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9)
名著導讀 《艾青詩選》 如何讀詩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及現代詩歌的風格特點,能深情地朗誦詩歌。
2.培養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掌握閱讀現代詩歌的基本方法。
3.體味詩人深沉的感情,培養愛國情懷。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
2.了解詩歌的表現形式,品味詩歌的語言,理解詩歌的意象。
3.掌握現代詩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現代詩歌史上,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被稱作是"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也有人評價他是中國新詩發展史上的大形象。很多人都會背他的這兩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他是誰呢?(生回答:艾青)同學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艾青,走進《艾青詩選》,走進那個年代。
二、知人論世識背景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我們想客觀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不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怎么能行呢?所以閱讀一本著作,我們首先得去了解它的作者及其時代。同學們,你們對艾青和他所處的時代有哪些了解?誰先來說說?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一)生平經歷
課件出示: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號海澄,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詩人。
1928年中學畢業后考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
1929年赴法國巴黎學習時,接觸到歐洲現代派詩歌。
1932年回國,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并組織"春地藝術社",從事革命文藝活動。
1932年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三年后經保釋出獄。
1936年至1945年輾轉各地,先后到武漢、臨汾、西安、桂林、重慶、延安等地從事文藝工作。
1949年10月起,任《人民文學》副主編。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之后創作幾乎停止。
1979年平反后,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贊歌》等大量詩歌。
(二)作品梳理
課件出示:
(三)作品風格
課件出示:
艾青是自由體新詩的代表詩人。早期詩作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總的看來,在1949年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1949年,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平反后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他的詩歌,以現實主義為主體,汲取了象征主義的養分,風格樸素清新、深沉雋永,明朗且不直露,時有含蓄而不晦澀,他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四)名句軼事
課件出示:
1.經典名句
①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②人民不喜歡假話,哪怕多么裝腔作勢,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話,都不會打動人們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語言的天平。
③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在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
④人間沒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沒有永恒的冬天。
⑤因為,我們的曾經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復活了!/——苦難也已成為記憶,/在它溫熱的胸膛里/重新漩流著的/將是戰斗者的血液。
⑥一棵樹,一棵樹/彼此孤立地兀立著/風與空氣/告訴著它們的距離/但是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2.文人軼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艾青正在法國留學。他同許多留法的中國青年一樣,在巴黎遭到歧視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館住宿登記時,旅館人員問他的姓名,艾青說叫蔣海澄,對方誤聽為"蔣介石",便馬上嚷嚷開了。艾青一氣之下,就在"蔣"的草字頭下面打了一個"",又取"澄"的家鄉口語諧音為"青",在住宿登記時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這樣成了他的筆名。
【設計意圖】任何一部作品都能從它產生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組成的創作背景中找到某種必然聯系。廣泛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創作經歷等背景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
三、含英咀華有方法
詩歌是語言藝術,講究形意俱佳。一首意境優美的詩,如果能有完美的形式,等于給它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現代新詩打破了古典詩詞的各種條條框框,有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艾青的詩歌就是這樣的典范。
(一)關注詩歌多樣的形式
師:請同學們閱讀《大堰河——我的保姆》,說說這首詩的外在語言形式有什么特點。
預設:
(1)全詩分為十三節,但是每一節的行數、字數并不相同,詩句有長有短,也很少押韻,沒有規律。
(2)變化中又有統一。每節詩內部又有整齊的地方。比如第三節"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你的關閉了的故居檐頭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你的門前的長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就用了"你的……你的……"的排比句。同樣,第四節用了"在你……在你……"的排比。而第七節用了"她含著笑……她含著笑……"的反復。這樣使整首詩呈現出整齊與變化的靈動之美。
師:艾青的詩在語言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和字數、行數的整齊劃一,在表達上不受拘束,散文氣息很濃,但是節奏感非常強烈,讀來氣韻暢通,又常常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一種新的統一。
【設計意圖】詩歌的外在表現形式與詩人情感的內在自然節奏密切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詩作的不同風格。閱讀詩歌從表現形式入手,能讓學生從最直觀的角度去初步了解詩歌的寫法,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去注意朗讀時的節奏、語調等。
(二)品味詩歌精彩的語言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雖然很短,但它所承載的內容和思想并不比一篇小說少,因此,就要求詩的語言既要具有很強的張力又要有很強的凝聚力。而每位詩人也都有他們自己的語言特點。閱讀艾青的詩歌,我們會被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所吸引。
1.散文化、口語化
師: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詩句,說一說它們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課件出示:
一個海員說,/他最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那一片潔白的浪花……/一個海員說,/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那一陣鐵鏈的喧嘩……/一個盼望出發/一個盼望到達
——《盼望》
預設:
(1)詩中寫海員"最喜歡的是……""最使他高興的是……",這些詩句就像我們平時說話一樣,比較口語化。
(2)用淺顯的"起錨""拋錨"暗示兩種"盼望","一個盼望出發","一個盼望到達",簡潔精練,富有啟示性,語言像散文一樣含蓄雋永。2.恰到好處的繁與簡
師:請同學們朗讀下面這組詩句并回答后面的問題。
課件出示:
(1)"那邊的山上沒有樹/那邊的地上沒有草/那邊的河里沒有水/那邊的人沒有眼淚"幾句在寫景的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2)"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句中,"生我的"這個詞是不是顯得很多余?它強調了什么?
