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導讀統編語文教材7—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語文在線初中版七下01問:《孫權勸學》中“及魯肅過尋陽”的“過”,意思是“到”還是“經過”?答:從“過”的義項來....

統編語文教材7—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

語文在線初中版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

七 下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

01

問:《孫權勸學》中“及魯肅過尋陽”的“過”,意思是“到”還是“經過”?

答:從“過”的義項來看。“過”可以表示“至、到達”的意思,如:

1.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

2.來過竹里館,日與道相親。(裴迪《竹里館》)

“過”還可以表示“經過”的意思,如:

1.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論語·憲問》)

2.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從詞義上看,“至、到達”和“經過”都屬于“過”的義項,《漢語大字典》在“過”字條目下也收錄了這兩個義項。換言之,從“及魯肅過尋陽”一句的單獨句意來看,無論是“到了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還是“到了魯肅經過尋陽(的時候)”,都能說得通。

但是,當我們借助其他史料進行考量和輔證時,就會有新的判斷。關于魯肅與呂蒙論議一事,可見《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日:“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日:“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日:“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日:“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這段記載寫得很清楚,魯肅代替了周瑜,前往陸口,途經呂蒙駐軍地。魯肅原來心里還比較輕視呂蒙,受人勸說才去拜訪。當他與呂蒙酒后討論如何對付關羽時,呂蒙謀劃了五條計策,魯肅為之驚訝,于是叩拜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由此可知,《孫權勸學》中“及魯肅過尋陽”之行的目的地不是尋陽,“過”解釋為“經過”比“到”更準確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

02

問:《木蘭詩》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唧唧”,是指嘆氣聲,還是指織布機的聲音?

答: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關于“唧唧復唧唧”中“唧唧”的意思,歷來有三種不同的解釋:

  1. 嘆息聲
  2. 織布機的聲音
  3. 蟲鳴聲

這三種解釋都可以說得通,《教師教學用書》里也給予了說明。從一線教學實踐情況來看,老師們主要糾結于前兩者:“唧唧”作為擬聲詞,聽起來就像是織機聲,為什么教材采用“嘆息聲”的解釋呢?

其實,“唧唧”這個詞在古詩文中用來表示嘆息聲,是很常見的。如:

  1. 唧唧撫心嘆,蛾眉誤殺人。(施榮泰《詠王昭君》)
  2. 入其后園,見溝瀆蹇產,石磴嶕峣,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閣,高樹出云,咸皆唧唧,雖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3.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
  4. 年年豈無嘆,此嘆何唧唧。(元稹《長慶歷》)
  5. 夫笑而呵呵,嘆而唧唧,皆天籟也。(王若虛《滹南詩話》卷二)

同時,對“唧唧復唧唧”中“唧唧”作“嘆息聲”解有辭書和權威注本作依據。例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在“唧唧”表示“嘆息聲”的義項里舉的例子就是《木蘭詩》中的“唧唧復唧唧”。余冠英選注的《樂府詩選》,對“唧唧復唧唧”這句話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唧唧,嘆息聲。第一句《文苑英華》作‘唧唧何力力’,注云:‘力力’又作‘歷歷’。開頭六句從《折楊柳枝歌》來,《折楊柳枝歌》有‘敕敕何力力’一句。‘敕敕’‘唧唧’‘力力’‘歷歷’以及《地驅樂歌辭》的‘側側’都是寫嘆息聲。”

反之,“唧唧”釋作“織布機的聲音”,雖然在這首詩里說得通,但存在證據不足的缺憾。有人對漢魏六朝以及唐宋元名清時期40余部總集類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在這些文獻中織布機的聲音主要用“札札、扎扎、促促、啞啞”形容,而不用“唧唧”形容(參見王彤偉《〈木蘭詩〉中的“唧唧”》)。換一句話說,“唧唧”表示織機聲的例子,除了“唧唧復唧唧”可以作為“孤證”外(如果成立的話),暫時沒有發現其他有力的證據。綜合考慮,“唧唧”解釋為嘆息聲更為準確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4)

03

問:《阿長與<山海經>》中省略號和句號的連用似乎不太規范,能否解釋一下?

