凈而又深刻。
艾青是繼郭沫若、戴望舒之后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代表著“在歷史的變革中向時代藝術的高峰挺進”。他堅持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精神,大膽借鑒現代主義、浪漫主義的表現形式,兼收并蓄,成為風格明確而不斷發展的詩人(考點四)。他在中詩與西詩、古詩與新詩、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矛盾運動中也力戒偏頗,博采眾長,走中西融合創建現代民族詩歌的路子,如歐美的馬雅可夫斯基、惠特曼、波德萊爾、阿波里奈爾、凡爾哈侖均對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創作產生過影響。艾青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尖銳的現實性、厚重的歷史感和獨特的個人意味,在他那里,時代主題與個人情緒相偕相行,“成為代表人們的呼聲”,與自我抒情極少沖突,詩歌創作的審美價值與詩人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等功利效應較好地實現了統一。
【經典例題】
1.《礁石》中的含著微笑 看著海洋有什么含義?
答:此詩詠礁石,并非以詠礁石為目的,而是借詠礁石而詠人抒懷。詩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義。向礁石“無休止地撲過來”的浪,象征著迫害他人的人;而傷痕累累,卻依然挺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的礁石,則象征著堅韌不拔、樂觀自信的人們。詩的第二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兩幅對立的畫面。一幅是礁石渾身傷痕累累,“像刀砍過的一樣”;另一幅則是礁石“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畫面之間,對照鮮明。這里,借助“站”、“含著微笑”等詩語,賦予礁石以生命,使之人格化,并將其長期受浪迫害卻依然堅強不屈、樂觀自信的精神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2.“活著就要斗爭,在斗爭中前進,當死亡沒有來臨,把能量發揮干凈。”——《魚化石》。這里詩人借助魚化石的什么特點,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感情?
答:①由艾青出生封建家庭以及這句“活著就要斗爭,在斗爭中前進”可以體會到,詩人對革命的崇高熱情、不懈努力,對革命的奉獻生命的偉大思想感情。
②在死亡沒有來臨,把能量發揮干凈”這兩句可以看出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贊嘆、贊賞,以及奉獻自己、貢獻力量的偉大情懷。
3.艾青的《太陽的話》全詩運用那些寫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擬人的修辭手法,便于運用對話和呼告的方式來抒發感情,使語氣顯得更親切,更容易與讀者親近。
4.朗讀下列詩句,用“/”劃出句中停頓。
①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②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答:①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②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5.“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本段文字選自與《我愛這土地》。試分析此節中作者如何將全文推向高潮?
答:①在詩的第二節,作者筆鋒一轉,由上文對歌唱者動態的描述,轉而對“我”進行了一個近鏡頭的特寫。這是以設問的方式進行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眼里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的特寫,表現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恒久縈繞于“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
②最后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③第二節的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之愛,已使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于是,其后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不盡的余韻。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8589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