預設:
(1)寫景很簡單甚至單調,不生動形象,沒有修飾語和形容詞。但恰恰就是這樣清瘦的語言,最適宜展現那種荒涼的景象。
(2)不多余,作者故意用這樣的冗詞贅語,強調出和父母只是血緣關系,而并無感情。
3."陌生化"的語言
課件出示:
《艾青詩選》中有"難遮掩的光芒"(《太陽》)、"無限困乏的期待"(《春》)、"伸著永不縮回的手"(《乞丐》)這樣的詩句,為什么不說"耀眼的光芒"?為什么不說"焦灼的期待"?為什么不說"伸著枯瘦如柴的手"?原詩中的這些修飾語有什么特點?
預設:
(1)這些修飾語讓人耳目一新,和平常用語不一樣,聽起來有些陌生,甚至不合邏輯。
(2)作者在竭力避免使用現成的套話,這種陌生的、不符合邏輯、違反日常用語的表達,匠心獨運,內蘊飽滿、深邃,給讀者以獨特的審美體驗。
4.創造性的比喻
師:說一說下面的比喻句有什么特點。
課件出示:
(1)昨天/我在世界上/用可憐的期望/喂養我的日子/像那些未亡人/披著麻縷/用可憐的回憶/喂養她們的日子一樣——《向太陽》
(2)我們蟄伏在戰壕里,/沉默而嚴肅地期待著一個命令,/像臨盆的產婦/痛楚地期待一個嬰兒的誕生。
——《吹號者》
預設:
這些比喻句的喻體淺近平易,來自日常生活,但喻體與本體之間的聯系卻新穎深刻,充滿獨創性。
教師小結:詩歌的語言與日常語言相比,更為精練優美,更有利于情感的抒發。艾青的詩歌常常表現出簡潔明快的特點,呈現出散文化、口語化的風格,詩中含有大量的設問、呼告、對話、引語等,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真切感和表現力。
【設計意圖】艾青的詩歌語言體現出的審美觀不僅是中國現代詩歌美學的一份寶貴財富,更是深入理解其詩歌內涵的法寶。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深入了解艾青詩歌語言的審美觀,了解其詩歌語言口語化、散文化以及加以創造性地"陌生化"等主要特點,為閱讀、欣賞其詩歌指明了方向,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的意象打下了基礎。
(三)理解詩歌意象和情感
聶華苓評價說:"艾青的詩,好在那雄渾的力量,直截了當的語言,強烈鮮明的意象。"讀詩,就是要透過詩歌中的意象,理解其深層內涵。艾青的詩中有哪些常見意象呢?分別都表達了什么含義呢?
1.回顧意象概念
師:同學們,什么是意象?我們以前學過的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分別表達了哪些含義?
預設:
意象是詩歌形象構成的基本元素,它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它是詩人的內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統一,是詩人通過想象將"意"與"象"相融合所創造的可感可觸的景象。如余光中的《鄉愁》就選擇了郵票、船票等意象。
月亮——思念;梅花——高潔;楊柳——惜別;鴿子——和平。
2.找出詩歌意象
師:那么,在《艾青詩選》中常見的意象有哪些呢?