答:《阿長與<山海經>》中的省略號和句號連用,有以下句子:

(1)睡在枕上,看著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來,又將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

(2)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3)“阿媽,恭喜恭喜……。”

(4)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只有元旦的古怪儀式記得最清楚。

(5)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后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著胸脯道:“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

這里的省略號后面都加了句號。根據我們的日常閱讀經驗,省略號后面加句號的情況確實比較少見,所以談這個問題,需要把視野放寬一些。

首先,從標點符號用法規范說起。新式標點不是我國傳統所有,而是在現代文學早期隨著白話作品的興起才逐步推廣的,換句話說,當時還沒有形成現在的標點符號用法“規范”。魯迅先生是第一批積極使用并推廣新式標點符號的作家,他在《狂人日記》《孔乙己》《藥》中成功地使用了一套標點符號,極大地提高了白話文的表現力,引起了廣泛的影響。正是在以魯迅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的努力下,新式標點的使用才蔚然成風,在此基礎上標點符號的規范用法得到了逐步建立和完善。應該說,魯迅作品中絕大部分標點符號的用法是符合現在的規范的,個別標點的用法(比如省略號后連著用句號)則是帶有歷史的痕跡,有其獨特的價值,如果堅持用今天的“規范”來看待的話,顯然是不恰當的。

那么,也許又會有老師問,作品在選入教材時是否可以修改這些今天看起來不太習慣的地方呢?

一般來說,文章選入教材當作課文,都需要根據現在的規范做出修改。這點可以從課文中的注釋得到印證——課文題目下方的注釋中標明“有改動”即表明編者對課文語句、字詞、標點進行了適當修改。但是魯迅的作品,又屬于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從新中國語文教材的建設史來看,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經典化是一個歷史習得,原則上對魯迅作品特別是已經定型為課文的魯迅作品不再改動,以保持其經典面貌。即便遇到一些現在看來不太習慣、甚至“不太規范”的字詞也不隨意改動,而是以注釋的形式加以說明。例如上面的例句2中“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中的“順順流流”,這個詞和現在的用法不太相符,編者沒有在正文中將它改為“順順溜溜”,而是對其進行注解:“﹝順順流流﹞順當。現在寫作‘順順溜溜’。”所以,教材中魯迅作品的標點問題也是同樣的道理,即盡可能地保持原貌。

另外,要注意的是,省略號后面是不是一定不能加句號呢?答案是否定的。《標點符號用法》在“附錄B(資料性附錄)”中對此也是留有余地的:“省略號之后通常也不用點號……當省略號后還有別的話、省略的文字和后面的話不連續且有停頓時,應在省略號后用點號;當表示特定格式的成分虛缺時,省略號后可用點號。

八 下

03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5)

04

問:第4頁,《社戲》中“模胡在遠處的月夜中”的“胡”字是錯別字嗎?

答:不是。這個“模胡”按照今天的語言運用規范來看是錯別字,但在魯迅寫《社戲》的時代,規范并沒有今天這樣嚴格,因此是可以寫“模胡”的。

今天我們編寫教材,遇到這種情況一般要改為今天的規范用法,即“模糊”,但魯迅的情況比較特殊,根據慣例,魯迅和毛澤東同志的文章,一般不做改動,保持原貌,只在注釋里說明“現在寫作××”。但“模胡”一詞在本套教材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一課中已經出現過,所以此處不再加注。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6)

05

問:第16頁,《安塞腰鼓》中的“紅豆角角老南瓜”是多了一個“角”字嗎?

答:不是。《安塞腰鼓》最初發表于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報》上時,原文即“紅豆角角”。

本文作者劉成章先生是陜西延安人,《安塞腰鼓》寫的是陜北民俗,而“紅豆角角”正是帶有陜北方言特點的表達,即末尾字重疊。八下第一單元第2課《回延安》一文中也有一些類似的表達,如“羊羔羔”“樹根根”之類。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7)

06

問:第27頁,“單元提示”中說“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但《大雁歸來》是一篇散文,應該如何處理?

