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可免費下載教案

第一單元
◇單元主題◇
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人與自然(四季美景)”。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時景物美不勝收。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蕩滌著人們的心胸,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本單元課文描寫了美的景物,抒發了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其中安排了三篇教讀課文——《春》《濟南的冬天》《古代詩歌四首》,一篇自讀課文——《雨的四季》。
◇教學目標◇
1.掌握朗讀的要領,重點學習重音和停連,通過朗讀深入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
2.理清思路,學習作品精巧的構思。
3.感受課文中豐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發對大自然、對人生的熱愛。
4.揣摩課文語言,提高鑒賞能力,初步體會文學語言的表達手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朗讀的要領,重點學習重音和停連,通過朗讀深入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
2.難點:揣摩課文語言,提高鑒賞能力,初步體會文學語言的表達手法。
◇課時安排◇
《春》:推薦安排3課時。
《濟南的冬天》:推薦安排2課時。
《雨的四季》:推薦安排1課時。
《古代詩歌四首》:推薦安排2課時。
1 春朱自清
◇教材分析◇
在《春》中,朱自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春回大地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在選材上、謀篇上、語言的技巧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征。《春》為后面寫景類散文的深度學習提供了基礎。
本文的教學以朗讀為主線,并貫串始終,讓學生在朗讀中重點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重音和停連。
2.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品讀精彩句、段。
3.學習本文細致觀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理解、掌握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4.引導學生了解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聽讀、朗讀、品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對妙詞佳句的賞析,積累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閱讀美文,體會文中優美的情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青春。
◇教學重難點◇
1.重點:①揣摩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句,體會作者語言表達的巧妙。②體會語言中蘊含的感情,領悟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熱愛春天,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難點:①結合課文實例,學習比喻、擬人兩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和作用。②領會“狀物抓住特征,寫景注意層次”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想到春天,浮現在你腦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是田野上小草的嫩芽,還是河中潺潺的流水?第一個讓你感知到春天到來的,也許是清晨小路上打濕鞋襪的露水,也許是昨夜的轟鳴春雷,也許是某一天忽然變得溫暖的陽光……
孟浩然說:“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他的春天,是從耳畔傳來的。杜甫說:“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他的春天,是從空氣中嗅到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他筆下的春天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多媒體顯示課題及作者〕
二、自主學習成果展示
1.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1920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歐游雜記》《你我》,詩文集《蹤跡》等名篇。
《春》大致寫于1928年至1937年間,朱自清在寫此文時,鮮明地表現出新鮮的格調和歡快的情緒。在大自然中,他發現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萬狀,寫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表達了他對春的贊美,對美的追求。
2.檢測生字詞。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
醞釀(yùnniàng) 窠巢(kē) 黃暈(yùn)
應和(hè) 嘹亮(liáo) 披著蓑(suō)
抖擻(sǒu) 水漲(zhǎng) 戴著笠(lì)
烘托(hōng) 嗡(wēng) 宛轉(zhuǎn)
捉迷藏(cáng)
(2)理解重點詞語的詞義。
抖擻:振作。
朗潤:明亮滋潤。
窠巢:鳥獸昆蟲的窩。
烘托:陪襯,使明顯突出。
賣弄:有意顯示、炫耀(自己的本領)。
宛轉:形容聲音抑揚動聽。現在多寫作“婉轉”。
醞釀:本義是造酒的發酵過程,這里指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欣欣然:形容心情好,歡歡喜喜的樣子。
趕趟兒:本義是時間趕得上,這里指眾多果樹爭先恐后地開花。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艷麗。
三、學習新課
步驟:朗讀課文,交流合作。
1.聽課文錄音,閉眼靜心感受春的秀美。
2.教師相機提出朗讀時需注意重音和停連。
明確:(1)重音,是對一句話中需要強調的詞語或短語加以重讀,以引起聽者的注意。一般用著重號“ ”標示。例:
①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②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他生長著。
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④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2)停連,指朗讀語流中聲音的中斷和延續。停頓,用∧標示在詞語之間的上方,不限于標點處,句中有時也有小停頓;連接,用∧標示在詞語之間的上方,表明為了表達的需要,在此處要一口氣連貫地讀下來,有標點也不停頓。例:
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3.學生自由朗讀,交流聽后感受。〔多媒體顯示:通過誦讀課文,我感受到了……〕
4.連讀課文,每個學習小組派一名代表參加。讀后學生和教師點評,并討論文章層次。〔多媒體提示課文思路:盼春—繪春—贊春〕
5.經過聽課文錄音、自由朗讀和小組代表連讀,全班交流討論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朱自清的《春》。這篇散文抓住春景的特點,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贊美春的活力帶給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勵人們抓緊春光努力工作,奮發向上。
五、布置作業
1.誦讀全文。
2.搜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句。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朱自清筆下的草長鶯飛、百花爭艷之景,并將課文分為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學習《春》這篇課文,一起看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繪春天這幅美麗的畫卷的。
二、學習新課
(一)引導學生品析第3段的“春草圖”。〔多媒體顯示如下品析步驟〕
1.自由讀,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換字、不錯字、不多字。
2.齊讀,思考下列問題。
(1)文章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點來寫?