預設:
大地、河流、黑夜、太陽、朝霞、黎明、曙光、春天、火焰、生命、紅旗等。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意象,即"土地"與"太陽"。
【設計意圖】用例子來解釋什么是意象,關注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及其象征含義,進而能在閱讀作品時快速找到詩歌中的意象。
3.解讀第一大意象——"土地"
(1)閱讀下面的詩歌,找出其中的意象。
課件出示: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愛這土地》
預設:
詩中的意象有鳥、暴風雨、土地、河流、風、黎明。
(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意象的含義和表達的情感。
課件出示:
背景補充:《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師:這些意象有什么含義?
預設:
"鳥"是詩人的化身;"暴風雨"比喻帝國主義對中華大地的踐踏;"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人民心中面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3)"土地"有怎樣的內涵?詩人想借此表達怎樣的情感?
預設:
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爭的爆發,把詩人們的情思引向民族救亡的滾滾洪流,艾青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高峰。這一時期,他的詩歌總是充滿"土地的憂郁",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就是"土地"。土地象征著苦難中的國家、民族,這一意象凝聚著詩人對生于斯、耕于斯、死于斯的勞動者最深沉的愛,反映出詩人對他們的命運的關注與探索,更凝聚了艾青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熱愛。
4.解讀第二大意象——"太陽"
(1)閱讀下面的詩,找出其中的意象。
課件出示:
初升的太陽/照在我們的頭上/照在我們的久久地低垂著/不曾抬起過的頭上/太陽照著我們的城市和村莊/照著我們的久久地住著/屈服在不正的權力下的城市和村莊/太陽照著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照著我們的從很久以來/到處都蠕動著痛苦的靈魂的/田野、河流和山巒……/今天/太陽的炫目的光芒/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了/也從那遮掩著無限痛苦的迷霧里/刺醒了我們的城市和村莊/也從那隱蔽著無邊憂郁的煙霧里/刺醒了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我們仰起了沉重的頭顱/從濡濕的地面/一致地/向高空呼嚷/"看我們/我們/笑得像太陽!"
——《向太陽》
預設:
詩中的意象有太陽、城市、村莊、河流、山巒、迷霧等,其中主要的意象是"太陽",而這正是艾青詩歌的第二大意象。
(2)"太陽"有怎樣的內涵?詩人想借此表達怎樣的情感?
預設:
"太陽"象征光明、理想、美好,象征理想化的社會,是艾青詩歌的第二大意象。這類詩歌都表達了驅逐黑暗、爭取勝利的美好愿望和對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
【設計意圖】意象凝聚著詩人對生活的觀察、認識與感受,凝聚著詩人獨特的思想與情感。這一環節通過對詩歌中意象的感知和分析,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
(四)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師:我們已經了解到,分析詩歌意象對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那除了用意象營造意境之外,艾青的詩又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去構建內容、表達情感呢?