答:說明文和散文屬于不同維度上的分類,落實到具體文本上可能出現交叉。《大雁歸來》中包含事理說明的成分,但又具有強烈的抒情性,語言優美,有散文的特點,兩方面的特點在教學中可以兼顧。八年級上冊的《蘇州園林》其實也有散文的特點。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8)

07

問:第28頁,《大自然的語言》預習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種麥”的農諺,但在全國很多地區,清明的時候麥子已經長得老高了,教材是否有誤?

答:農諺是存在地域性差異的。這是一句東北的農諺,教材使用之后也有山東、安徽、河南一帶的老師打來電話說與當地的實際不符。諺語帶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在教學中可以結合地理知識解釋,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農諺與一些地區的實際情況不符,不正是受文中所講的“緯度因素”的影響嗎?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9)

08

問:第30頁,《大自然的語言》在講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時,第二個是“經度的差異”,但整段講的其實是“海陸的差異”,是作者寫錯了嗎?

答:我們認為作者這樣處理是有原因的。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我國處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季風影響由沿海到內陸逐漸減弱,沿海和內陸的差異約略可以等同于經度的差異,當然嚴格來說應該是“東南—西北”的差異,這與季風的方向更為吻合,但因為具體到這里的例子,討論的是同緯度的北京和大連、濟南和煙臺,相當于排除掉了“東南—西北”關系中的“南—北”,只剩下“東—西”,因此表述為經度因素也是合理的。

而且第一條因素是緯度因素,第二條因素表述為經度因素,也更符合一般的認知和閱讀習慣。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0)

09

問:第43—46頁,《時間的腳印》一文的第5—21段是否偏離了中心?

答:《時間的腳印》一文意在說明巖石如何記錄時間,第5段用“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引起,以下直到第29段都是在解釋這一問題,其中第6—21段講的是地質現象,即巖石的侵蝕、瓦解、搬運、沉積和新生的過程,正因為巖石會經歷這樣的過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巖石是一層一層沉積下來的,這個沉積是有一定次序的,我們是可以通過這個次序來了解“過去的年月”的。因此這一部分并未偏離文章的寫作目的。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1)

010

問:第54—57頁,《桃花源記》是游記嗎?

答:不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記》是一篇“漁人視角”的游記,那按說應該是游記的“變體”(如本冊教材第五單元的《一滴水經過麗江》);但問題是,此時游記的“正體”——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尚未出現,因此將其視為游記并不符合文體發展的實際情況。

其實,《桃花源記》的“記”跟《小石潭記》的“記”并不相同,雖然都有“記敘、記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內十洲記》(舊題東方朔撰)、《西京雜記》(舊題劉歆撰、葛洪集)、《搜神記》(干寶撰)的“記”,因此,《桃花源記》應該是魏晉時期的一篇志怪小說。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2)

011

問:第58頁,《小石潭記》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為quán,本套教材沒有注音,應該讀什么?

答:應該讀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課標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為quán,解釋為“彎曲”。

此次編寫過程中,經過反復討論,認為讀quán是不妥的。讀quán的意思是“彎曲”,形容詞;但“卷石底以出”的“卷”從語法和意義的角度看都應該是一個動詞,所以這里讀juǎn,意思是“翻卷”。

我們刪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則,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誤讀字,如果與現代漢語常用音義差別不大,則不加注。不注,就意味著讀現代漢語的常用音,即juǎn。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3)

012

問:第58頁,《小石潭記》中“青樹翠蔓”的“蔓”應該讀màn還是wàn?

答:應該讀màn。在專門的古代漢語辭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蔓”沒有wàn這個讀音。讀wàn的情況只適用于現代漢語的口語。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4)

013

問:第59頁,《小石潭記》中“明滅可見”的“見”應該讀jiàn還是xiàn?