明確:嫩、綠、多。
(2)寫春草為什么又寫“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等人類的活動”?
明確:通過描繪人類在草地上興致勃勃地嬉戲、玩鬧,側面襯托春草勃發給人帶來的歡樂。
3.男女生各讀第3段的一個層次,悟一悟這段層次劃分的問題。〔教師提示可劃分為兩個層次〕
明確:先正面寫,第1句運用擬人手法,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綠的特點;第二句由近及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出了春草頑強的生命力,“滿是的”用口語化的語言顯示出春草生機勃勃的特點。第三、四句則從側面描寫春草給人帶來的歡樂感受,充滿活力。
4.學生自讀第3段,把“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換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生出來”,體會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明確:“偷偷地”和“鉆”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小草的情態和動作,仿佛有靈性、有個性。同時,“鉆”字寫出了小草萌發的力量以及頑強的生命力。而更換以后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二)各學習小組,運用上面所學的方法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
(三)各學習小組發言人把本組討論結果提交,全班進行交流。
1.具體分析“春花圖”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①“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花競相開放的情景。
②“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情景。
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野花繁多、細小而明艷、隨風輕輕擺動的情景。
2.“春雨圖”中,“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春雨的什么特點?
明確: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春雨密的特征,通過印象的疊加,強化了表達效果。
3.“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寫出了什么環境特點?
明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烘托出鄉村的安靜與平和。
4.“迎春圖”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明確:按照由景及人的順序來寫的。由“天上的風箏”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進而寫道“城里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片歡騰的鬧春景象,構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圖畫。
5.文章結尾三個比喻句各自成段,它們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明確:不能顛倒。結尾三個句子,不僅比喻巧,意義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這三句的順序,從“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點明了春天的成長進程。
三、課堂小結
今天,老師引領大家在朱自清的《春》中旅游了一圈,看到了春草的嫩綠,春花的鮮艷,感受到了春風的和煦,春雨的細潤,更重要的是跑進了迎春的隊伍中,懂得了抓緊春光,好好學習的重要性,這對我們的心靈實在是一次真正的洗禮!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四、五。
2.背誦課文第1~5段。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前兩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到了作者對于春天的喜愛。在品味所運用的修辭手法的過程中,我們抓住了春的特點,描繪出了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
二、學習新課
教師小結〔多媒體顯示〕
(1)“春草圖”
①特征:嫩、綠、滿、軟。
②順序:由近及遠。
③修辭:擬人。
④用詞:第1句中的“鉆”字用得好,將春草頑強的生命力表現了出來。
(2)“春花圖”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艷,花味甜。
②順序:由上而下、由實到虛。
③修辭:擬人、比喻、排比。
④用詞:第4句中的“鬧”字用得好,它不僅寫出了蜜蜂“嗡嗡”的聲音,還呈現出喧囂沸騰的熱鬧氣氛,繪聲繪色地表現出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
⑤感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
(3)“春風圖”
①特征:和煦、芳香、悅耳。
②感官:觸覺、嗅覺、聽覺。
③修辭:引用、擬人、比喻。
(4)“春雨圖”
①特征:細密、輕盈。
②順序:由近及遠、由景及人。
③修辭:排比、比喻。
(5)“迎春圖”
①特征:充滿活力。
②順序:由景及人、由點到面。
三、拓展延伸
朱自清的《春》寫得太美了。其實自古以來,春天一直是人們歌詠的對象,請大家把課前收集到的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讀書筆記本上,然后任選一幅春景圖,給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詩句。
教師推薦部分詩句:〔多媒體顯示〕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唐)杜甫《絕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白居易《憶江南》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兩句話背誦下來并仿寫。學習小組內互相交流,然后選取寫得好的在全班朗讀。
四、課堂小結
《春》是一幅精美的畫,它色彩繽紛,形象生動,姿態萬千,生機盎然。《春》是一首動聽的歌,它曲調優美,節奏歡快,動人心弦,發人深思。
五、布置作業
1.仿照《春》,以《我看冬天》為題,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2.熟練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春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教學的不足之處在于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問得有些瑣碎,學生不易抓住問題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些語言表述得不夠嚴謹,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在今后設計時還要細心。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