1.豐富多彩的修辭
師:請同學們閱讀作品《火把》《光的贊歌》,找一找其中使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預設:
有大量的比喻、擬人,迫切的呼告,恢宏的排比,強烈的對比,字句段的反復等。(舉例略)
2.深刻廣闊的象征
師:詩人筆下的很多事物,其含義并非僅指事物本身,而是另有所指。說一說下面詩中的礁石和浪象征什么。
課件出示:
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地撲過來,/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礁石》
預設:
風浪中的礁石象征著我們偉大的民族經過火與血的考驗,仍然堅強地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3.詩歌繪畫的結合
(1)詩中有色彩。
師:艾青詩歌中常用不同的色調描繪不同的事物,表達不同的心境和感情。如用紫色表達痛苦之感,用黑色描寫殘破景象,用黃色表示莊重之意,用金色表達燦爛美好之感,用綠色表示生命的存在等。請同學們在作品中找出相關的例子。
(2)詩中有畫意。
師:擅長繪畫的艾青,他的詩作具有鮮明的色調、清晰的線條、素描一般的簡練凝重。請同學們閱讀《刈草的孩子》,據詩作畫并說說你這么畫的原因。
課件出示:
夕陽把草原燃成通紅了。/刈草的孩子無聲地刈草,/低著頭,彎曲著身子,忙亂著手,/從這一邊慢慢地移到那一邊……∥草已遮沒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叢里我們只看見:/一只盛草的竹簍,幾堆草,/和在夕陽里閃著金光的鐮刀……
——《刈草的孩子》
(生自由作畫,師指名生展示畫作并說明作畫理由)
預設:
開頭一句"夕陽把草原燃成通紅了"和結尾一句"和在夕陽里閃著金光的鐮刀……"給全詩籠罩上一層闊大凄美的氣氛,所以詩人用大背景的勾勒反襯出"低著頭,彎曲著身子,忙亂著手"的割草孩子的渺小。詩人沒有寫這個孩子姓甚名誰,來自何方,沒有寫他的家境,沒有寫他的喜怒哀樂。詩人只是寫他割草的一個畫面,這種構圖上的取舍、對比、映襯就像作品的詳略安排一樣,獨具匠心。寥寥幾筆,形神畢現,作者的情思也盡在其中。
師:試著找出其作品中運用的其他的藝術手法。
預設:
如聯想、想象、夸張、比喻、擬人、借代、象征、欲揚先抑等。
【設計意圖】探索艾青詩歌的寫作藝術,能夠讓我們更迅速地觸摸到詩人的內心世界,走進詩歌的藝術境界。掌握常見的藝術手法,不僅能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能初步啟發學生創作詩歌的意識。
四、以聲傳情學朗誦
有人說,詩歌是凝固的音樂,也需要用聲音表情達意。朗讀,就是這樣一種給予詩歌情感和生命力的創造性活動。要朗讀好一首詩,掌握朗讀技巧是關鍵,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語速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讀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那么我們需要掌握哪些朗讀的技巧呢?
1.把握基調,讀出情感
課件出示:
基調是貫穿全篇作品的總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讀中要自始至終把握住基調。基調既要統一,又要有變化。比如,磅礴大氣的,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岳飛的《滿江紅》;悲傷惆悵的,如李煜的《虞美人》《相見歡》。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明確情感類別之后,才能確定用哪一種感情去朗誦比較合適。同時也應對作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揣摩,達到真正的內化,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樣才能讀出情感。
2.發揮想象,讀出形象
課件出示:
豐富的想象,鮮明的形象,是詩歌的重要特點之一。朗讀詩歌時,要根據作品內容及寫作背景,在思想感情的支配下,充分發揮想象力,獲得對詩中所反映的生活的形象感受。也就是說,朗讀的時候,腦海里要"過電影",不僅有情,而且有形,形神兼備,這樣才能朗誦得生動感人。如"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天上的街市》)在朗讀時就應該發揮想象,想象眼前仿佛出現美麗神奇的街市,朗誦時的聲音才能傳達出喜悅、向往之情。
3.輕重緩急,讀出節奏
課件出示:
詩的語言是最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詩的節奏主要體現在停頓、輕重和緩急上。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隨著情感的波瀾而變化,形成了一種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節奏感。
(1)適當停頓,適時重音。好的朗誦是要適當停頓的,除了標點處的停頓外,在一些句子之間,也需要適當的停頓,如"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另外,適時的重音給人以強調之感,比如在一些人物、地點、動詞、語氣詞等處加重音,如"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兩句,應在"明星""現""點""街燈"處加重音。
(2)語速時緩時急。一般來說,朗誦不是一直保持一種速度,而是根據感情、意境等時緩時急地朗誦,例如在朗誦表達興奮、激動、歡快的詞句時宜用稍快的語速,而在朗誦表達哀傷、痛苦、懷念等詞句時宜用慢一點的語速,如徐志摩《再別康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適合用慢一點的語速表達詩人的離愁別緒。
(3)把握語氣語調。詩歌朗誦時一定要有語氣、語調的變化,要有抑揚頓挫,語氣、語調的變化可以更好地表達詞句的意思,如"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用疑問的語氣,戴望舒的"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用迷茫的語氣。
4.儀表儀態及動作
課件出示:
登臺朗誦還需要注意儀表儀態、行為舉止、目光及手勢動作。上臺下臺要從容不迫,站立時有良好站姿,目光要與觀眾席有接觸,可以添加適當的手勢。
【設計意圖】朗誦是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藝術創作。在這個朗誦交流的過程中,朗誦者通過聲音表達對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聽眾通過朗誦者的有聲語言來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朗誦和互評交流,不僅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加強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達到廣泛的情感共鳴。
結束語:同學們,請大家從以上所講的詩歌的形式、語言、意象、情感、藝術手法等方面去品讀《艾青詩選》這本書,并做好批注。按照以下規劃完成基本閱讀任務,鼓勵超前完成。大家閱讀完畢,我們就舉辦"艾青詩歌朗誦交流會",期待同學們的精彩表現哦!