答:應該讀jiàn。有的老師根據教材注釋中的譯文“時隱時現”,認為應讀xiàn,這是不正確的。“明滅可見”和“時隱時現”不是字字對譯的關系,“明滅”就是“時隱時現”,“可見”就是“可以看見”,“可見(xiàn)”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5)

014

問:第60頁,《核舟記》中“八分有奇”和“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應該讀yǒu還是yòu?

答:“八分有奇”的“有”應該讀yǒu,“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應該讀yòu。

在人教版課標教材中,“八分有奇”的“有”注為“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是不妥的。“有奇”即“有余”,是一個固定的詞,“奇”即“余數、零數”,“有”就是“有”,不應解釋為通假字。

“有”作為“又”的通假字的情況必須連接整數和零數,必須是具體的數字,“奇”是“零數”的意思,而不是具體的某個零數,所以“有奇”的“有”讀yǒu。但“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符合“連接整數和零數”的用法,是通假字,讀yòu。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6)

015

問:第61頁,《核舟記》中“椎髻仰面”的“椎”為什么加注了chuí的讀音?

答:應該讀chuí,不加注音易誤讀為zhuī,因此今年修訂時增加了注音。

“椎”,讀zhuī指“椎骨”;讀chuí指捶擊工具(即“槌”),引申為“打擊”等義。

在古代漢語里,后者的應用更廣泛;但在現代漢語里,讀chuí的意義已由“槌”“捶”等字承擔,只在“椎心泣血”這樣的成語里保留chuí的音義。“椎髻”即“形狀像椎(類似于棒槌)的發髻”而非“形狀像椎骨的發髻”。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7)

016

問:第62頁,《核舟記》中“曾不盈寸”的“曾”應該讀zēnɡ還是cénɡ?

答:應該讀zēnɡ。“曾”讀cénɡ時作為副詞只有“曾經”義;而這里的“曾”與《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樣,都是與否定詞“不”連用,表示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竟然”,也可譯為“連……都……”,應讀zēnɡ。

參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8)

017

問:第75頁,《子衿》中的“寧子不嗣音”的“嗣”,有的資料注為“通‘貽’或‘詒’,給、寄的意思”,與教材不同,哪個正確?

答:教材注“嗣”為“接續,繼續”,依據的是《漢語大詞典》。

“嗣”通“貽”或“詒”的說法大抵來自網上(如“百度百科”),但《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均未給出這一義項。因此,這一說法是不可靠的,仍應以教材的解釋為準。

這里順便提示一下:關于文言文中讀音的判定,如果教材語焉不詳,除了咨詢教材編者外,還可以求助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比較權威、可靠的工具書,但不要輕信一般的教輔資料或網絡資源。現在有些老師過于依賴、迷信教輔,或是上網隨手一搜就輕下結論,而缺少查閱工具書的意識。這種傾向是需要警惕的。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19)

018

問:《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過去放在九年級的議論文單元,現在放在八年級,是否仍應按照議論文的教學方式來教學?

答: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單元,單元教學的目標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學重點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

這篇文章現在編入演講單元,這就意味著教學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它作為演講的特點。當然,作為一篇議論性較強的演講,其中議論性要素也可或多或少有所涉及。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0)

019

問:第108—110頁,《一滴水經過麗江》可以說是采取了擬人或者擬物的手法嗎?

答:嚴格說來,《一滴水經過麗江》既不是擬人,也不是擬物。因為無論擬人還是擬物都是修辭手法,修辭手法一般是針對局部的語句而言的,而不用來分析篇章的構思和寫法。就像我們從小看的童話,童話中的動物、植物以及沒有生命的食物可以張口說話,我們也不會說它使用了擬人的手法。

如果一定要說《一滴水經過麗江》這種寫法的特色,我們認為應該是一種虛擬視角,一種外物化、客體化的視角,文章的敘述者、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其他的人或者外在事物。艾青《我愛這土地》的第一節其實也是虛擬視角,與此類似。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1)

020

問:第119頁,《雖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強也”的“強”應該讀qiánɡ還是qiǎnɡ?