《艾青詩選》閱讀規劃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在閱讀交流實踐活動中學會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
2.在作品中得到美的熏陶,提高詩歌品鑒能力。
【課前任務】
要求學生細讀下面的任務內容及要求,明確后開始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準備時間為一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優秀的詩作需要我們用多彩的形式去演繹。聲情并茂的朗誦正是其中之一。它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通過朗誦,我們感受詩歌音律的美、意境的美、形象的美;通過點評,我們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悟作品的內涵。我們甚至還可用更多的形式去進行藝術的再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發我們鑒賞詩歌的興趣與靈感,提高對詩歌的品鑒能力,并獲得美的熏陶與享受。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出發吧!二、艾青詩歌朗誦交流會
1.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開場白:什么是詩?詩,是一種靈感,是一種火花;詩,是一簾幽夢,是一江明月。詩歌如許多文學作品一樣,它是情感的宣泄,是一種藝術的美;它更能創造美,甚至改變一代人的思想和靈魂。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艾青詩選》,走進那個年代。我宣布"艾青詩歌朗誦交流會"現在——開始——
2.各組依次朗誦展示,其他組簡要點評,評委組打分
朗誦評價量表
第一組朗誦作品《我愛這土地》。
女(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男(齊):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女(齊):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男(1):——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女(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男女(齊):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其他組點評。
預設:
(1)詩中作者化身為一只鳥,用激越、深摯的歌聲唱出對這片土地執著的愛。深沉的情感基調要求全詩在朗誦時應以稍慢、低沉的聲音為主,部分詩句應稍輕柔、上揚。
(2)詩歌的一、二節之間停頓時間最長,第一節的三個部分之間也要有明顯的停頓。
(3)三個"這……"這里應該一個比一個讀得有力度,而"和那來自……"這里要柔和地讀,結尾要讀得緩慢沉痛!
(4)重音的使用可以造成語音的輕重變化,突出主題,更準確地傳達詩歌的情感。不過重音不能理解為單純地重讀,如"鳥""嘶啞""土地""河流""風""死""土地里面""為什么""淚水"這幾處重音就是要用較強的氣息,擴大音量來讀,從而使這些字響亮、突出。
(5)深沉的愛國情感決定全詩的朗誦語速要稍慢,但"歌唱"以下三句是對飽受磨難的祖國與不屈反抗的人民的謳歌,故在朗誦時應慷慨激越,語速稍快,一氣呵成。"黎明"一句,是對抗戰勝利的向往,風格宜輕柔,故語速稍慢。最后兩句情感抒發達到高潮,語速可以稍快。
點評之中或點評后還可以范讀、再讀。
第二、三組朗誦參照第一組進行。
3.第一輪賞析交流
(1)第一組的第一隊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
預設: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她含著笑,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她含著笑,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她含著笑,用手掏著豬吃的麥糟,/她含著笑,扇著燉肉的爐子的火,/她含著笑,背了團箕到廣場上去"幾句運用了排比、復沓等手法,既增強了氣勢,又將大堰河的勤勞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感人。
②"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愛這土地》)和"請給我以火,/給我以火!"(《煤的對話》)運用了設問、對話、呼告等手法,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表現力。
(2)第二組的第一隊從散文化、口語化和語言的繁簡角度賞析。
預設:
①"你們都來吧/你們都來參加/不論站在街旁/還是站在屋檐下/你們都來吧/你們都來參加/女人們也來/抱著小孩的也來"。(《火把》)諸如此類口語化的語言在這首詩中隨處可見。作者用凡高那樣粗獷而熾烈的濃筆,為我們繪出一幅真實的歷史畫面。
②"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綠色的東西,/——一根很長的狗尾草,/結了螞蚱、金甲蟲和蜻蜓,/這一切啊,/我都記得很清。/我們很久沒有到樹林里去了,/那兒早已鋪滿了落葉,/也不會有什么人影;/但我一直都記著那個小孩,/和他的很輕很輕的歌聲,/此刻,他不知在哪間小屋里。/看著不停地飄飛著的雪花,/或許想到樹林里去拋雪球,/或許想到湖上去滑冰,/他決不會知道/有一個人想著他,就在這個下雪的早晨。"(《下雪的早晨》)這里,作者用近于白描的淺顯的語言,表現了孩子的稚氣和天性,修飾極少,呈現出口語化、散文化的特點。這里的小孩代表的可能是童年、青春、故鄉等一切已經消逝而遙不可及的美好事物,體現了作者對純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體現出這種美好可望而不可即的失落和憂傷。
(3)第三組第一隊從"土地"這一意象賞析。
預設:
①"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在這首詩歌中,"土地"象征著祖國,詩人用"雪""寒冷""風"等意象勾勒出困苦悲慘的、竭力求生的生命形象。
②"在北方/乞丐徘徊在黃河的兩岸/徘徊在鐵道的兩旁/在北方/乞丐用最使人厭煩的聲音/吶喊著痛苦/說他們來自災區/來自戰地/饑餓是可怕的/它使年老的失去仁慈/年幼的學會憎恨∥在北方/乞丐用固執的眼/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在北方/乞丐伸著永不縮回的手/烏黑的手/要求施舍一個銅子/向任何人/甚至那掏不出一個銅子的兵士。"(《乞丐》)這首詩讓人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戰栗的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苦難畫面。這些從戰區來的饑寒交迫的乞丐,他們"吶喊著痛苦",他們凝視著你吃"任何食物",他們伸出"烏黑的手"……這都是由于饑餓,都是由于戰爭。這幅真實的戰爭圖像,使我們永遠憎恨和反對不義的戰爭。
4.第二輪賞析交流
(1)第一組第二隊從象征、聯想等角度賞析。
預設: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在無數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車/以唯一的輪子/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穿過寒冷與靜寂/從這一個山腳/到那一個山腳/徹響著/北國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凍的日子/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手推車/以單獨的輪子/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穿過廣闊與荒漠/從這一條路/到那一條路/交織著/北國人民的悲哀。"(《手推車》)在這首詩里,"手推車"象征著掙扎在貧窮與戰亂中的北國難民;手推車發出的低沉的"尖音"和"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象征著北方人民流離失所的悲哀以及這悲哀印在人們身上的深深的傷痕。
(2)第二組第二隊從"陌生化"語言和創造性比喻的角度賞析。
預設:
①"玉蜀黍已成熟得像火燒般的日子/……知了的不息聒噪/和斑鳩的渴求的呼喚,/……不馴服的山巒,/像綠色的波濤一樣/橫蠻地起伏著;/黑色的巖石,/不可排解地糾纏在一起;/無數的道路,/好像是互不相通/卻又困難地扭結在一起;/那些村舍/卑微的,可憐的村舍,/各自孤立地星散著;/它們的窗戶,/好像互不理睬/卻又互相輕蔑地對看著;/那些山峰,/滿懷憤恨地對立著……"(《曠野(又一章)》)"像火燒般的日子""渴求的呼喚""橫蠻地起伏""糾纏在一起""扭結在一起""互不理睬""滿懷憤恨地對立著"等一反日常語言的用法,新鮮而陌生,使詩歌更具文學性。