答:應該讀qiǎnɡ,但讀qiánɡ亦通。漢代經學家鄭玄注釋《禮記》中這一句時說:“自強,修業不敢倦。”按照鄭玄的說法,這里的“強”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對應的讀音應該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為“勸勉,勉勵”,亦通,對應的讀音依然是qiǎnɡ。

但讀qiánɡ也可以講通,作“使強大”解釋。唐代經學家陸德明在其著作《經典釋文》中對“然后能自強也”的“強”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對應的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為qiǎnɡ,“其良反”對應的則是qiánɡ。也就是說,陸德明認為這里兩種讀法都是可以講通的。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2)

021

問:第119頁,《雖有嘉肴》中“教學相長”的“教”應該讀jiāo還是jiào?

答:應該讀jiāo而非jiào。文中“教學相長”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來的,讀音應當與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故而應讀jiāo;讀jiào則是“教導,教育”這樣更加上位、更加寬泛的概念。至于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學相長”,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學相長”是有一定差異的:前者強調師生的雙向互動,“教”指教師的教育、教導(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技能),“學”指學生的學習(不僅限于學習知識技能),都側重寬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讀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師通過教別人和自己學習兩方面的行為來成長,“教”和“學”都是針對教師自身而言的,偏重于“傳授、學習知識技能”這樣具體的、下位的行為,因此“教”讀jiāo。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3)

022

問:第121頁,《〈禮記〉二則》課后第五題中“人不學,不知道”是否應該是“人不學,不知義”?

答:《禮記·學記》中的原文就是“人不學,不知道”。后人編《三字經》時為了押韻,改成了“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作為經典蒙學讀物為人們所熟知,《禮記》的原文反而顯得陌生了。當然,這里的“不知道”是“不能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意思,和現代漢語中的“不知道”是有很大差別的。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4)

023

問:第121頁,《〈禮記〉二則》課后補白第一則中“使子貢問之”,也有的版本是“使子路問之”,哪一個是正確的?

答:“使子貢問之”是更為可靠的版本。《禮記》一書,版本眾多,在今天能看到的各種版本中,確實有“子貢”和“子路”兩種文本,作“子貢”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比如唐代的石經,還有宋代的國子監本、蜀大字本等)。此外,這個故事又見于《論衡》《新序》《文選注》《藝文類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覽》《孔子家語》等書,均作“子貢”,可以作為旁證。因此自清代以來,學者們普遍認為應該是“使子貢問之”。古詩文中存在異文是正常現象,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參看陳恒舒《談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異文》(《中學語文教學》2020年第1期)。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5)

024

問:第122頁,《馬說》中的“故雖有名馬”和“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的“雖”應該翻譯成“雖然”還是“即使”?

答:應該翻譯成“雖然”。“即使”表示讓步假設,“即使有名馬”相當于承認“沒有名馬”,“即使有千里之能”相當于承認“沒有千里之能”。那么到底有沒有“名馬”?當然是有的。到底有沒有“千里之能”?當然也是有的。因此這兩個“雖”都不應該翻譯成“即使”,而應該翻譯成“雖然”。

那么有沒有應該翻譯成“即使”的例子呢?有。八年級上冊《三峽》一課中“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因為此時說的是水里的情況,“乘奔御風”在這一刻都是不存在的,是讓步假設出來的,所以這里的“雖”才應該翻譯成“即使”。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6)

025

問:第122頁,《馬說》中“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的“祗”字形有誤嗎?應該讀zhī還是zhǐ?

答:字形無誤,應該讀zhǐ。“祗”在現代漢語中只有zhī的讀音,意為“恭敬”;但在古代也常用來表示“僅僅,只”這個意思,在表示這個意思的時候又寫作“祇”“衹”“秖”“秪”,無論寫作哪種字形,表示這個意思的時候均讀zhǐ。而在現代漢語中,對這五個字的音義做了更為明確的區分:“祗”僅讀zhī,意為“恭敬”;“祇”有兩音,讀qí意為“地神”,讀zhǐ則是“只”的異體字;“衹”“秖”“秪”均只讀zhǐ,“衹”是“只”的繁體字,“秖”“秪”均為“只”的異體字。一些簡化字的語文教材或一般讀物中使用了“祇”或“衹”,嚴格來說是不對的,因為“祇”“衹”讀zhǐ時并非通用規范漢字,用這兩個字不如直接用“只”。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7)

026

問:第122頁,《馬說》中“一食或盡粟一石”的“石”應該讀shí還是dàn?

答:應該讀sh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新華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單位”這個義項下明確標注“在古書中讀shí”。《馬說》來自古書,因此應該讀shí。至于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則壓根兒沒有收dàn這個音,把“容量單位”這個義項直接收在shí這個音下,與《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遙相呼應。

追根溯源,“石”這個字在宋代的韻書《廣韻》上只記了“常只(zhī)切”這一個音,對應到今天的讀音就是shí。換句話說,讀古人寫的文言文,見到“石”這個字,甭管什么意思,只讀shí,沒有第二個音。

至于現代漢語中,石的dàn這個音是從哪兒來的,有興趣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去參看吾三省(原名陳榕甫)先生的一篇考證短文《用作計量單位的“石”》(《語文新札》,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8)

027

問:第125頁和126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和《賣炭翁》中“兩鬢蒼蒼十指黑”的“黑”讀hēi不押韻,怎么辦?

答:不押韻也應讀hēi,而不要讀hè或其他讀音。有的老師認為讀hè才能與上句“俄頃風定云墨色”“滿面塵灰煙火色”的“色”押韻,這是不正確的。

“色”和“黑”在杜甫寫這首詩的時代是同韻的;以現代漢語普通話讀來不押韻,是由于漢語語音的古今變化所致。漢語古今音的差別是普遍的、確定的歷史事實,我們用如果遇到今音讀來不押韻的地方都要強行改讀以求“葉(xié)韻”,將改不勝改;個別韻腳讀所謂“古音”,而全詩又讀今音,更顯得不倫不類,平添麻煩和負擔。

因此在教學中,原則上仍應統一使用現代漢語普通話來讀,遇到讀起來不押韻的古詩,告訴學生這是漢語古今音演變的結果即可。有的地區也可以嘗試用方言來讀。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29)

028

問:第126頁,《賣炭翁》中“半匹紅紗一丈綾”,過去教材的版本是“半匹紅綃一丈綾”,現在為什么改了?

答:過去教材選《賣炭翁》,依據的底本是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元和四年(1618,相當于我國萬歷四十六年)那波道園活字本《白氏長慶集》,作“紅綃”。統編教材選《賣炭翁》,依據的是中華書局1979年出版的點校本《白居易集》,其點校依據的底本是宋紹興刻本《白氏長慶集》,作“紅紗”。二者相較,后者可靠程度更高,故從之。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0)

029

問:第126頁,《賣炭翁》中“系向牛頭充炭直”的“系”應該讀jì還是xì?

答:應該讀xì。“系”讀xì有“掛”的意思,讀jì則是“打結、拴扣”的意思。兩個宮使應該是把“半匹紅紗一丈綾”隨手往牛頭上一搭一掛就走了,而不會還打個結拴個扣。所以這里應該讀xì。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1)

030

問:第139頁,《題破山寺后禪院》中“萬籟此都寂”是否應該是“萬籟此俱寂”?