②"而這古老的土地呀/隨時都像一只饑渴的野獸/舐吮著年輕人的血液"(《春》)、"這一切都比魔術更虛偽/比宗教更狡猾/比殺戮更殘忍/比法律更大膽啊"(《鞍韉店》)、"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幾句詩中的喻體淺近平易,來自日常生活,但喻體與本體之間的聯系卻新穎而深刻。
(3)第三組第二隊從"太陽"這一意象賞析。
預設:
"為了我的祈愿/詩人啊,你起來吧∥而且請你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已經要來∥說我已踏著露水而來/已借著最后一顆星的照引而來∥我從東方來/從洶涌著波濤的海上來∥我將帶光明給世界/又將帶溫暖給人類∥借你正直人的嘴/請帶去我的消息∥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類/和遠方的沉浸在苦難里的城市和村莊∥請他們來歡迎我/白日的先驅,/光明的使者∥打開所有的窗子來歡迎……"(《黎明的通知》)詩中的"露水""星"等意象都與光明有關,與"太陽"有關。"太陽"是艾青詩歌的第二大意象,表達出艾青對光明的渴望和向往。
5.評委組統分并評選出優秀集體和個人
評委組根據得分情況評選出優秀組、優秀分隊和"最佳朗誦者""最佳點評者"等優秀個人。
6.教師做朗誦交流會小結
同學們,今天的朗誦交流會圓滿結束了,勝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朗誦中感受到真摯的愛國情,我們用聲音展現出文字打動人心的魅力,我們在交流點評中感受到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感謝同學們的努力,讓我們在這一美好的過程中傳遞了情感,熏陶了思想,相信大家也會在今后的朗誦中不斷思考、不斷攀登、不斷成長。
【設計意圖】通過詩歌朗誦交流會的方式,促進學生對作者作品特色的進一步理解,學會閱讀詩歌的方法,提高品鑒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過渡語:同學們,我們這次詩歌朗誦交流會雖然圓滿結束了,但是對詩歌的閱讀卻永遠不會結束。閱讀和成長一樣,是一生的事。請結合本次朗誦交流會的收獲與感受開展以下活動:
1.沉浸在詩歌朗誦中的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首詩呢?請從《艾青詩選》中選取你最有感觸、最打動你的詩歌,寫一篇讀后感。
2.為了引導其他同學能更好地閱讀《艾青詩選》,同時也分享你閱讀的收獲,請你為這本書寫一則書評或好書推薦語。
3.經典需要閱讀,更需要銘記。請選取《艾青詩選》中你最喜歡或最受鼓舞的詩句,把它制作成一枚精美的書簽。
4.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經歷后,在認真閱讀其作品的過程中,你心里一定有許多話想和它的作者說吧,請給作者寫一封信來表達你內心的感想吧!
5.有人說,詩,在遠方。同學們在閱讀、朗誦了這些優秀的詩歌,賞析、揣摩了它們的精彩后會發現,詩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也拿起手中的筆運用學習到的基本技法,來書寫我們的生活感悟吧!(覺得困難的同學可以先以某篇來仿寫)
6.一周后,同學們曬一曬自己的創意和收獲。
【設計意圖】活動的拓展和延伸部分,以豐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結束語:一首好詩,是詩人根據自身或艱辛或愉悅的經歷用生命匍匐而出的藝術作品。我們在誦讀詩歌時,需要深入地去挖掘內容背后的深層含義,通過聲音的演繹,去展現詩歌的情感,去描繪詩歌的意境。一首好詩,不僅要品讀,更要誦讀,這樣,才能更充分地感受到詩歌這一文學形式的魅力所在。
【我的設計亮點】
這堂名著導讀課,針對初中階段現代詩歌教學數量比較少、學生本身對現代詩歌了解不多的情況,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對書籍的敬畏之心,引導他們深度閱讀以及指導閱讀方法上。
在第一課時中,我教給學生閱讀賞析詩歌的基本方法,在結合具體例子的同時,也啟發學生自己去書中尋找,從而明確讀詩應該讀什么、怎么讀的問題。在第二課時的詩歌朗誦交流會中,我采用朗誦交流點評的形式,讓學生運用前一課所學的閱讀方法,在實踐中完成理論知識的內化。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對作品的深入解讀。在拓展延伸這一板塊里,體現了名著導讀課的持續性和延展性特點,將整本書的閱讀升華為一個綜合實踐活動,以更豐富的形式輸出閱讀成果。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757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