答:兩種版本都有。教材選錄此詩所依據的《全唐詩》作“都”。此外,影宋本《常建詩集》、唐韋莊《又玄集》、宋何汶《竹莊詩話》、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宋謝維新編《事類備要》作“都”;而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元方回《瀛奎律髓》、明高棅《唐詩品匯》作“俱”。成語有“萬籟俱寂”,所以大家對“俱”的認同度可能更高。

此外,有老師認為文言文里表示總括只能用“俱、皆、咸”,現代漢語里才用“都”,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都”作為總括副詞,很早就出現了,如《列子·周穆王》:“莫知其所施為也,而積年之疾一朝都除。”漢王充《論衡·講瑞》:“然則鳳凰、騏驎都與鳥獸同一類,體色詭耳,安得異種?”唐杜甫《喜雨》詩:“農事都已休,兵戎況騷屑。”常建的詩里用“都”,也是很正常的。

九 下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2)

031

問:九年級下冊2019年1月第1次印刷p8《斷章》第1節第2句:“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是否漏字,應為“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答:我們查核了多個版本,比如浙江文藝出版社的《魚目集》、人民文學出版社《魚目集》,確沒有“的”字。雖說加上“的”字,更符合我們現代漢語的規范,但對于經典詩歌作品,還是保持原貌為好。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3)

032

問:統編語文八年級上冊《孟子》二章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課下注釋⑨〔丈夫之冠(guàn)〕中的“冠”讀四聲,表示“行冠禮”;九下《送東陽馬生序》中課下注釋⑧〔既加冠(guān)〕中的“冠”讀一聲,表示“年已二十舉行加冠儀式”。此處兩個“冠”的意思相同,卻有兩個不同的讀音。為什么?

答:兩處意思不同。《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中,“冠”有兩個讀音:一是陰平,指帽子,為名詞。二是去聲,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這是個動詞。簡單地說,用“冠”表示行加冠禮,用作動詞,是去聲;用“加冠”表示行加冠禮,“冠”在“加冠”中作為名詞,讀陰平。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4)

033

《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不說”中的“說”是不是應該作“悅”?

答:這里的“說”是個通假字,通“悅”。《論語》中就有過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因為之前已經出現過這一語言現象,所以教科書中沒有加注。

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現象,比如,本課“倉鷹擊于殿上”的“倉”字是“蒼”的通假字,《送東陽馬生序》中有“余”和“予”,這是古今字。教學時不必提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等概念,也無須考查學生對這些術語的掌握,所以教科書中都統一用“X,同X”的方式進行注釋。但是學習文言文時,要讓學生關注這些語言現象,并正確理解字詞的含義。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5)

034

問:《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為報傾城隨太守”,以前的教材版本注釋為“為了報答全城百姓相隨”,統編教科書中注釋為“為我報知全城百姓,使隨我出獵”,為什么要這么改動?

答:對于這句詞的詞意,過去版本教材多注為“為了報答全城百姓相隨”,王德先《宋詞鑒賞大典》中也是理解為 “為答謝全城人都來隨我出獵”。

但我們也查閱了其他資料,比如,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注:“為報句:意謂請為我報知全城老百姓,使隨我出獵。……”郭錫良等編著的《古代漢語》注:“為報:替我告訴。”唐圭璋先生主編的《唐宋詞鑒賞辭典》中理解為:為我通知全城官員武士都跟隨太守前往打獵……”我們認為,將“為報”理解為“為我報知”“替我告訴”,更能表現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狂”意。故作此改動。

低年級語文統編教材有哪些變化(9年級下冊常見35個問題答疑)(36)

035

問:到了八九年級,學生尚且寫不好楷體字,為什么要學寫行楷?

答:《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小學低年級學習用鉛筆寫正楷字,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基本的筆順規則;會借助習字格把握字的筆畫和間架結構,書寫力求規范、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小學中年級開始學習使用鋼筆,能用鋼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平正、勻稱,力求美觀,逐步提高書寫速度。

小學高年級,運用橫線格進行成篇書寫練習時,力求行款整齊、美觀,有一定速度;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嘗試用硬筆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初中階段,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7—9年級,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不同學段對于學生的漢字書寫有不同的要求。教材依據這些文件精神進行編排。老師們在初中階段依然要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9861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